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的正篇分为三卷,分载上经、中经和下经365味本草。每味本草神农在叙述功效方面层次井然,使后人使用时能把握重点,便于临床,同时语言精练,描述各有特色,记忆方便。
味辛,平。
主腰脊痛。
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久服轻身耐老。
按: 共四层次。
第一层次, 叙述味、气,味在前,只言主味,不涉及兼味。在全书中,只有极少有双味者。而现代中药学类著作中多为多味并列。气在后,全书中“平”者约占40%。因自然界中的生物为适应环境获取特别强的气并不多见,只有部分偏寒或偏温。而气平,寒、热均可用之,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
第二层次, 最关键的是有“主”字!主乃该本草最重要的药性,掌握主,该本草之功效就掌握大半了!杜仲,主腰脊痛,只有四个字,多么精练。通览《神农本草经》全书,未见第二味本草是这样叙述!这就是特色,提到杜仲,记住“主腰脊痛”就大致掌握了!看到“主腰脊痛”就知道是杜仲,因为仅此一味是神农如此描述的。
第三层次, “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这一层次是该本草兼有功效,每项之前均有动词相连,如补、益、坚、强、除等。这些功效不一定需要熟记在心,用时查阅一下即可。
第四层次, “久服轻身耐老。”这是上经部分本草的描述方式,它们不仅无毒,还可以久服,对人体之利,符合“序录”之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杜仲乃上经之本草,具有典型四个层次的描述。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
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按:《 神农本草经》的中经之本草,只有三个层次了,因为它没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功,不适于久服。
第一层次, 味苦,温。
第二层次,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中风、伤寒是外感太阳病的两种类型,《伤寒论》中有大量的叙述。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三层次, 兼有之功,分别用动词“发、出、去、止、除、破”叙述。
因为是中品,没有第四层次的久服。
学习本草麻黄,最简单记忆是“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即可,后面内容可以在实践中帮助记忆,从《神农本草经》掌握本草简明扼要,特色显明。
味辛,温。
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
除寒湿痹、欬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按: 此乃《神农本草经》下经之本草,缺少第四层次久服,前面三层次与“麻黄”相似。
味苦,寒。
主头风,黄疸,欬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按: 白鲜之层次,缺少三、四两层,“味苦,寒”为第一层,其下全为主。该本草有多种功能,并且各有特点,就不再区别“主”与“兼”了。
神农根据每味本草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描述方法,多则四个层次,少则两个层次,365味,犹如一尊尊本草神灵,特色鲜明,活灵活现,各不相同。这样的本草,方便学习、记忆和运用。
我们综观《神农本草经》全书就会发现,神农重视用“主”字表达关键、重点的内容,如《神农本草经》开篇的“序录”,一开始就有:“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 主 养命以应天。”“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 主 养性以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 主 治病以应地。”
在“序录”中最后一段,还突出“主”字!人类疾病,五花八门,命名也无法清楚和完全。但神农抓住了“主要”“重点”“关键”,有一段精湛的叙述。
夫大病之 主 有:
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贲㹠上气,欬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
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
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神农竟然在“序录”中用“主”开头,又用“主”结尾,之后365味本草又有很大一部分重要本草用到了“主”,可见“主”字在神农心目中的地位!
《神农本草经》往下直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古今认可的。《伤寒论》也继承了神农的衣钵,张仲景对“主”字也深有体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 主 之。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 主 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可与 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 桂枝二越婢一汤。
张仲景对神农的主次分明心领神会,在临床中方与证之间也用了“主”“宜”“可与”三个等级以区分方证对应程度,与《神农本草经》的思维一脉相承。
神农精心安排的主、兼功效,在传承过程中却被本草学者忽视了,无论是《神农本草经》的校注辑复,还是后代本草著作,以至现代的中药著作,均没有注意到神农对本草功效层次的设计,以致后来学习者分不清楚重点与层次,失去序度,抓不住重点和关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记忆就更加困难了。我们就以一味杜仲看看后世本草的演变。
是宋代综合性本草,距今900年。关于杜仲的描述如下。
杜仲, 味辛 ,甘, 平 、温,无毒。 主腰脊痛 , 补中益精气 , 坚筋骨 , 强志 , 除阴下痒湿 , 小便余沥 ,脚中酸疼不欲践地。 久服轻身耐 老。
这段文字,划线是《神农本草经》文字,未划线为《名医别录》的文字。实际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将之前本草内容堆积在一起,一开始还能见到《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但到后世内容糅合,改正,就再也分不清了。
是明代李时珍所著,距今400多年。关于杜仲的描述如下。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神农本草经》)
脚中酸疼,不欲践地。(《名医别录》)
治肾劳,腰脊挛。(《大明本草》)
肾冷,䐴腰痛。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甄权》)
能使筋骨相着。(《李杲》)
润肝燥,补肝经风虚。(《王好古》)
从李时珍的杜仲看出,《本草纲目》还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选择后世内容而累加,比宋代已增加近倍的内容。但李时珍选择的内容已经过自己化裁变化,多已不是原文了。在书中,已引入金元时期的药性归经学说,如此段增添了王好古的“补肝经风虚”。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逐渐累加的本草药性内容来看,他并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临床如何选用。
其中杜仲药性见下。
杜仲 味甘、微辛,性温。归肝、肾经。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腰膝酸痛,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中华本草》基本上代表了现代对本草药性的认识模式。在描述中,甘、微辛双重味出现了;归经学说也作为常识了;功能三条,平均对待: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则有七方面,没有体现重点(神农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