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节讨论,百合科贝母属( Fritillaria )贝母按照药用习惯分为川贝母与浙贝母,明代后期开始以川产者为优,乃正式提出“川贝母”之名。1729年据《四川通志》记载:“川贝出理塘、龙安府青川、松潘卫。”其产地与今之松贝、炉贝相合。《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忆庚子春有友自川中归,贻予贝母,大如钱,皮细白而带黄斑,味甘,云此种出龙安,乃川贝中第一,不可多得。”按此描述,当是炉贝中具虎皮斑纹之虎皮贝,其原植物应该是梭砂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自唐代开始,江南诸州县即有出产贝母的记载。《新修本草》云“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仔细研究唐宋文献可知,当时贝母产出地应该以荆襄为主,如《千金翼方》提到襄州,《新唐书·地理志》言江陵府江陵郡土贡贝母,《太平寰宇记》载郢州、荆州出贝母,以上诸地皆在湖北,这应该是《证类本草》峡州(今湖北宜昌)贝母的渊源所在。一些文献将峡州贝母指认为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产地明显不合,且明清浙贝母的正宗产地浙江象山(宁波)尚保存有南宋方志《宝庆四明志》,其中亦无出产贝母的记载。不仅如此,《证类本草》中所绘越州(今浙江绍兴)贝母,甚至不能确定为贝母属植物。因此无论川贝母、浙贝母,其药用历史只宜上溯到明代为止,此前即使有记载,亦未必与今用品种相合。
中药讲究道地性,具有道地性的中药即为道地药材,依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作出的定义:道地药材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大,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道地药材主要受地域的影响,受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生产道地药材的区域即为道地产区。道地药材同时也是一个质量的概念,它是中药材中的精华、精品,除了明显的地域性,还包括优良的品种、成熟的栽培技术、最适宜的采收期及经典的加工炮制技术等保证道地性。道地药材成了优质中药的代名词。道地药材多指栽培的中药资源,较少有野生资源。
现市场上的川贝母大部分为野生资源,少有栽培资源。因川贝母生长环境苛刻,生物学产量低,自然条件下种子数量少,发芽率及成活率极低,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价格上涨的利益驱动下,持续高强度的无序采挖更使资源呈匮乏之势。川贝母现已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4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药材之一,为最具代表性的川产道地珍稀濒危药材之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贝母属的6种植物,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及青海、甘肃、西藏等交界处,跨越了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等几大地貌。各基源的川贝母生长的海拔高度有一定的重叠,主要生长于海拔2 800~4 700m的高山灌丛或草地。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川贝母不同基源的植物独特分布于各地区。
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地处川西南山地河谷区及川西高山峡谷区南段。四川康定、雅江、九龙、丹巴、稻城、得荣、乡城、小金、金川、冕宁、普格等地,云南德钦、贡山、福贡、宁蒗、大理、漾濞等地和西藏芒康、贡觉、左贡、江达、察雅、吉隆、定结、察隅等地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等地。地处川西北高原区及川西高山峡谷区北段。四川红原、若尔盖、松潘、茂县、阿坝、理县等地,以及青海班玛、达日、玛多、玛沁、久治、甘德、同德、兴海、同仁和河南等地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地处川西北高原区及川西高山峡谷区北段。四川康定、雅江、九龙、丹巴、马尔康、小金、金川、汶川、理县、茂县、黑水等地,以及甘肃陇南、文县、武都、玛曲、碌曲、迭部、舟曲、夏河、临潭、岷县、甘谷等地和青海玛沁、班玛、久治、达日、甘德、同德、同仁及河南等地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地处川西高原及川西高山峡谷区。四川甘孜、炉霍、石渠、德格、白玉、理塘、色达、乡城、稻城、阿坝、壤塘、宝兴、芦山等地和青海称多、杂多、玉树等地,以及西藏察隅、贡觉、江达、左贡、察雅、芒康、类乌齐、丁青、巴青、安多等地和云南德钦、维西、贡山、福贡、宁蒗、大理等地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陕西的秦岭以南、甘肃东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东北部、湖北西北部地区。四川青川、平武、北川等地,甘肃文县等地,重庆城口、巫溪、巫山等地,湖北竹溪、竹山、房县等地,以及陕西太白、洋县等地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区及川西高山峡谷区北段,四川汶川、茂县、理县、黑水等地有分布。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贝母系列药材(川贝母、浙贝母、伊贝母、平贝母及湖北贝母)中,只有川贝母的栽培未被大面积地推广,可能与川贝母生长所需高海拔有关,川贝母大部分生长在海拔3 000m以上。而伊贝母生长在海拔1 200~1 800m,平贝母生长在海拔500~1 200m,湖北贝母生长在海拔1 000~1 400m,浙贝母生长在海拔200~500m。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1 500m海拔以下,故除川贝母以外,其他均可以通过种植扩大其产量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为保障市场的供应及保护川贝母野生资源,人们着手开展川贝母“野生变家种”的工作。1999年以来,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持续参与下,陆续在四川康定、炉霍建立了川贝母野生抚育基地;在四川康定、茂县、松潘、红原及云南德钦等地建立了川贝母人工种植基地。但由于该类群植物生长期长、产量低、繁殖系数低、高海拔生境种植成本高,以及栽培品与野生药材性状差异大而引起市场对品质担忧等原因,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现川贝母的人为干预种植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野生抚育,一种是规模化人工种植。野生抚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川贝母(卷叶贝母)这种植物。
