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推拿技术

一、一指禅推法

操作者用拇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受术部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一)动作要领
1.姿势放松

身体松静自然,取端坐或站立位(丁字步或八字步)练习,具体要求如下:

(1)沉肩:

肩关节自然下沉,不耸肩用力,以腋下空松能容一拳为宜。

(2)垂肘:

肘关节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肘部不要向外支起,亦不宜过度夹紧内收。

(3)悬腕:

手掌自然悬屈,不可生硬用力。

(4)掌虚:

手握虚拳,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及手掌都要放松,不可挺劲。

(5)指实:

拇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实吸定,不能离开体表或来回摩擦。

2.动作自然

操作者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再带动拇指关节做屈伸运动。

3.紧推慢移

操作时腕部摆动频率要快,一般控制在120~160次/min,手法移动时宜缓慢。

(二)临床应用

一指禅推法具有刺激量中等、接触面积小、深透性强的特点,临床适应于全身各部经络穴位,以“循经络、推穴道”,治疗头痛、眩晕、咳嗽、胃痛、腹痛等内科病证见长。

二、㨰法

操作者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前臂的推旋运动和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使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持续不断的来回往返滚动的手法称为㨰法。

(一)动作要领
1.姿势放松

(1)沉肩:

肩部放松,不可耸肩,使上臂中部距离胸壁约一拳远。

(2)垂肘:

肘部下垂,肘关节屈曲120°~140°。

(3)松腕:

手腕放松,不可挺劲。

(4)舒指:

掌指关节自然屈曲,五指自然收拢或散开,手如握蛋或呈半握状。

2.着力部位

即㨰法作用力的部位,为第五掌指关节尺侧缘至第三掌骨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大小占手背的1/3~2/5。

3.吸定部位

即操作手动态吸附于受操作者表面的部位,为第五掌指关节背侧。

4.分解动作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屈伸;前臂外旋配合逐渐屈腕、前臂内旋配合逐渐伸腕,前后滚动形成㨰法的复合动作。

5.滚动幅度

滚动时幅度应控制在120°左右,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滚动约80°,腕关节伸展时向内滚动约40°。

6.滚三回一

前滚时主动用力,后滚时惯性回撤,前滚和回滚时着力轻重之比约为3∶1。

7.紧滚慢移

滚动频率要比较快,为120~160次/min,移动操作时宜缓慢。

(二)临床应用

㨰法着力面积大,作用力深透,刺激量较大。适用于颈项、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处操作,在关节部位操作时常配合该关节的被动运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运动及神经系统疾病,为伤科、内科、妇科的常用手法。主要适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半身不遂、高血压、糖尿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多种病证,也是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之一。

附:㨰法衍化手法

1.指背㨰法 操作者手握空拳,用示、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凸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腕部放松,通过腕关节做均匀的屈伸和前臂的前后往返摆动,使指背做小幅度的来回滚动,滚动幅度应控制在90°左右。

2.前臂㨰法 操作者用前臂尺侧部着力进行滚动,动作要领与㨰法基本相同。操作时前臂旋转度较㨰法大,关节屈伸活动小,故作用力更大。

三、揉法

操作者用手指螺纹面、掌根、大鱼际或前臂等处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揉动,称为揉法。

(一)动作要领

1.肩臂放松,肘部自然弯曲,手腕放松,手指自然。

2.以肩肘为支点,手臂主动摆动,带动着力部位环形揉动。

3.压力轻柔适中,需带动皮下组织。

4.节律均匀,频率为120~160次/min。

(二)临床应用

揉法和缓舒适,是常用的放松手法。其接触面可大可小,适用于胸腹部、胁肋部、头面部、腰部及四肢部,尤其多用于全身各穴位。揉法常配合按法,按揉穴位,治疗胃脘痛、颈椎病、软组织扭挫伤、骨折术后康复、头痛、近视等多种病证。

四、推法

操作者以指、掌或肘等着力于施术部位上,做单方向直线推移的手法,称为推法。

(一)动作要领
1.紧贴体表

操作者以指掌等部位着力,采用适中压力使着力部位紧贴受术部位体表。

2.直线推进

一般依据受术部位体表轮廓直线向前推进。

3.压力均匀

推进过程中以重心移动或大关节部位带动着力部位,压力均匀一致。

4.速度缓慢

推动的速度宜较慢。一般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速度就越慢。

(二)临床应用

推法具有通经活络、荡涤积滞的作用。指推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常用于头面部、肩背部、胸腹部、腰臀部及四肢部;掌推法多用于肩背部、腰臀部及四肢肌肉较丰厚的部位;肘推法多用于体形肥胖者,或用于背脊部、腰臀部、大腿肌肉较丰厚的部位和脊柱两侧膀胱经。

五、摩法

操作者用指面或手掌面贴附在体表,以腕部连同前臂做环形的抚摩动作的手法,称为摩法。

(一)动作要领

1.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

2.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频率约120次/min。

3.在人体操作时,不带动操作部位的皮下组织。

(二)临床应用

摩法轻柔舒适,刺激量小,是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之一。具有镇静安神、疏肝理气、消郁散结、温中和胃的作用。其中,指摩法多用于颜面部,掌摩法多用于胸腹、胁肋部。可用于治疗腹胀、泄泻、便秘、消化不良、咳喘、月经不调、痛经、失眠、外伤肿痛等病证。

