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起源最早,医药理论全面,描述正确,药材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指导临床疗效好。但为何如今能看到《神农本草经》的人很少,能读懂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作为中医药四大经典之一,中医药大学没有教材,不开此课,没有教师能传授此学问,为什么?传承过程中出了问题!
从《神农本草经》成形至今已有六七千年之久,历史上曾在商代结合临床出版过《伊尹汤液经》。《伊尹汤液经》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经方的经典著作。但奇怪的是,张仲景在自序中既未提伊尹,也未提神农,而是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皇甫谧谈到《伊尹汤液经》直传《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所用之本草,除了后代新增的,或医生手头随便取的身边之物外,基本上都是《神农本草经》的常用本草,使用方法也十分一致。
神农是三皇之一,姜姓,后来轩辕氏黄帝取代了神农,进入五帝时代,黄帝是五帝之首,之后依次是颛顼、帝喾、尧、舜。他们多属黄帝的后裔,因而后世出现了《黄帝内经》,其中《灵枢经》特别符合北方黄帝游牧民族医疗的特色。从此,农耕部落创立的《神农本草经》就没有显性流传了。五帝时代约从公元前30世纪初至公元前21世纪初,达900年之久。夏代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约500年,两者相加共1 400年之久。这个历史时期隐性流传时间较久,主要原因是被取代的朝代有些文化和医学也会被替代。
过了五帝及夏朝,神农医学再度发扬光大,因为有了商汤的支持、伊尹的努力。伊尹把神农医学中的精华及对本草药性的真正理解、人体疾病产生之因、本草三品配伍掌握娴熟,组成《伊尹汤液经》,成为神农医学中坚之柱,承前启后的医学圣人。
有了汤液经方,神农医学就容易推广了。《伊尹汤液经》把《神农本草经》扩大运用,解决民众疾苦,成了当时重要的救苦救难的医学宝典,并建成神农医学体系。
经过周朝800年江山,又有秦朝统一中国,随后的汉代400年,又是1 200年左右,神农医学不见踪影,这与当时的帝王看重仙道有关,他们不看重救苦救难的医术,只当民间小术,而认为仙道炼丹长生才是真正能解决人生大事的根本之术。有些道士迎合了帝王们的想法,认为药石可以炼成仙丹,或天下还有自然存在的仙药,这个时代造就了新“药”,即“仙丹”,是化学制药的先驱,但并没有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反而使中医药受到了歧视和排挤,只能在民间流传。
整个汉代政治、经济均有较大发展,但中医药还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汉代最典型的考古发掘是西汉时期的马王堆汉墓,里面藏了很多医学典籍,甘肃武威的医简,安徽阜阳的汉简,均与中医药相关,但却不能流传世间,只能带入坟墓!所以才会发生华佗欲将医疗经验交给狱卒保存,狱卒却不敢,只能很惋惜地烧毁了!因为狱卒要是将中医药资料带出,可能命就不保了!
到了东汉末年,战乱和瘟疫导致民不聊生,政府也无能力统治了。南阳张仲景将自己继承的经方拿出来救苦救厄,后被王叔和等医家整理出来,成为中医药四大经典著作中的两本。但在东汉期间,由于中医药的民间传承,张仲景虽然能用《伤寒杂病论》治病,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他并不明白传承的过程,因而在自序中有这么一段话:“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当时是东汉末年,《黄帝内经》流行之时,张仲景首提《素问》《九卷》,但中医临床首先得有本草,然后有本草配伍,这些内容在《黄帝内经》却找不到,只有《神农本草经》中有。仲景当时在南阳民间获取《神农本草经》并不容易,但《伤寒杂病论》中使用主要本草所尊功效均与《神农本草经》相同,《伤寒杂病论》必然源于《神农本草经》。其组方有人认为是来自《伊尹汤液经》,但仲景自序中并未提及这两本医籍,为什么?因为民间传承,或书名已变化,后来使用者没有考证,并不清楚,只要用之效佳就是至宝!所以张仲景在自序中提到的《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可能就是《伊尹汤液经》和《神农本草经》,只是民间为了保密,或为了更安全地传承,不再称呼原名称,但用起来还是原来内容,或者是修改本,如《神农本草经》的牡桂到《伤寒论》中变成了桂枝,并且还要去皮,这种变化可能正好是《胎胪药录》改进的内容!
张仲景也是碰上了最好的机会,战乱需求,管制放松,才会有他这样一个大范围实践的机会;另外,他已勤求到这些古训,不在南阳这个地方,可能还找不到这些古训,如何能治愈这场瘟疫,又如何能造就这伟大的医圣——张仲景!有了张仲景,才使神农医学真正地传了下来,张仲景不愧为中华医学之医圣!
神农医学的传承,若历史上找不出《神农本草经》,后来发展再好,没有根,也使后人难以置信,会产生多种猜想。但是一本《神农本草经》横空出世,内容与古今传承吻合,理论高超,文字简约,后人若塞点儿私货,一眼就可识别,原因是词汇组合、语言结构、医学理论、临床疗效均无法相比,无人可超。这本《神农本草经》从哪儿出来的?
随着神农医学的东传,在南阳发现了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经》的《伤寒杂病论》,但最早的经典《神农本草经》还未被发现。从河南的南阳向东,经过大别山到了江苏的茅山,在南朝时,有一位修道人陶弘景,同时留心医药,并得到梁代第一位皇帝梁武帝的重用,被称为“山中宰相”,可以时常出入皇宫,方便浏览皇家珍藏的医籍。因此,只有这样的文人才有可能看到秘而不宣的《神农本草经》!
道家是中国传统的信仰,真正的道家遵循的是“真”,“说真话,办真事,最后修成真人”。陶弘景在皇家看到了最古老的医药经典《神农本草经》和汉代医家续集《名医别录》,他珍视,并决心录之传世。《本草经集注》则是陶弘景整理的医药著作,他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合并,字体朱墨分书,神农之文朱书,名医之说墨书,用此之法,后世历代文献引载,保持了1 500年不乱,此乃陶弘景一大贡献也!
在祖国中医药学的传承过程中,道家的贡献太大了,若无陶弘景,《神农本草经》或许就永久埋没了。也许《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是陶弘景的另一贡献,然《伊尹汤液经》早佚,甚为遗憾!有人认为陶弘景抄录的《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是《伊尹汤液经》的述要之作,值得后人排除异见,认真去理解,该书之方理、方法、方效如若独特到超过一般的著作,就值得深入去探索了!
早在唐代,孙思邈是秦岭一代名医,所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收集了医学理论、本草和方剂,并撰有为医之德“大医精诚”等脍炙人口的篇章!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当时的方剂以备急用。后世有些秘传膏丹也多存在于道家修炼的场所,如武当山等。
道家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而行的,中国文化中一些精华的内容被汲取。中医药是中华文库的精粹,被道家珍视、保存,甚至备用。所以,很多道家人物与医术有关,与中医药传承有关系。
在术士之中也有一些人利用古代帝王求长生的愿望,采用石类炼丹,早期认为这种炼制的化合物对人是有好处的,随着不断被发现毒性,后来慢慢减少了,只留下一些有用的膏丹作为药物(多外用)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