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是我国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过大量薏苡种子。据甲骨文形态披露,薏苡文化贯穿夏商时代,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南北朝时期,薏苡产地已由我国西南逐步传播到华北平原。如今薏苡广泛栽培于南北各地,除青海、甘肃、宁夏未见报道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贵州、福建、浙江、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产量较大。薏苡产区的变迁一方面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密切关系,薏苡实质上是一种耐旱的水生作物,具有既抗旱又抗涝的双重特性,栽培适应性强;另一方面,薏苡籽实较大,比禾本科其他作物易于采集贮藏,因此成为我国远古最早被驯化的作物而得到广泛栽培。
上古时期,由于对水害规律认识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对大自然的征服能力有限,人们在平原低地很难生存,一般都定居在山麓近河流的阶地上。薏苡是一种既抗旱又抗涝的作物,在沼泽、河岸、湖边、湿地及可灌溉的旱地都可以生长,甚至在水淹退水后还可以继续生长,而水稻、菰等作物较难适应低地排水不良、旱涝无常的环境。正因为客观因素的严苛和不确定性,以及薏苡自身抗水淹性、湿生性和抗旱性,所以薏苡成为早期人类的主要作物,被普遍采摘、种植和食用。
薏苡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曰“……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有木禾……”;《史记·夏本纪》(第二卷)云“父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周书·王会》中云“康民以桴苡,桴苡者,其实如李,食之宜子”。黄帝位于中原地带,禹为蜀人在西南,康民即西戎于西北,河姆渡在东南,而《周书·王会》中描绘的是商周时期采食薏苡的情况,从而说明古时薏苡已有广泛的分布。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发明生产工具对耕作环境进行改造,一些禾谷类作物如水稻、粟、黍、麦等不仅生产量高,而且适于集约化栽培,且具有含高硅酸盐、密实不透气的颖壳,能够防止昆虫、微生物、水汽的侵害,便于长期储存。而薏苡仁虽然有着更为坚硬的珐琅质总苞,但并非密不透气,其上下两端均有茎芽和胚根生长的出口,这便成了昆虫、病菌、水汽侵入的通道,使薏苡仁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虫蠹和霉变。因此薏苡逐渐退出主要栽培作物行列。
尽管薏苡逐渐退出主要栽培作物行列,但由于其无法被替代的优点,薏苡在我国各地仍有种植。《名医别录》中载“薏苡仁生真定平泽及田野”,真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县;《开宝本草》中载“今多用梁汉者,气劣于真定”;《后汉书·马援传》中云“……援在交趾,尝饵薏苡实……”,交趾为今西南与越南交界处;《千金食治》中言“……蜀人多种食之”,蜀即今四川、重庆一带。
薏苡的种植产地,曾经最为活跃的是中原地区,在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的几次气候生态环境的演变后,发生了相应的迁移,从最初的河南信阳和湖南隆回等地逐渐向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向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地)迁移。由于玉米在明朝中晚期传入我国,且北方气候寒冷,因此薏苡在北方的分布种植越来越少了。
古代薏苡的分布乃至迁移,绝大部分都取决于环境、气候、其他物种等客观原因。相比较而言,当前薏苡种植产地分布、种植规模的大小,与市场的需求、当地政策的引导关系更为密切。20世纪50—90年代,湖南依托薏苡资源优势,在当地种植薏苡已成为一种传统,随着市场扩大,种植规模也慢慢形成。以隆回为主产区,和相邻的已初具规模薏苡仁产业的娄底、邵阳、怀化等地,并有“宝庆苡米”的名号。1979年,湖南产的薏苡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以及欧美、东南亚各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湖南薏苡仁生产快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鼎盛时期,年种植面积超过2万公顷(1公顷=10 000m 2 ),市场成交量超过2万吨(1吨=1 000kg),成交价格高达18元/kg。然而,从1997年开始,我国薏苡仁产业遭遇寒冬,甚至出现最低成交价为2元/kg的局面,农民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湖南薏苡仁产业也日渐萎缩。同样,江苏、河北、辽宁等地的薏苡仁产业也由鼎盛转为衰落。
就在湖南等地薏苡仁产业衰退的同时,贵州看到了薏苡仁的巨大价值和前景,大力发展薏苡仁产业。在贵州政府的扶持下,从湖南请去农民师傅,指导薏苡种植。仅仅十年时间,贵州已成为我国薏苡仁的主产区。目前,贵州薏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我国首位,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薏苡仁加工销售的最大集散地。
福建薏苡仁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外形“粒大、色白、饱满、浑圆”、口感“糯、甘、稠”的特有品质,尤其有“薏苡明珠”之美称的浦城薏苡仁,深受消费者喜爱,是公认的中药之上品,特称“浦米仁”,并于2008年12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9月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以来,浦城县政府出台了扶持薏苡仁产业政策,浦城薏苡种植和深加工取得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广西、云南、浙江等地也在大力发展薏苡仁产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薏苡仁已在我国广泛分布。影响我国薏苡仁历史产地变迁的因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薏苡栽培种原产于我国西南并向北传入黄河流域,并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薏苡文化,据文献可考的上古时代,黄河流域并不是现在干旱的地貌状态,湖泊的分布是相当可观的。据《尔雅·释地》的记载:“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言只。”这是古代著名的十薮,除了云梦和具区外,其余均在黄河流域。后来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环境的巨大转变,沼生和湿生的薏苡逐渐被小麦、高粱和后来引种的旱生玉米所取代。
我国薏苡种子资源十分丰富,但各地分布的野生资源差异较大,能否形成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薏苡的栽培历史。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有着良好的种子资源基础,相继驯化野生及增种当地优势品种,近年来相继选育“浦薏6号”“龙薏1号”“黔薏2号”“师薏1号”“文薏2号”和“翠薏1号”等薏苡优良新品种。
另外也受当地政府积极的扶持政策影响。近年来,福建各地政府均积极树立薏苡仁品牌,先后获得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浦城薏米、宁化糯薏米)、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宁化米仁)和1个地理标志商标(金沙薏米),提高了福建薏苡仁知名度,不断扩大福建薏苡仁在海内外的市场,推动福建薏苡仁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促进福建薏苡仁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同时,在贵州,薏苡仁作为贵州特色杂粮,黔西南州各级政府均把薏苡仁产业作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为推动地方特色薏苡仁产业发展,当地省政府出台“贵州薏仁米三年提升行动计划”,贵州兴仁市甚至将薏苡仁列入“一县一业”特色产业,组建薏苡仁产业发展办公室,加速推动薏苡仁产业发展。兴仁市自2017年连续三年举办三届“中国(兴仁)薏仁米博览大会”,相继出版发行《薏仁米产业蓝皮书》2017年版、2018年版及2019年版。据统计,2018年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州)薏苡种植面积达75万余亩(1亩≈666.67m 2 ),占全国种植面积的80%以上,总产量达20余万吨,薏苡仁原料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5%以上。
浙江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日平均气温≥10℃,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与福建一样也非常适合薏苡的人工栽培和产业发展。并且浙江缙云、泰顺、仙居等地均有人工栽种的历史和较为成熟的技术,相继有“浙薏1号”和“浙薏2号”等优良品种通过新品种审定。但由于浙江地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稀缺,人工成本的攀升,薏苡仁产业在浙江发展受阻,并没有形成较大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