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些传说人们深信不疑,几千年来误导了很多人,甚至中医药专家也信以为真,从未怀疑!
世上到底有多少本草适合做中药的资源?是不是只要有治疗作用的都可以?
中国第一部本草经典《神农本草经》只精选365味本草,不是见到的能治病的都选上,精选出来的再按能力、特性分为三个等级,上品120味,中品120味,下品125味。这里的本草经过几千年的验证,仍然有一大半种类常用,并且十分有效,而后来又不断发现新的种类,正如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昙花一现就再也不见了。
自《神农本草经》精选365味本草,并按上、中、下三品排列,传承数千年到了汉代,但是该经典在汉代也只是在民间流传,只有少数有特殊条件的中医名家才能见到原经典,其他一些医生则根据能收集到的一些方药用于临床,并视为至宝,所以西汉早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原籍,其中有部分是《神农本草经》之药,还有很多为后人增加的。另外,还有汉代阜阳医简及武威医简。
到了南北朝时期梁代,道家陶弘景在传承本草典籍方面立了大功,因为他修道兼习医药,并为梁武帝的座上宾,有机会看到皇家所秘藏的古籍版本,这时他才有缘整理本草典籍,首先是发现了完整的365味本草的《神农本草经》,他用红色(朱砂)抄录,又有汉代的诸位名医补充的本草,称为《名医别录》,他换成黑色抄写,以避免两者后世混淆,两者合称一书《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将《本草经集注》集出,被后世收录,先是完整地被收入唐代《新修本草》,再后来到了宋代又完整地录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但在宋代之前,尚未见到《神农本草经》的单行本,而是混在大部头本草著作之中,只成为其中的部分文字,幸亏陶弘景朱墨分书,《神农本草经》才不被后人将内容混淆。陶弘景的大智慧也,神农的大功臣!
其实,后世医家在发展本草时,疏忽了神农编著本草经典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所有本草要优选、精选,以神农之能力,从青藏高原下来沿着黄河经高原、草原,然后到平原,秦岭的宝鸡、山西的高平、湖北随州、湖南的炎陵均留下神农的足迹。他只精选365味本草!后人就那么轻易找到那么多可以流芳百世、千世的本草?
陶弘景整理的《名医别录》记载,汉代的名医们也增加了365味,按上、中、下三品仿《神农本草经》方法而分,这样做与《神农本草经》形似而神不同,没过多少年,到陶弘景整理时就有近半已有名无实了,这才短短的数百年时间,而《神农本草经》传承数千年还那样光芒四射!
滚雪球在汉代《名医别录》中就已开始,从《神农本草经》的365种滚成730种,到了唐代《新修本草》,尚志钧辑本是853种,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增至1 746种,明代的《本草纲目》已达到1 892种,成了数量的巅峰之作。清代《本草纲目补遗》又增加了921种。
现代中药书籍收集种类最多者是《中华本草》,于1999年出版,共8 980种!这么多本草种类,谁能掌握得了?若非大专家,一般的专家都困难,何况临床医生!庞大的本草数目,在临床中如何选择?参考书上编辑的内容就敢下手选择治病吗?用下去无效怎么办?若用了有副作用又怎么办?临床医生是有责任的,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大多数临床医生是稳妥行医,并不会乱试乱用历代记载的众多本草。历史上从365味发展到8 980种,是原来的24.6倍,这些本草使得这个“大雪球”已够大的了!中医药会不会被这种沉重的负担压倒压垮?!诸如何首乌的肝毒性作用,关木通、广防己的肾毒性,千里光、菊三七的肝损害(含有吡咯双烷类生物碱),这些是未除去的毒害人体的毒药。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是药三分毒”,大家也颇为相信,因为药与食物不同,食物可以食用,多数还可以常年、一生食用,没有毒性,而药物用于治病,人们相信它是有毒的!“是药三分毒”也就普遍传播,人人相信了!
但最早的本草经典《神农本草经》却不是这样说的。序录开篇就有言在先:“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简单计算一下,结论与民间所传并不同,上药120种无毒,中药120种,约半数有毒,下药125种,多有毒。三者相加,接近半数是无毒的,怎么民间会传成每种药均有毒呢?并且毒性还取决于用药之量呢!
药的范围有多广,药物来自何物质,本草如何选择出,神农为何用三品?
