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贝母不分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及土贝母等,统称为贝母;明朝中后期川贝母因其独特的疗效,才开始慢慢从贝母中独立出来。贝母系列品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如川贝母分布于四川、青海及西藏,平贝母分布于东北地区,浙贝母分布于浙江,伊贝母分布于新疆,不同的贝母生长于不同的区域,凝结着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贝母的名字由来就富有文化色彩。
传说有一个孕妇得了“肺痨病”(即肺结核),因为身体虚弱,刚生下孩子,她就晕过去了。当她苏醒时,孩子已经死了。连续两胎都是这样,公婆和丈夫都十分苦恼。公婆和丈夫商量要把媳妇休掉。媳妇闻听伤心地哭起来。这时,有个大夫从门口经过,他走进屋问到:“你们有什么为难的事?”媳妇就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大夫。大夫看她面色灰沉铁青,说:“我自有办法,让你生个活孩子。”公婆和丈夫都不相信。大夫说:“你媳妇不是命硬,是生了病。肺脏有邪,气力不足,加上生产使力过猛,生下胎儿不能久活。我教你们认识一种草药,让她连续吃3个月,一年后保她能生个活孩子。”在大夫的劝说下,公婆便把媳妇留下来。之后,丈夫每天上山挖药,煎汤给媳妇喝,喝了3个月,媳妇怀孕,十月临盆,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大人没有发晕,小孩也平安无事,一家人高兴得简直合不上嘴。孩子百天的时候,他们买了许多礼物,敲锣打鼓地到大夫家道谢。大夫高兴地问道:“我的草药灵不灵?”他们回答说:“灵,真灵!”丈夫问大夫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它是野草,没有名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我的孩子名叫宝贝,母亲又安全,就叫它贝母吧!”“好一个响亮的名字!对,就叫它贝母。”从此“贝母”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也反映出贝母的药用价值,能治疗阴虚劳嗽、痰中带血、肺痈相合,对肺痨病有着独特的疗效。
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即在入冬的十二月份,狄人讨伐卫国,后来卫国惨败,遭遇了极大的劫难。卫国的国君被杀死,都城朝歌也被攻陷。只有几百人跟着卫国王室的后代仓皇逃出了朝歌,被宋国安置在漕邑(今河南滑县一带)的背景下,卫国的公主(嫁给了许国的国君许穆)心急如焚,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她的丈夫许穆公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既不让去卫国,又不能返回许国,许穆夫人的内心非常忧郁。一天,她登上一个山冈,采摘贝母来治疗内心的忧郁。可见与贝母“主疗郁结之疾”相吻合。在此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她写下了《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蝱”即贝母。
载驰载驱,归唁(yàn)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bì)。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ménɡ)。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zhì)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pénɡ)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川贝母名称的由来并不能仅通过传说来确定,还需要通过专业的考证。下面就通过古本草及文献研究来探究川贝母名称及规格的由来。
贝母之别名最早记载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土风民谣。经前人考定,邶(bèi)、鄘(yōnɡ)、卫都是卫国的诗,共十篇。鄘风则是鄘地的民歌,其中《载驰》一篇据《左传》记载是许穆公夫人的作品。《载驰》的第三章开篇就说:“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毛诗故训传》解释:“蝱,贝母也。”蝱就是贝母。至于为何用贝母起兴,早期解释只是说“升至偏高之丘,采其蝱者,将以疗疾”。朱熹《诗经集传》中明确说,《载驰》用“蝱”起兴,是因为贝母“主疗郁结之疾”。许穆夫人痛卫国之亡,心思不被理解,于是借登高岗、摘贝母来排遣郁愤。
《说文解字》中载“莔,贝母也”,即“莔”才是贝母的正写,“蝱”则是“莔”的假借字。段玉裁注云:“诗‘言采其蝱’,毛传曰:‘蝱,贝母。’《尔雅·释草》《说文解字》中作‘莔’。‘莔’正字,‘蝱’假借字也。根下子如聚小贝。”《名医别录》中载贝母的别名为商草,“商”或许也是“莔”的讹写。