根据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境或相类似的生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用植物仿生态的生产方式称为野生抚育。
规模化人工种植研究主要集中在暗紫贝母、太白贝母及瓦布贝母这3种植物。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就进行了暗紫贝母的引种实验,在2 000m左右海拔农业区栽培,结果暗紫贝母难以正常生长发育。现四川某公司进行了暗紫贝母栽培研究工作,地址位于松潘县。因苛刻的生长环境,引种历史较短,对其生理生态学研究不清晰,现暗紫贝母还未完全引种驯化成功。
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入药也已有较长的历史。清光绪《大宁县志》记载“贝母,银厂坪所产为佳”,大宁县银厂坪即今重庆市巫溪县的红池坝银厂坪,太白贝母在该县自然分布较广,说明在清代太白贝母已作为药材广泛利用。太白贝母在湖北五峰、重庆巫溪、宁夏泾源、甘肃彰县等地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一直作为川贝母的地方习用品入药。1983年,太白贝母野生变家种栽培技术获得成功,重庆市成为太白贝母的栽培和生产基地。太白贝母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段宝忠等对太白贝母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调研和实地考察,其适宜产地主要分布于陕西、湖北、甘肃、重庆、四川、云南等地。现在,太白贝母栽培技术成熟,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川贝母的基源中,卷叶贝母、暗紫贝母、瓦布贝母及太白贝母于四川、重庆及青海均有种植,以陕西省太白县咀头镇所种的太白贝母为例,为何此地成为了太白贝母的道地产区?太白县位于秦岭腹地,全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气温差异显著,自古有“山前桃花山后雪”之说。全年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因而,气候温和湿润,兼有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的特征,很适合中药材的生长。太白县是太白山中药材的主产区,所产的中药材因其品质优、疗效独特而闻名遐迩,自古就有“太白无闲草、遍地都是宝”之美誉。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太白贝母生长,是发展太白贝母产业的理想之地。太白县是陕西省海拔最高的县,太白贝母是太白县野生名贵中药材之一,广泛分布于海拔2 000~3 150m的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以及高寒灌丛草甸地区。
太白贝母作为太白县主产中药材品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太白山、鳌山之中,海拔2 000~3 150m的太白贝母适生区近3万亩(1亩≈666.7m 2 )。1980年太白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保护太白贝母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太白贝母这一稀缺优势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群众对太白贝母种植栽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太白贝母已发展成为当地的主要药材品种。目前,以陕西某公司为龙头,在现有基础上保护好濒危野生太白贝母资源的同时,种植太白贝母千余亩。
同时瓦布贝母也是习称的川贝母“栽培品”之一,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曰:“大如钱,皮细白而带黄斑,味甘。云此种出龙安,乃川贝中第一,不可多得。”瓦布贝母一直为当地乡医所重用,认为其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不比暗紫贝母及野生的川贝母(卷叶贝母)差。瓦布贝母因其栽培范围广而产量高,作为川贝母药材的栽培品被广泛使用。四川某公司在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和茂县已建有瓦布贝母种植基地。各企业都研究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栽培及加工技术,譬如四川某公司的瓦布贝母习惯与火麻间种(图1-16与图1-17),以达到高产。现主要针对新鲜的瓦布贝母如何在不损害药材质量情况下快速干燥进行研究,因瓦布贝母采收时个头偏大,不利于干燥,若干燥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药材的腐烂、变质(图1-18至图1-20)。
图1-16 国青瓦布贝母种植基地
图1-17 瓦布贝母与火麻间种
图1-18 收获的瓦布贝母
图1-19 新鲜的瓦布贝母
图1-20 两种不同干燥方法得到的瓦布贝母
李庆等通过对川产贝母复合群之间的分子生物学亲缘关系研究发现,瓦布贝母与暗紫贝母、川贝母(卷叶贝母)的亲缘关系很近,且瓦布贝母遗传特征比较稳定,适合人工栽培。瓦布贝母易成活、产量高,它的引种栽培成功缓解了川贝母药用资源紧张的问题。
故《中国药典》(2020年版)除了传统的4种川贝母来源外,还收录了2种川贝母的栽培品种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但川贝母的栽培技术至今仍然处于试验和研究阶段,低海拔引种较为困难,规模化种植至今尚未实现,仍无法彻底解决川贝母供不应求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