今天我们讲《神农本草经》,里面的药是世界一流的好药!好在哪儿?首先来自与人类生活环境一致的地方,与人类一道在地球上演化了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有很多共性,直接伤害人类的物质相对少一些。不像那些人类从来未接触过的异类物质,众多的毒性作用都会出现。《神农本草经》所精选的首先是有很好的治病效果,所以才能传承几千年不衰,他们不选那些不可控的毒品,确有大效又有一定毒性,权衡利弊,并且能找到确保安全的方法才被使用;在自然界中首先对植物、动物、矿物广泛优选,在这个基础上再按其药“德”,分为上、中、下三类,这样把握365味本草,既能有效治病,又能很好配伍合作,还能防止药对人体的伤害,真是天下良药也。
除了《神农本草经》介绍的本草,后世不断滚雪球式地增加,越滚越大,无法清理,有的地方成了藏污纳垢之处,历代再也不去分为三品,不讲药德,后世时常出现一些无法清理的伤人事件。
除了中医药常用的本草外,中国历史上也有炼丹产生的一些化学药物,那些药物虽然也有一些治疗作用,但也使一些追求长生的富人痛失生命。
古代也有从矿物、植物中寻找出特别有毒之品用来杀虫、毒鼠、射杀动物,这是真正的毒药。
现代就更多了,随着农业的发展,大量农药生产出来,专门毒杀各种妨碍作物生长的害虫。这些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有急性的,也有的遗留在农田土壤之中长期毒害生物。
最大范围被应用的是现代医学广泛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多是化学药物,它们本来不存在于自然界中,都是通过人为地利用化学手段提取、分离、合成出来的。经过严格的时代检测程序,当时符合要求了就认为能被人用了,但这些药物人类从未接触过,应用时间长了,它的劣性就会成群地暴露出来。人类发现用它们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远远大于治疗疾病带来的那一点儿好处,甚至有些化学药物是灾难性的,一旦发现,很快就会在世界上公布禁止使用。但是寻找新药思维未变,以后研制新药还是会走类似的路。好在中医药的思维已在世界范围内扩散,逐渐会被世界医学接纳而发挥更大范围的良好治疗疾病的作用。
这样看来,真正的神农本草才能保证半数无毒,另半数有毒的还可以有方法控制它。其他范围的药很多本身就是毒药,全部有毒,何尝是三分毒呢?
人类社会对于那些无德的肆意危害社会的人,会限制自由,甚至关进特定的监狱。那么对危害人类的各种毒药呢?真得有明亮的眼睛去识别、专门的技术去限制,以保障人类安全。
我有一个学生,在入冬前一位四川朋友告诉他,准备给他寄一些附子来,他听了很吃惊:“寄附子干什么?”“冬令滋补品啊!”因为四川等地将栽培的附子加工后,冬天熬出来,每天喝上一些可以温暖、滋补身体。附子历史上是一味著名的有毒本草,怎么今天在产地变成了滋补食品?最根本原因是附子的生态环境彻底改变了。它原生长在高寒山区,到了深秋才开花,附子才长成熟,此时积蓄了大量冬天抗寒及来年早春生长的物质,药用才有效果。现在附子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县低坝栽培,土地肥沃,阳光充足,生长快速,到了六月份,就长得足够大了,低坝气温也升高了,它耐低温,但耐不了高温,当气温超过30℃时,必须赶快挖出来加工,否则在地里就会全部腐烂!夏天收获的附子如何能产生大补阳气的原有效果?只能屈居营养食品不伦不类的地位了!
有效的本草一旦改变原有环境,它就不再需要产生适应环境的物质了(而这些物质恰恰用来治疗疾病),就会失效,由本草变成营养品。本草是药,是“服”用,往往有量的限制,哪怕是上品无毒之本草,也有一定的服用量。而食用,即使是营养食品,量的限制并不严格。本草一旦脱离原有环境,当作“宠物”饲养或“菜”栽培就会逐渐远离本草,靠近营养品,除了上例“附子”还有很多,提供一些现象,供大家共同去观察、去思考。
栽培的园参很肥大,人们渐渐发现功效降低,现在又回归山林,林下仿野生种植以回归疗效。
历史上任何时候也没有“野葛”这个名称,并且“野葛”曾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可现代植物学者们不知从什么地区拿来一个“野葛”硬是张冠李戴在葛根上,成为它的原植物,造成新的混乱。随后又把南方用作食品的甘葛藤之根作为粉葛,由食品升为本草,并且是优质的“粉葛”,栽培方便,而真正使用很久且效优的葛根反而有时被忽视。
黄色,这是正品!黄色的菊花,自神农记载后仍然开遍山冈,是一种极常见的本草。后来经过人工培育出很多花卉和饮用菊花,饮用的有杭黄菊(分为大黄菊、小黄菊)(彩图76)、杭白菊(分为湖菊、小洋菊、大洋菊)(彩图77)、贡菊(后来又改为黄山贡菊,贡菊经组织培养又分化出太阳花、七月菊)(彩图78)、滁菊(彩图79)、亳菊(彩图 80)、怀菊(彩图 81),以及济菊、祁菊、川菊等,甚至近年又将花卉菊的满天星、金丝皇菊也拉入其中,到处种植。菊花成了大产业,但真正的药用菊花,关心的人很少,野生的菊花才是真正的《神农本草经》上介绍的菊花正品。
是一种常用的、分布广的本草,碧蓝色的花很漂亮。亚热带生长的质量较优,它的根生长年限长且味浓。近年来,桔梗的栽培产业发展起来,在温带地区栽培,味甘、淡,适合食用,出口日本、韩国作为泡菜。这样的本草种植业变成了经济作物生产,与本草渐渐脱钩,即使临床补充本草,质量降低,使用也不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