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理论核心是药性理论,它的发生、发展依附于临床实践,最终评价又要以临床实践为依据。
《神农本草经》仅有一万三千多字,它描述的本草药性准确有效,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成为常用的本草。后代的本草学像滚雪球式地不断增大,良莠不分,描述也越来越复杂,但所阐述的药性越来越难懂,同样的功效可以出现在很多本草上,共性的内容满篇均是,而特色的内容非常难以找出,在临床上颇费踌躇,选择本草非常困难,抓不住关键,最终效果难以保证。
而《神农本草经》每一味本草药性描述,多数仅有20至50字,有些甚至10多个字,但阅读后留下的印象颇深,用之有效,甚至效如桴鼓。
“石觓: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短短30字,包含了诸多信息。
(1)长在石头上的似生病的小山羊角细小而扭曲不直,这里有生态——石上生;有形态——扭曲不直,细小;有质地——生于石上则肉质而润;有分布——石觓属植物,生在石头上并且瘦小者一定是分布在亚热带北缘,质量上乘。
(2)“味甘,平。”因为肉质汁多而润,味甘,不同身体状态均可服用,因性平,服用对象广泛。
(3)“主伤中”。神农在描述药性时“主”是关键词,“伤中”对一个人来说,如何调治?石觓不仅能调治,还能主之!“主伤中”在《神农本草经》中只有8味本草,其中远志主欬逆伤中;淮木主久欬上气,伤中虚羸;胡麻主伤中虚羸;麦门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干地黄主折跌,绝筋伤中。剩下只有石觓、薯蓣、桑根白皮3味专主伤中。3味中只有石觓是地上肉质茎,叶甘多润液。“久服厚肠胃”,因而众多胃中不舒者,生嚼石觓茎或干茎泡茶,效果良好。
《神农本草经》石觓条,仅30字就能获得众多信息,并且有效可用,特色明显!
更为难得的是在《神农本草经》中还有不少本草的药性特点在365味中是特有的,只此一家。
如甘草“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全经只有这一味本草功效如此广适!因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共用124次,是所用本草次数最多者。
“白及:味苦,平。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仅有28字,所云主“胃中邪气”在《神农本草经》中是特有的,对有些胃病患者,往往在方中配伍白及,治疗效果更好。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在《神农本草经》中只有芍药“主”条有“邪气腹痛”。黄煌在阐述50味药证时,往往是腹部痉挛疼痛及腿部痉挛疼痛时用到芍药,若症状中没有腹痛,就减去芍药。这种专指性,特色显明,有利于药物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