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产后康复服务内容概述

作为整体康复措施,产后康复服务内容广泛,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需要规范和细化。在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时,注意选择最佳康复时机及适宜的康复技术。产后康复的内容包括本指南所列的产后检查与综合评估、母乳喂养与乳房保健、盆底功能康复、产后泌尿系统康复、产后生殖整复、产后运动、产后营养、产后合理用药及产后避孕,也包括在以后对指南进行再版时将补充的产后护理、产后心理康复、产后疼痛防护、性行为指导、产后皮肤康复等。

一、产后疾病康复指导

妊娠期疾病的产后延续的治疗和康复。如妊娠期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的产妇建议进行宫颈TCT和HPV检查,必要时阴道镜下活检。产后2周如仍有阴道出血,须做盆腔超声检查确定子宫内没有胎盘胎膜残留。产后复诊会做妇科检查,检查子宫复旧、阴道出血、伤口恢复、母乳喂养等情况。孕期罹患妊娠糖尿病的产妇须复查血糖;罹患妊娠高血压的产妇则须复查血压有无恢复至正常数值。若血糖、血压仍超过标准值,则需确认是否已转为慢性疾病,并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二、产后护理

产后护理包括会阴护理,伤口护理,乳房护理、新生儿护理指导,以及对各种产后康复技术开展前后的护理等。护理不当将会导致产后妇女交叉感染和新生儿疾病,不利于及时发现产妇疾病和疾病的诊治,也不利于各种产后康复技术发挥最大作用。

1.护理中及时发现疾病

例如在细致的产后护理中能及时发现产妇的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栓塞事件是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直接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相比产前和非妊娠期女性,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在产后女性中更为多见,并且剖宫产产妇较阴道分娩产妇更为多见。做好产后护理一方面应能及时发现产后VTE高危因素,另一方面良好的护理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VTE相关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进行监测核评估,并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很好地防治产后VTE。

2.产后康复技术中的护理

在实施各种产后康复技术前后的良好护理,能够让各种康复措施发挥出最佳效果,并减少一些技术的副作用。

3.康复护理机构的规范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产妇出院后选择入住以产后护理为主的月子中心或会所,希望在这些社会机构得到更好、更专业的产后护理服务,但是由于缺乏产后康复护理规范,相当一部分月子中心或会所的服务还有待提高,而这些月子中心或会所也希望有规范的管理要求来促进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

三、产后盆底康复指导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的常见疾病,对产妇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妊娠、分娩对女性盆底肌肉的损伤一方面是机械因素导致的盆底肌肉直接损害,另一方面阴部的神经受损促使去神经损害或神经萎缩,导致盆底肌肉间接损害。因此,在产后应对盆底功能进行全面评估,以便及早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预防性干预及治疗。一般以产后42d为检查切入点,对产妇的盆底功能进行初次评估,在这个时间点进行评估,产妇依从性好,且其后有充足的产假时间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可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降低女性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产后42d~3个月是盆底康复的黄金时间,大多数产妇通过盆底肌锻炼,必要时运用盆底肌电刺激(电刺激模板有神经肌肉电刺激和机电触发电刺激)、生物反馈、磁刺激、康复治疗器、激光、射频、冲击波等现代康复技术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尽可能使其泌尿生殖系统功能恢复到接近孕前水平,甚至更好。

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时,应根据盆底肌的状态,在生物反馈表面肌电的指导下训练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如果盆底肌功能正常,产妇没有任何症状,表面肌电也是正常的,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康复;如果产妇有盆底肌功能减弱,会表现出肌肉张力和活动度减弱的相关症状,如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还有性功能障碍中的性快感的缺失等,对她们应该采用升阶梯治疗的方式;如果盆底肌活动过度,产妇就会出现肌肉张力过高和活动过度的相关症状,如尿潴留、盆底肌疼痛,以及性功能障碍中的性交痛等,对她们应该采用降阶梯康复治疗的方式。还有一类情况是产妇有混合型的肌肉功能障碍,也就是部分盆底肌表现出高张状态,部分出表现低张状态,这种情况的盆底康复训练先降低高张肌肉的张力,然后再增强盆底肌整体肌肉的肌力。