贝母又被称作“贝父”。《发广雅·释草》中云:“贝父,药实也。”按“父”“母”可以互用,比如手足之“母指”亦称为“父指”。贝母以根的特征得名,“贝”正形容其小根如聚贝状,此即《本草经集注》中曰“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至于《诗经》中贝母地上部分的形态特征,古代却有两说。三国时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简称《诗疏》)中云:“蝱,今药草贝母也。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也。”按其所说,这种植物应该是葫芦科的土贝母 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Franquet。《尔雅·释草》中曰“莔,贝母”。东晋郭璞注则云:“根如小贝,圆而白花,叶似韭。”这种贝母接近百合科植物老鸦瓣之流,但不似贝母属( Fritillaria )的物种。
川贝母为6种植物的干燥鳞茎,按其性状不同划分为“松贝”“青贝”“炉贝”及“栽培品”等四种商品规格。这四个规格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下面一一道来。
其主要来源植物是暗紫贝母,品质最优,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贝之名一说因过去以松州为集散地而得名。古名松州,现名松潘,为四川省历史名城,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历史上的松州府包含了现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
其主要来源植物是川贝母(卷叶贝母)及甘肃贝母。关于青贝名称来源,有的说是因为甘肃贝母,因其也是青贝的主要来源品种,而甘肃贝母主产于青海,故称“青贝”;有的说是因为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出产的贝母呈青色,故称“青贝”。
关于松贝及青贝的命名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即因为贝母的不同生长阶段。贝母一般为五年生植物,每一年都有着独特的名称,第一年只生长一枚细小的针状叶,习称“一根针”;第二年发育为一枚较宽的叶片,习称“单飘带”(图1-11);第三年地上部分为1~2片较宽的叶片,习称“一匹叶”或“双飘带”(图1-12),植株体型较小;第四年后生长迅速,通常第四年开始抽茎,习称“树儿子”(图1-13),但一般不开花;第五年开始发育花茎并开花结实,花期习称“灯笼花”(图1-14),果期习称“八卦锤”(图1-15)。即当植物生长1~3 年,植物处于“一根针”“单飘带”“双飘带”的时段,此时采收的川贝母称松贝(图1-17);当植物生长4~5年,植物处于“树儿子”“灯笼花”及“八卦锤”的时段,此时采收的川贝母称青贝(图1-18)。不同生长阶段,川贝母植株的名称有所不同,所采收的药材商品名称也不相同。
图1-11 单飘带
图1-12 双飘带
图1-13 树儿子
图1-14 灯笼花
图1-15 八卦锤
梭砂贝母为商品“炉贝”的主要来源,因四川产品多集散在康定(旧名打箭炉)而得名炉贝。又因表面一般有棕色斑点,像“虎皮斑”,也称“虎皮贝”(图1-9)。
基源为瓦布贝母及太白贝母,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的品种,传统的4种川贝母基源(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因大部分为野生资源,鲜有栽培资源,而新收录的两种基源鲜有野生资源,大部分为栽培资源,价格相对较低,为了与野生的川贝区分,故名“栽培品”(图1-10)。
《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贝母,列为中品。但《神农本草经》中的贝母究竟是何种植物,因经文无形态描述,只能作大致推测。从功效来看,《神农本草经》谓贝母“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其作用颇与今天葫芦科土贝母“散结、消肿、解毒”相合。尤值得注意的是,《神农本草经》只字未提今用百合科贝母属贝母的止咳祛痰作用,不仅如此,通检汉代其他方书,如《阜阳汉简〈万物〉》谓“贝母已寒热也”,《武威汉代医简》治淤血方用“蝱”即贝母,《伤寒杂病论》中两方用贝母,即治寒实结胸之白散方、治妊娠小便难之当归贝母苦参丸,使用贝母皆与《神农本草经》合,均不言其止咳祛痰之效。《神农本草经》说贝母“生晋地”,距古鄘地(今河南新乡一带)未远,葫芦科土贝母 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Franaqet在河南、山西皆有分布。《神农本草经》中的贝母是否一定如《诗疏》所言的为土贝母,证据尚不充分,但其非今用之贝母属植物则毫无疑问。
《本草图经》引《诗疏》中的记载“(贝母)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特别提到“今近道出者正类此”。对照《证类本草》中三幅贝母图例,其中标为“贝母”者,显然就是葫芦科土贝母 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aqet。此外,宋代张载咏贝母的诗曰:“贝母阶前蔓百寻,双桐盘绕叶森森。刚强顾我蹉跎甚,时欲低柔惊寸心。”其所指的是此种土贝母,这应该是《诗经》中记载或北宋药用贝母的主流品种之一。
