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作为临床常用的中药,是川贝系列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作为止咳化痰的良药,中医处方用量也相当大。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100种以上,涉及800多个药品批准文号。尤其是川贝枇杷露、川贝止咳糖浆等制剂,服用方便,疗效显著,很受欢迎。
川贝母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目前产量逐步萎缩,价格逐年上涨。我国仅在西部青藏高原周围高海拔的少数地区有野生川贝母分布,如四川的松潘、红原、金川、黑水和云南的德钦、贡山、中甸、维西,在甘肃、青海、西藏也有少量资源,基本为野生,生长周期长,产量低,一般要4~5年才可采收。
我国川贝母的栽培历史,较其他传统药物的栽培历史相对较晚。部分通过人工栽培的贝母品种不过百余年或几百年的历史,我国西部的川贝母栽培就更晚了,最多也不过几十年或上百年,许多品种至今还没有人工栽培。
川贝母总产量中99%以上来自四川,且其中98%以上均为野生。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日渐减少,人工种植难度较大,目前尚不能提供规模化商品,因此货源紧缺,供不应求。
川贝母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其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统一管理。川贝母的产量在此后五十多年间呈现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逐渐降低的走势,20世纪50年代初期年产量为50吨(1吨=1 000kg)左右。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较多,增长较快,这个时期供大于求,年产量达到80吨左右。随着经济特别是交通的发展,西藏、青海等偏远地区的原始资源得到快速的开发利用,1957年产量达220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收购与销售均有所下降,年产量在100吨左右;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国家加大了民族地区药材的收购力度。川贝母资源得以全面开发,购销迅速增长,1965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量300吨。但这样大规模的采挖导致之后几年资源难以恢复,20世纪70—80年代,资源缺乏的问题较为明显,收购与销售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产量一直维持在150吨左右。
我国川贝母的栽培历史,较之其他传统药物相对较晚。因其生长环境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区,加之该区域经济开发较晚,川贝母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延迟。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尝试人工栽培技术,在四川康定海拔3 500~4 200m地区进行了人工栽培。但经过多年探索,川贝母的栽培技术仍然处于试验和研究阶段,低海拔引种较为困难,规模化种植至今尚未实现。
改革开放以后,川贝母的产业发展受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川贝母野生蕴藏量约1 000吨,多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各产地竞相开发还未开发的野生资源,此阶段川贝母年产量又达到200吨以上。此后,川贝母资源开始逐年减少,直至降到近几年年产量不到100吨的水平。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在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各地陆续开展了野生变家种的研究。1972年,随着四川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学者提出了关于川贝母野生变家种的研究设想,引起了四川省的高度重视。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开展了引种暗紫贝母和太白贝母的实验研究,1983年太白贝母野生变家种技术研究获得成功。由于该技术适应性强,适宜低海拔农区发展生产,重庆市现已成为太白贝母的栽培和生产基地。另外,陕西、湖北、甘肃、四川及西藏等地也有引种种植。但该品种生长时间长(5年采挖最佳),当前产区重在发展种植面积,市场供给有限。与此同时,也开始瓦布贝母的引种研究,在阿坝州、黑水、茂县、汶川开展人工种植,获得较高产量。
因此,我国真正采用综合性生产技术,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取得较高产量并符合质量标准的川贝母人工栽培的产业发展,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2021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川贝母列为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即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加大了川贝母野生资源的保护力度。
1980—1988年,受当时市场经济过热的影响,川贝母年产量少,价格上升。松贝的最高价达到600元/kg。1989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川贝母的价格大幅度下跌,采挖和收购量都大幅度减少,主产地四川的收购量1989年比1988年减少9%,1990年比1989年减少11%。经过1991—1995年市场的调整,川贝母的库存量减少,1996年川贝母出口畅销,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上涨。1997年川贝母的主要消费地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川贝母的消费量大大萎缩,川贝母的出口受到重创,又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药材的价格越高,采挖力度越大。过度的采挖使川贝母植物的种子减少,繁殖能力下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资源枯竭。
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复苏,川贝母的库存进一步消化,2002年以后,其价格虽有短期振荡,但总体上一直在稳步上涨。2004—2009年,川贝母的价格经历了一个类似波浪形的升降过程,大趋势仍缓慢上升。目前,川贝母的年产量达200吨左右。作为资源日益枯竭的野生中药材品种,而栽培品规模又较小,栽培技术仍较薄弱,因此川贝母的价格近年来一直上涨,至今已高达4 000元/kg。
瓦布贝母和太白贝母的引种栽培成功缓解了目前川贝母资源匮乏的现状,即使如此,川贝母的资源量仍然不足,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求达到高产和高效。经过多方攻关研究,人工栽培品种于2010年成功被《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并一直延续到2020年版。瓦布贝母、太白贝母的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并正式成为药典品种,大大缓解了川贝母的供不应求趋势,为逐步满足饮片及中成药的生产需求带来希望。
2010年9月,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水晶乡寒盼村和茂县松坪沟乡岩窝寨村,四川某公司建起了川贝母种植基地,成功选育了瓦布贝母。松坪沟的药材基地还成为四川省科技厅授牌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川贝母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截至2021年,川贝母现代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共有117个大棚,每亩产出川贝母药材200kg,另有野生抚育基地400亩,主要品种是瓦布贝母和暗紫贝母。
此外,某集团也在康定、炉霍等地开始对川贝母(卷叶贝母)的人工抚育进行试验推广。四川某公司也在松潘建立了瓦布贝母种植基地。
2009年,四川某公司在四川红原县玛萨村租用天然草场325亩,投入资金320万元,建立了川贝母人工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川贝母的生长周期为3~4年,种植基地平均亩产量在80kg左右,每亩产值约16万元。
2014年,由青海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超1亿元的青海最大的川贝母种植项目在互助县林川乡落户。该项目按照“公司+技术+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了川贝母规范化种植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2 000万元,建成川贝母育苗大棚57个,规范化种植基地200亩。计划建成后种源达到180亩,育苗大棚180个,商品生产田200亩,年产值可达1.8亿元。
四川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点(2011—2015年)》,努力推进四川中药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十二五”打造现代中药千亿产业的目标进展顺利。首批启动了川贝母的培育工作,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各单位,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打造中药材大品种。2011年,川贝母野生抚育和人工栽培规模达到3万亩,川贝母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
2015年5月4日,《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将川贝母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列为重点任务之一。2019年7月,《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发布,指出四川省川贝母等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并将开展对川贝母的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关键技术研究、繁育技术研究、产业标准研究,建立野生抚育、野生变家种基地,计划到2025年川贝母发展种植面积达0.5万亩。
近年来,贝母的市场需求量大,年需求量数千吨,但川贝母可供给量常年只有200吨左右,即使加上栽培品的产量,供需缺口仍十分明显。由于人工栽培和抚育尚未持续形成产业化的发展壮大,现有川贝母仍旧依靠野生为主、家种为辅来满足市场需求。面对这样的问题,各地都在一直不停地努力尝试人工种植,但由于这些品种的川贝母生长条件苛刻,生长缓慢,栽培时间长,成本高,技术上难于突破,因此目前还没有形成商品规模,而现在每年川贝母实际需求量为1 500吨以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价格不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