六、擦法

操作者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全掌着力,稍用力下压紧贴于体表做直线往返摩擦运动的手法,称为擦法。

(一)动作要领

1.操作时呼吸自然,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

2.暴露局部皮肤,术手贴附体表。

3.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运动,蓄力于掌,直线往返摩擦,距离宜长。

4.动作连贯,频率100~120次/min。

5.压力均匀适中,以透热为度。

(二)临床应用

擦法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治疗寒证。用于风寒外感,风湿痹痛,胃脘冷痛及肾阳虚所致的腰腿痛、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等病证。其中,掌擦法多用于胸胁、腹部及肩背面积较大且较平坦的部位;大鱼际擦法多用于上肢、腰背、胸腹部;小鱼际擦法接触面积小,多用于腰骶、臀部及下肢部、肩背部。

七、搓法

操作者用双手掌面夹住受操作者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的手法,称为搓法。

(一)动作要领

1.操作者呼吸自然,双腿站稳,两臂伸开,掌心空虚。

2.双掌夹持住患者上肢上部,引导其外展45°~60°。

3.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主动施力,做方向相反的快速搓动。搓动中含有擦、揉、摩等多种运动成分。

4.搓时动作柔和,力量均匀,可做出搓揉、搓擦、搓摩等手法效果。

5.紧搓慢移,搓动速度要快,移动速度宜缓慢。

(二)临床应用

搓法具有疏松肌筋、调和气血的作用,常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使用。可治疗肢体酸痛、关节活动不利及胸胁屏伤等病证。多用于四肢部、肩部、胁肋部及腰背部。

八、按法

操作者用指、掌或肘着力,逐渐用力按压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按而留之的手法,称为按法。

(一)动作要领

1.着力部位紧贴体表。

2.垂直体表向下用力。

3.以得气为度,持续片刻,逐渐撤力。

4.重复3~5遍,力量由轻到重,要有缓慢的节奏性。

5.操作结束时,应逐渐撤力,同时可配合揉法,形成按揉法。

(二)临床应用

按法刺激强而舒适,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法,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可用于伤科、内科、妇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其中,指按法用于全身各部位的经络穴位;掌按法用于腰背、胸腹等面积较大而平坦的部位;肘按法多用于臀、腰骶部等。

九、点法

操作者以指端或关节凸起部位持续点压施术部位或穴位的手法,称为点法。

(一)动作要领

1.取穴宜准。

2.着力部位垂直向下用力。

3.用力由轻渐重,以产生强烈的得气感为度。

4.持续5~10s,点后缓慢撤力,可轻揉局部。

(二)临床应用

点法刺激量大,具有较强的通经止痛作用,主要用于各种痛证。常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及关节骨缝处。

十、捏法

操作者用拇指和示、中两指或拇指和其余四指指面相对用力,做对称性的挤捏动作,称为捏法。

(一)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要灵活,要求手指面对合用力。

2.挤捏动作要均匀而柔和,移动宜缓慢并循序往返。

3.动作要连贯且有节奏。

(二)临床应用

捏法刺激量柔和,是常用的放松手法,具有舒松肌筋的作用,属于动法中的静态手法。适用于颈项部和四肢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风湿痹痛、颈椎病、疲劳性四肢酸痛及头晕、头痛等病证。

十一、拿法

操作者用拇指和示、中两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面相对用力,做一紧一松的对称性捏提动作,称为拿法。

(一)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要灵活,要求手指面的对合用力。

2.拿法动作中含捏、提、揉,即先挤捏,再在挤捏的基础上提拉,最后揉捏放松,须将三者有机结合。

3.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4.动作要连贯且有节奏。

(二)临床应用

拿法刺激量较强,具有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缓解痉挛、消除疲劳等作用,是临床常用的治疗与放松手法。可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肢体麻木及头痛、外感风寒等病证。

十二、拨法

操作者用手指面深按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做与肌纤维方向垂直的单方向或往返拨动的手法,称为拨法。

(一)动作要领

1.拇指伸直,以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其余四指对应助力。

2.拇指用力下压至一定深度,有轻微酸胀感时,再做与软组织成垂直方向的拨动。

3.用力由轻而重,实而不浮。

4.频率均匀适中。

5.可配合揉法,组成揉拨复合手法。

6.可双拇指同时操作或叠指操作。

(二)临床应用

拨法属于中重度刺激手法,常用于经络穴位上的肌束、肌腱、韧带等条索状软组织。具有解痉止痛、解除粘连的作用,用于治疗局部软组织粘连等病证。

十三、抖法

操作者以双手或单手握住受操作者肢体远端做快速、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或左右抖动,使关节、肌肉有松动感的手法,称为抖法。

(一)动作要领

1.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手、腕或踝部。

2.抖上肢时将上肢向前外抬高60°,抖下肢时将下肢抬高15°~30°。

3.手臂同时施力,做快速地连续抖动。抖动时使力量持续不断地由远端传递到近端。

4.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抖上肢幅度2~3cm,频率约200次/min,下肢幅度较大,频率约100次/min。

