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薏苡仁的传说

薏苡仁作为一味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在百姓当中有口皆碑,历史上关于薏苡仁发挥奇效、救人于水火之中的故事也有记载。带总苞的薏苡仁外形光滑而圆润,在阳光下显得光彩夺人,满足了古人对珠宝的幻想,也给薏苡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将军“明珠”去瘴,薏苡谗扰忠臣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南疆叛乱,消息传到了洛阳,群臣皆震惊,汉武帝不假思索,决定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征讨叛贼。

将士大多是第一次征战到交趾(今越南北部),对当地气候多不习惯,一个个面色惨白、手足无力、头晕目眩,再加上身负重重的盔甲,透气性较差,汗水不能有效地散去体内多余的热量。不久,瘴气(由暑湿的气候所引起,侵入体内,形成瘟疫、脚气等疾病)便在军中蔓延开来。

马援将军发现,薏苡在交趾一带同样有人种植,并且其薏苡仁要比中原的大得多。他对这味药十分熟悉,薏苡仁药效虽力缓,但久服之,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于是,马援将军下令大量采购薏苡仁,命将士们每日水煎服用。没过多久,将士们身上的水肿逐渐消退,恢复了精神和斗志,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平定了交趾。他本人也因此被封为“新息侯”。

在交趾的岁月里,除了平定叛乱,马援将军还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规范了当地的城郭治理、法规条律,立下了汗马功劳。临行前,他挥手告别,回绝了百姓的各种好意,只带走了一样物品——薏苡仁。他将交趾的薏苡仁带回中原,让中原百姓也能用上如此优良的药材。

但精忠的马将军也遭到了小人的诋毁,将纯洁的薏苡仁与透露着腐败气息的合浦明珠联系在一起,诽谤马援将军在交趾搜刮民脂民膏,仅合浦明珠便载了满满一车!谣言传到马援将军的耳中,他非常愤怒,当着众人的面,将那一车薏苡仁全部倒入了江中。

建武二十四年,湘西武陵起叛乱,面对数名将军一次次讨伐无果的局面,六十二岁的马援将军毅然决然地主动请缨,踏上了征讨湘西的征途。正值酷热时节,湘西亦是瘴气弥漫,这一次,年事已高的马援将军不再像七年前那般强健了,没能战胜瘴气,病逝于讨伐湘西的途中。

后来,司马光在《薏苡》一诗中写道:“佳实产南州,流传却山瘴。如何马伏波,生取山丘谤。夫君道义白,复为神明相。厉气与流言,安能逞无状。”表达了对马援将军高尚品德的赞美与治乱有功的歌颂,同时也对马援将军深陷流言、遭小人诽谤的遭遇而感到深深的惋惜。

二、弃疾巧用治疝,“明珠”流芳于今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不仅可以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豪言,留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细腻佳句;这位词人在运用中医药诊疗疾病方面,也颇有研究。

二十一岁那年,辛弃疾正值新婚,便迎来了小别。他奉命带兵出征,在营房中,他以中药名谐音写道:“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辛弃疾妙用数味中药,洋洋洒洒写下了这些词句,可见他在中医药方面也有一定的功底。

辛弃疾南归后,在他三十三岁那年的春天出任滁州知州。但也正是此时,辛弃疾患上了疝气病。因此不得不离开滁州,回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养病。为治疗疝气,辛弃疾将薏苡仁炒至金黄,久煮至软烂,研成膏状,每次用无灰酒调服,从而渐愈。

后来,辛弃疾的老朋友程沙晚年也得了此病。在辛弃疾的指导下,他服用薏苡仁,最终也治愈了。此方流传至今,成为民间治疝的良方。

以上这些至少可以说明当时食用薏苡仁已非常普遍,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在驱邪治病中的智慧。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繁衍生息的强大内在力量。 MR8mqyarBWU2AJcehG4M9a0D9B8jSnx/TBofu6q00/5NUlI0KpINt0W8eunUZ+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