从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开始,古籍中提到贝母主“咳嗽上气”,其曰:“今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断谷服之不饥。”《新修本草》云:“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这些说法固然逐渐接近百合科植物,但直到《本草图经》,贝母的来源仍没有真正统一,这说明贝母的同名异物较多,或者混淆品较多。
《本草图经》贝母项下收载的越州贝母考证困难,来源不详;峡州贝母就图例来看,似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其产地为峡州(今湖北宜昌),或许是湖北贝母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尽管如此,《本草图经》对贝母植物的描述依然令人疑惑,苏颂云:“(贝母)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晒干。”今人乃将其考订为百合科荞麦叶大百合 Cardiocrinum cathayanum (Wilson) Stearn或大百合 Cardiocrinum giganteum (Wall.) Makino,是否如此,尚待研究。更有意思的是,《本草图经》特别指出,郭璞注《尔雅》提到“白花叶似韭”的贝母,曰“此种罕复见之”,言下之意,已经从“贝母”概念中剥离出来,基本不再作为贝母使用。
治嗽止咳是百合科贝母的主要作用,但《神农本草经》未言及此作用,仅《名医别录》提到贝母止“嗽上气”,早期治咳嗽处方也极少用到贝母。五代时期的《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贝母能消痰,润心肺,与沙糖为丸,可以止咳嗽,这可能是“止咳糖浆”之滥觞。明代开始,这样的记载渐渐增多。如《本草正》及《本草蒙筌》均针对其有记载。
贝母功效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与品种变迁有关。《本草品汇精要》贝母条目无更新,三幅图例沿用《证类本草》,足见编者对贝母的原植物没有确切的认识。《本草纲目》中贝母条目也没有新见解,但金陵本的贝母插图,选择了峡州贝母图例中右侧一例进行了改绘,经修饰后的造型更加接近贝母属植物,《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中云:“结合《本草纲目》(金陵版)附图,乃指以川产川贝母和暗紫贝母为主的贝母属植物。”这一结论虽不够严谨,但至少表明李时珍对贝母的来源有一定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张景岳在《本草正》中首次将贝母分为贝母与土贝母两种,此土贝母究为何物,不能确定。《景岳全书》卷十五“泻火诸药”中亦列有川贝母之名,《本草汇言》则有“川者味淡性优”之说,《本草崇原》也针对贝母的川产和土贝母进行了区分,可知贝母重川产开始于明代。
明代后期开始,除继续认可川产贝母外,逐渐提到浙产贝母。文献所及,似以《本草汇言》为最早,倪朱谟云:“贝母生蜀中及晋地。又出润州、荆州、襄州者亦佳。江南诸州及浙江金华、象山亦有,但味苦恶,仅可于破血解毒药中用之。”书中附有川贝母、南贝母、西贝母药材图,从药材形状看,所绘川贝母应是松贝、炉贝一类;南贝母从产地推测有可能是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至于西贝,或许是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所言:“出陕西者名西贝,又号大贝。”《伪药条辨》言:“又有一种伪货名西贝,其性不能润肺化痰,更相反也。”这种西贝恐为胡莲(百合科西藏洼瓣花 Lloydia tibetica Baker ex Oliv.)之类。
最初,贝母川、浙产地差异只代表内在质量的优劣,如《本草汇笺》云:“历考诸本,贝母产地甚多而不及川。”《本经逢原》云:“川产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得配本草》云:“川中平藩者味甘最佳,象山者味苦。”其后本草医家渐渐注意到几种贝母在功用上的差异,如《本草从新》云:“川者最佳。”《本草求真》云:“大者为土贝母,大苦大寒,(原注:如浙江贝母之类)清解之功居多。小者川贝母,味甘微寒,滋润胜于清解,不可不辨。川产开瓣者良。”
在本草典籍中为土贝母单列一条,已先见于明代的《本草正》,但名实未详,《得配本草》亦有土贝母条目,但依然含糊其辞,至《本草纲目拾遗》始单独列出浙贝,附录中收载土贝母。浙贝别名土贝,赵学敏引《百草镜》云:“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微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又引叶暗斋云:“宁波象山所出贝母,亦分为两瓣,味苦而不甜,其顶平而不尖,不能如川贝之象荷花蕊也。”这种象贝为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无疑,而此处说川贝的特征“荷花蕊”与今人形容川贝药材“怀中抱月”一样,指小鳞茎紧裹于大鳞片之中,所露出的呈新月状部分。由此看来,川贝母、浙贝母的品种来源在清代已基本稳定。但《本草纲目拾遗》中关于“土贝母”的论述反而含混,所言及的土贝母应是指贝母属植物为主,而非前面提到的葫芦科土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