四、产后疼痛管理

人类的疼痛体验是一种身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混合体,不仅受疼痛源的影响,还受恐惧和以前的疼痛体验等因素的影响。产后疼痛来源包括子宫复旧、会阴或剖宫产伤口、乳头和乳房、肌肉及关节、盆腔炎性疾病、盆腔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等。分娩后数小时至数月内疼痛缓解不足会妨碍母婴的密切接触和喂养,并通过影响产妇的活动,增加其产后并发症的风险。疼痛是产妇过早停止母乳喂养的常见原因,并且与乳腺炎、母亲睡眠和情绪障碍以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充分评估产妇的产后疼痛主诉,并充分评估疼痛的性质、部位、强度、发作和持续时间,以及加重和缓解因素,对正确处理分娩相关疼痛和及时发现产后疼痛合并其他并发症至关重要。产后疼痛管理对增强女性产褥期的自我护理和婴儿护理能力,以及减少以后慢性疼痛的可能性具有重大影响,且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生和康复服务人员的重视,但目前对产后疼痛管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现有的缓解疼痛的技术和方法也缺少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未来对产后疼痛管理和康复技术的研发将是产后康复技术的热点问题。

五、产后乳腺康复和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物。母乳喂养对于母婴的健康都非常有益。而母亲乳腺健康是高质量持续母乳喂养的前提。哺乳动物经过数百亿年的进化至现在的人类,乳房本身具有很多人类未知的强大的功能,对于乳房和乳汁的了解目前还远远不够。同时,哺乳也可能掩盖原有的一些乳腺疾病,产褥期及哺乳期同样需要关注乳腺本身的健康。及时的产后乳腺管理和康复,是提高乳汁分泌量、保持乳腺管通畅、减少乳腺炎的发生的重要措施。常用的乳腺康复措施包括规范科学的手法按摩、正确使用吸奶器、低频脉冲电刺激等,但实际上目前很多产妇接受了不规范和不科学的催乳处理,导致了其乳腺的人为永久损伤。如何进行规范的乳房康复,确保顺畅的母乳喂养,减少产妇乳腺疾病,并守护妇女产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数十年的乳腺健康将是本指南的重点讨论问题之一。

六、产后心理康复

女性在妊娠和分娩承受了生理、心理的巨大的变化。孩子的出生也会导致产妇日常责任、关系和自我认知发生巨大变化。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在产褥期,产妇压力水平的升高、社会支持的不足和不稳定的关系(尤其是与伴侣或母亲的关系)增加了妇女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有文献报道,与非抑郁产妇相比,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妇女与婴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常常受到破坏,不利于婴儿的心理健康发育,产后抑郁症与婴儿期和幼儿期认知、情感和行为问题的风险升高有关。产后心理的康复应该不仅包括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评估和干预,而且应了解她们在这个特殊时期个人和家庭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到产后抑郁等心理异常的治疗,从而更好地帮助产妇达到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

七、产后运动和美体美态指导

产褥期是产后康复服务人员启动、推荐和强调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促进产妇形体恢复的较好时机。一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合理营养、自主锻炼达到治疗目的,恢复女性的体态之美。产后合理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包括生殖系统在内的全身各组织器官组织的康复,提高免疫力,也有利于控制产后体重,预防糖尿病、高血压、血栓性疾病,减少或减轻产后抑郁状态,较少骨质疏松,降低骨量下降发生率,维护产后骨健康。妊娠过程中孕妇腹围增加,腹壁高度伸张及分离,同时妊娠期各种激素分泌升高使得腹壁皮肤色素沉着,腹部皮肤松弛,腹部肌肉肌力下降、腹直肌不同程度分离等一系列变化。因此在产后42d体检时,应对产妇体态,盆底神经肌肉系统,腹部形态和腹部肌肉的功能等进行综合评估,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运动计划。产后及时恢复原来的锻炼活动,或融入一些新的锻炼习惯对产妇逐渐恢复原来的锻炼习惯,并形成终身的健康习惯非常重要。产后尽早开始医学上安全的运动美体措施,可以帮助产妇尽快恢复健康和信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开始安全的运动康复训练的时间取决于分娩的方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后时间、有无内科或手术并发症,以及产后的心理状况等。