(二)临床应用

抖法轻快柔和,具有舒筋活络、滑利关节的功效,临床上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适用于四肢部,常用于治疗上肢筋伤、肩关节周围炎、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十四、振法

操作者以指或掌着力于受操作者一定部位,做高频率、小幅度振动的手法,称为振法。

(一)动作要领

1.呼吸自然,指或掌紧贴于体表穴位上。

2.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做主动静止性用力,功力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使振动感持续不断地传递到体内。

3.动作持续连贯,操作时振动频率要快,维持在400次/min以上。

(二)临床应用

振法是内功推拿流派的代表性治疗手法,具有温补、通调的作用,多用于阳虚气弱、经络不通之证,常用于治疗内科病证。

十五、拍法

操作者用手指指面或虚掌拍打受操作者体表的手法,称为拍法。

(一)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肘要放松。

2.掌拍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形成一个空凹,即虚掌,以虚掌面着力;指拍时,以手指面着力。

3.拍时以肘腕的屈伸运动发力,用力轻巧而有弹性,动作协调灵活。

4.有节奏,频率80~160次/min。

5.拍打操作时如直接接触皮肤,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二)临床应用

拍法刺激量可轻可重,多作为治疗结束前的整理手法,具有疏通经络、宣泄邪气的作用。既能疏散肌表经脉阻塞之病气,又能宣泄五脏六腑郁闭之邪气,消除疲劳,振奋精神。

十六、击法

操作者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桑枝棒等击打受操作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的手法,称为击法。

(一)动作要领

1.操作者以不同着力部位或手型着力击打受操作者体表。

2.用力快速而短暂,刚中有柔,速度均匀而有节奏。

(二)临床应用

击法刺激量适中,常在治疗结束时应用。其中,指尖击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拳背击法常用于大椎及腰骶部;拳底击法常用于肩背部;掌根击法常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部;单掌及合掌侧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

十七、摇法

操作者使受操作者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的手法,称为摇法。

(一)动作要领

1.操作者一手握住受操作者关节近端以固定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的远端以运动关节。

2.嘱受操作者放松、操作者带动受操作者关节远端做环转摇动。

3.摇转的动作宜缓慢,幅度由小到大,并控制在正常生理许可范围或受操作者对疼痛能耐受范围内进行。

4.一般顺时针、逆时针摇转操作各半。

(二)临床应用

摇法重在活动关节,属被动导引手法,具有改善关节运动功能的作用。适用于颈椎、腰椎及四肢各关节。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及关节强直、屈伸不利、运动功能障碍等病证。

十八、扳法

操作者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瞬间用力,使关节做被动的伸展、屈曲或旋转扳动的手法,称为扳法。

(一)动作要领

1.操作者一手作用于受术关节近端,另一手作用于关节远端。

2.先使受术关节做屈伸、展收或旋转的放松运动。

3.将受术关节保持在弹性阻力位短暂停留。

4.再做突发性的、稍增加幅度的、可控制的扳动。

5.扳动时发力必须果断而迅速,用力要稳,动作轻巧,发力要快,收力及时。

(二)临床应用

扳法为理筋整复手法,具有舒筋活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整复错缝的作用,能整复小关节错位、松解软组织粘连。适用于颈项、胸腰及四肢关节等部位,用于治疗颈椎、胸椎、腰椎及骶髂关节错位、四肢关节功能障碍等病证。

十九、拔伸法

操作者应用对抗力量对受操作者关节或肢体进行牵拉,使关节伸展的手法,称为拔伸法。

(一)动作要领

1.操作时,动作要平稳柔和。

2.用力要均匀而持续,力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力。

3.要根据不同的部位,适当控制拔伸力量和方向,一般沿肢体的纵轴方向进行拔伸。

(二)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整复错位、矫正畸形、增大关节间隙、减轻压迫刺激的作用。常用于扭错的肌腱和移位关节的整复过程中拉开关节间隙或松解关节周围粘连,使关节功能恢复。

二十、按揉法

由按法和揉法复合而成的手法称为按揉法。

(一)动作要领

1.按法和揉法有机结合,做到按中含揉,揉中寓按。

2.按揉并重,施力不可失之偏颇。

3.动作要有节奏性。

(二)临床应用

按揉法刚柔并济,作用舒适,易被人接受。具有加强按法效应、消除按后不适的作用。

二十一、牵抖法

由拔伸法与抖法复合而成的手法称为牵抖法。

(一)动作要领

1.牵抖法要将牵引力同抖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先拔伸,在减缓牵引力后,行较大幅度的抖动。

2.在持续拔伸未减力之前不可进行抖动,亦不可在完全撤去拔伸力的情况下抖动。

3.操作时操作者自然呼吸,不可屏气。

(二)临床应用

牵抖法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和理筋整复的作用,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髋部伤筋、急性腰扭伤、腰椎后关节功能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证。 sOdCFaC7MD0qzqBWh8sPuJfLM9Zdgg/J+5/kqjfsHvIo1zoOL98QjuFQCJObb7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