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居家时间长,家庭训练方便,家庭康复主要包括规范的凯格尔运动和使用盆底康复器辅助阴道哑铃等盆底肌锻炼。家庭康复可以辅助盆底肌的康复,产妇可居家巩固维持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具有较好的镇静、镇痛、增强产妇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功能等功效,较为安全,常取胸腹部和背腰骶部。
常取穴位:关元穴、气海穴、曲骨穴、中极穴、气冲穴、肾俞穴、膀胱俞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
中药熏洗是临床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指利用热效应的物理刺激作用,充分扩张产妇体内的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盆底肌力,通过皮肤黏膜吸收高浓度药物,直达病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的药物。
常用药物:蛇床子、土茯苓、黄芪、苦参、赤芍、黄柏、乌梅。
根据产妇病情辨证论治,肾气亏虚型从固肾缩尿、托气升阳等方面展开治疗;气血亏虚型从益气养血方面展开治疗;湿热下注型从化湿清热、行气降浊方面展开治疗,常用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产后女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要及时早期进行筛查及治疗,此外,还应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主要措施如下:
普及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知识,讲解康复训练方案及康复训练的目的、意义、效果,指导产妇开展训练;根据产妇病情进展制订相应运动计划,遵循由轻到重的原则。
注意观察产妇的不良情绪,给予其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为产妇答疑解惑,引导其宣泄不良情绪,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护理人员应规范产妇饮食、作息,教会产妇会阴清理方法,避免产褥期感染,告诫产妇产后切勿进行重体力工作,增强产妇盆底健康护理意识。
目的在于消除盆底功能障碍的病因,预防疾病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良好的生活方式为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奠定了基础。
(1)合理饮食,摄入足够的水分,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因便秘而引起的腹压增高。
(2)养成正确的排便及排尿习惯,避免不正确的使用腹压。
(3)避免过多的负重和用力。
(4)积极治疗各种可引起腹压增加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咳喘、便秘等,以减少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控制体重是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与该病发生关系密切。孕期体重增加,该病的后续风险增加。新生儿体重控制在2 500~4 000g之间,避免巨大儿的发生,可有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孕期对孕妇进行有关盆底知识的宣传教育,转变观念,适时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孕中晚期盆底肌肉锻炼可提高初产妇盆底肌力和顺产率,缩短产程,促进产后盆底肌康复。
目的是减轻分娩对盆底肌的二次损伤,尽可能保护盆底肌肉,使其不发生损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避免不必要的会阴侧切 WHO的正常分娩指导原则中明确禁止会阴侧切常规应用于正常分娩中,防止过度应用会阴侧切对产妇造成的伤害。
2.避免为保护盆底功能而盲目选择剖宫产。
3.分娩镇痛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可使分娩时的疼痛基本消失,改善会阴的弹性和伸展度,松弛盆底肌肉,避免盆底肌过度伸展,减少会阴侧切和阴道裂伤的发生率,保护盆底功能;同时它不影响腹直肌和膈肌肌力,不会延长第二产程,甚至可以缩短第二产程,使盆底功能得到保护,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4.水中分娩 有助于减轻产妇疼痛,使会阴体极易扩张,软化宫颈,增加软产道的伸展性,减轻胎儿对会阴部的压迫,降低会阴裂伤的可能。
5.改变传统仰卧位分娩 通过采取不同分娩体位,促进胎头下降,缩短产程,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分娩对盆底损伤。
目的在于发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后,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正确诊断盆底疾病,防治其继续加重为中重度。如因各种原因已经发生为中重度,预防目的在于采用各种措施减轻产妇症状,根据临床评估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因大部分产妇年龄为育龄期女性,需要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进一步手术治疗。
(刘梦园 王鲁文 邹 燕 陈 飞 宋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