八、产后营养与膳食指导

分娩之后,产妇的乳房需要分泌乳汁,子宫需要复旧,骨骼肌肉系统需要复原,身体的其他器官组织需要慢慢恢复至产前的正常状态。产后营养作为产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补偿妊娠和分娩时的消耗,为哺乳做好支撑,促进母体组织修复,使内部各器官尽快恢复到非妊娠状态。因此在这一时期,产妇的能量及营养素的需要甚至超过了妊娠期,产后饮食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产妇身体恢复至关重要。对于母乳喂养的产妇,产后营养也会直接影响其乳汁的质和量以及下一代的生长和发育。总之,产后营养支持在产后康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产妇本身,产妇身边的家人、朋友和社会支持力量都应该提升对产后营养的认识,充分了解产后营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九、产后泌尿系统康复

怀孕和分娩对泌尿生殖道的影响,可以导致一系列泌尿系统症状,比如尿潴留、排尿困难、尿失禁、尿频、尿急等一系列泌尿系统症状,以及增加产后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严重影响到产妇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产后尿潴留如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逼尿肌损伤及泌尿系感染,甚至导致上尿路感染及肾衰竭;产后尿失禁有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妊娠和分娩可导致相当一部分妇女发生一过性尿失禁,其中大多数在产后几个月消失,只有少数产妇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康复可能发生持续性尿失禁。泌尿系统康复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锻炼盆底肌,恢复排尿反射,预防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服务人员应熟悉产妇泌尿系统功能异常的机制,掌握相关的诊断技术和康复措施,基层服务人员还要及时判断产后泌尿系统功能异常的分类和程度,为必要时的产妇转诊服务打下基础。

十、产后避孕及性健康指导

妊娠、分娩及新生儿喂养等一系列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夫妻的原有性行为模式,妇女产后的性健康是生殖健康的重要部分。产后恶露干净,子宫恢复后可进行性生活,一般应在产后6周以后,且健康检查无异常的情况下。如果产妇有产后出血,泌尿生殖道感染、伤口疼痛、产后抑郁等疾病,应该推迟性生活开始的时间。妇女在产后这段时间的特殊生理变化,决定了女性产后的性功能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疲劳、性欲低下、疼痛、阴道干涩或有排出物、宗教/文化习俗、心理因素等。妇女产后性生活的恢复对稳定产妇情绪、维系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幸福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后性健康的康复包括心理疏导、行为训练和药物治疗等。

产后避孕主要是指在产后12个月内为防止意外妊娠及过短的生育间隔而采用的避孕措施。据研究,对上海市10个街道辖区共计1 819例产后妇女的调查结果显示,产后月经恢复平均时间为4.94个月,性生活恢复平均时间为5.04个月,避孕措施落实的平均时间为5.68个月,避孕措施落实时间常常落后于性生活恢复时间。产后避孕服务包括告知产妇及其家属在产后短时间内再次妊娠的风险,产后1年内非计划妊娠的母亲子宫壁肌组织尚未完全恢复,无论是继续妊娠或终止妊娠对母亲的风险均增加,包括人工流产手术所致的子宫损伤,出血过多,以及药物终止妊娠中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的副作用,尤其要注意对哺乳母亲的安全性。非意愿妊娠后的人工流产,不管是采用药物流产还是手术流产对以后再次生育的母儿都有一定的风险。国内外都有继续妊娠或人工流产甚至危及母亲生命的报道。产后12个月内再次妊娠对胎儿的危险性增加,再次妊娠后的早产、低体重、小于胎龄儿、死胎的发生率增加等。WHO报道,与18~23个月妊娠间隔的新生儿相比,妊娠间隔少于6个月的新生儿的不良围生期和产后结局的风险增加,女性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高。对于不想怀孕的妇女应不迟于产后21d开始获得有效避孕措施,可以在孕前、产前保健、产科病房、出院前、产后访视时以及早期儿童保健时制订有效的避孕方案。医生应与产妇及家属充分讨论避孕计划,制订避孕方案,减少意外妊娠。

十一、产后生殖整形

一方面妊娠和分娩激素水平的改变和身体器官组织为适应妊娠和分娩而出现的变化,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可能出现松弛大小阴唇和阴道等,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念的改变,生殖器官整形美容越来越受到重视,需求量逐年增加,成为整形美容领域新的热点,对于提高女性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生殖器官整形康复是功能恢复的需要

