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中,其间,无论是形体结构,还是生理病理方面,具有其显著的年龄特点,均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年龄越小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历代儿科医家有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很多。归纳起来,其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掌握小儿这些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的健康保育和疾病的诊断、防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脏腑,即五脏与六腑;娇嫩,是指稚嫩柔弱而不成熟。形,即形体结构,包括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是指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等。小儿时期,其体格与成人有明显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同时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未臻成熟完善,因而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历代医家把这种现象归纳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灵枢·逆顺肥瘦》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变蒸》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说:“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中明确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述,以说明小儿的生理特点。《温病条辨·解儿难》更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经脉未盛、气血未充、神气怯弱、脾胃薄弱、肾气未满、精气未足、筋骨未坚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并指出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是阴长而阳充。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小儿的脏腑柔弱,形气不足,正是由于“稚阳未充,稚阴未长”,阴阳有待互生成长。这里的“阴”,一般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脏腑的各种生理活动功能。故“稚阴稚阳”的论点充分说明了小儿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小儿的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和上述特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体格、智力,还是脏腑功能,均不断趋向完善与成熟,年龄愈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好比旭日初生,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古代医家把小儿的这种生理现象称为“纯阳”或“稚阳”。如《颅囟经·脉法》首先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温病条辨·解儿难》解释曰:“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对水谷精微物质的需求相对感到更为迫切,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的盛阳之体。
总之,历代儿科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提出“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功能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后者则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既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同时又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所以其与成人迥然不同。
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邪气所侵,内易为饮食不节所伤,因此,其病证以外感时邪和肺脾二脏受损更为多见。肺为华盖,功能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又肺为娇脏,而小儿卫外功能未固,外邪每易由表或口鼻而入,侵袭肺系,因而时行感冒、咳嗽、肺炎等肺系病证最为常见。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由于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常易为饮食所伤,出现积滞、呕吐、泄泻等病证。明代《育婴家秘》所谓小儿“脾常不足”,即是古代医家对小儿多见脾胃疾病这一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患病时每易邪气鸱张而壮热,且因小儿神气怯弱,故邪易深入。所以,小儿患病之后,常见病邪内陷心包而谵语、昏迷;引动肝风则抽搐、惊厥;肝风与心火交相扇动,则火热炽盛,以致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而见壮热、惊搐、昏迷,甚则角弓反张等。《丹溪心法》所谓小儿“肝常有余”,即是对小儿易动肝风这一病理特点的概括。
小儿不但发病容易,历代医家还强调小儿在得病之后,有变化迅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小儿疾病的寒热虚实,容易互相转化或同时并见。如宋代《小儿药证直诀·原序》明确指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出现虚实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如偶患感冒,可瞬即转为肺炎喘嗽,出现咳嗽、气急、鼻扇、涕泪俱无等肺气闭塞之象。若不及时予以开宣肺气,则又可很快出现正虚邪陷,心阳不振,气滞血瘀,虚中有实的证候。又如婴幼儿泄泻,原为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也常易迅速出现液脱伤阴,甚或阴竭阳脱的危候。
“易寒易热”是指在疾病进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阴伤阳亢,而表现热的证候;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尚有容易呈阳虚衰脱的一面,而出现阴寒证候。如风寒外束之寒证,可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扇的热证;而在急惊风症见高热抽搐,风火相扇的实热内闭证同时,可因正不胜邪,转瞬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细等阴盛阳衰危候。小儿温病较成人多见,而温邪多从火化,因此也是“易热”病理特点的具体表现。
总之,小儿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而错综复杂。故对小儿疾病的诊治,必须强调观察敏锐,辨证清楚,诊断准确,治疗及时、果敢,这是根据小儿病理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
在儿科疾病过程中,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转恶化的一面,但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故而脏气清灵,反应敏捷,加之病因单纯,又少七情之害、色欲之伤,因而在患病以后,如能及时恰当地给予治疗及护理,病情比成人好转快,容易较快恢复健康。即使出现危重证候,只要能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地积极施行各种综合救治措施,预后也往往良好。所以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提出的“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正是对儿科生理、病理及治疗上特点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