帮助产妇恢复正常的泌尿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恢复其排尿功能及排便功能;帮助治疗各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以减少感染性疾病如阴道炎等的发生。

(二)生殖器官整形康复是美学与心理学的需要

女性对美的追求也逐渐延伸至外生殖器,更自然和美的生殖器官可以增加女性的自信心,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维护家庭幸福。

(三)生殖器官整形康复是性学的需要

有助于恢复产妇性功能,维护其性健康。无论是夫妻双方家庭幸福方面,还是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现代人对性的满意要求也逐步提高,为了获得良好的性感受,产后女性会更加主动寻求生殖器官整形。

十二、产后生殖道感染防治与微生态调节

妊娠和正常分娩通常不会增加感染机会,只有在机体免疫力、病原微生物毒力和病原微生物数量三者之间的平衡失调时,才会增加产褥期生殖道感染的机会,导致生殖道炎症等的发生。有文献报道,在分娩后4周内,24%的妇女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我报告的感染。其中乳腺感染(12%)最常见,其次是伤口(3%)、呼吸道(3%)、阴道(3%)和泌尿道感染(3%)、子宫内膜炎(2%)和“其他感染”(2%)。产后感染的妇女在产后4周内停止母乳喂养的比例(21%)明显高于未感染的妇女(12%)。产后生殖微生态失衡所致感染是生殖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产后康复服务人员应重视产后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十三、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多民族繁衍不绝,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族繁衍、子嗣传承”的观念密不可分。中医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不断积累、总结出了系统的中医学理论,并把其方法手段运用在疾病诊治和促进康复等诸多方面,为产后康复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后女性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群,产程结束后身体功能逐渐趋向恢复,需要6~8周时间,祖国医学认为这段时间母体气血可基本复元,正常产褥期不归入“疾病”阶段,应该配合药食以滋养气血修复、预防疾病发生为主。利用中医的整体理论及个体化理论,可以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邪性质,采取辨证施养、辨证施膳、辨证施治等方法,达到产后康复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产后百脉空虚,产后具有“多虚多瘀”的特点,是产后病发生的基础和内因。产后恶露不绝、产后缺乳及产后汗证等是产褥期最常见的病证,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一系列盆底损伤和缺陷也是需要临床医生密切关注的问题,中医药对于这类病证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时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临床常用的治法以补虚化瘀、益气固表、调理脾肾为主。产后恶露不绝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冲任为病、气血运行失常,继而瘀阻于胞宫脉络,出现恶血淋漓不尽,断续排出的症状,临床上以生化汤为主方加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中医药对产后缺乳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络不畅的不同辨证,治法分别采用补气养血、通络下乳的方法。产后汗证的发生是由于产后耗气伤血,气虚卫表不固或阴虚内热所致,临床辨证根据气虚或阴虚的不同多采用益气固表、和营止汗或益气养阴、生津敛汗的方法治疗,以黄芪汤或生脉散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由于气虚下陷所致,所以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作用的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医中的推拿按摩和针灸在康复医学界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在产妇的疾病治疗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产后康复中,中医的推拿按摩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康复服务人员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产妇体表的不适的部位、特定的经络和腧穴,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技术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松解皮肤筋肉、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脏腑的疗效。针对不同的产后问题,通过中医辨证施调,采用推拿和按摩技术循经走穴、按部操作和评估调整,可以达到促进康复的作用。另外,针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传统针法工具为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很多研究已表明在产后康复中可以很好地用于缓解疼痛,帮助恢复肌肉功能等。灸法是伴随着火的应用而起源的,具有扶阳补虚,举陷固脱,温里祛寒,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祛痰,消肿散结,美容抗衰,延年益寿等作用,在产妇中可以起到缓解疼痛,除湿驱寒,有助于乳腺疏通和促进乳汁分泌等作用。

总的来说,产后康复是基于女性全生命周期全程理念健康照护的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生物医学的多个学科,也涉及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经济学等方面,这需要产后康复服务人员共同努力,为产妇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保驾护航。

(罗恋梅 邹 燕 史 云 罗 蓉 李素霞 吴晓英 申志茜) gBcpvQ8ViD97rl/QnPbHkImAIdZdjyq20kqdIytzPHjenhA/4TgkskiQl4J5Sc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