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书籍,在现今印刷条件方便的情况下,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甚至千万字的巨著也屡见不鲜。字数越多,越显得厚重,但也难免不精炼,不仅浪费资源,更重要的是耗费读者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回溯历史,神农的经典,文字也仅一万三千余字!明白其中奥秘,就知如此薄薄的一本书也能成为经典!
《神农本草经》选择了最有价值的本草,并把每味本草的特色展示得一览无遗!365味本草犹如365位各具特色的人物,每味本草的几十个文字重点突出,把特色显明地表现出来。
在《神农本草经》之前,未见传承下来的医药书籍,这部本草经典,其实也已涵盖了很多医学理论!如果没有医学理论指导,又怎么能出现本草经典呢?总论(序录)中所述,多为医学理论与本草的结合,每味本草气、味、功能描述,均是医药紧密的结合。在医药发展的早期,这本经典不仅可以指导本草人员,同样也能指导临床医生,试想,在没有其他著作参考的时期,《神农本草经》不是医药全书是什么?难怪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言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神农本草经》有一总论,称之为“序录”。这一段更是字字如金,一个字也动不了,并且涉及内容十分丰富,大约可分十类。
首列三品,这是《神农本草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本草首先重德,有德入品,否则不录,上、中、下三品各有重要作用,组成治病处方,救治病人,这部分150字左右,占通篇字数的四分之一。
谈配伍,有阴阳、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还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及如何合和。这么多内容,仅在100字中阐述清楚。
本草最主要三大特征——气、味与毒性,仅用23字。
采集加工,22字。
制剂,50字。
疗病察源候机,即从源头开始,并要抓住机会,50字。
毒药用法,仅20字。
选药,根据不同疾病性质选用不同特长的本草,约40字。
谈到了服药方法,包括病在部位、进食与服药时间的关系,这往往是后世最易忽视的问题,却至关重要,神农用了40字。
“大病之主”,将人体疾病进行大体分类,既简明扼要,又序度井然。前人多把此段文字混在一起,未能理解神农序度之内涵。此段136字。
十项内容共有多少字?合计只有638字,若加题目“序录”共640字。多么简洁而重要的序录!包涵如此丰富的内容,指导几千年中医药发展的提纲,太不可思议了!
以上十类,神农第一类“三品”和第十类“大病之主”着笔最多,各150字和136字,可见这两部分是重点的重点,前者作为开创之语,后者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未想到后世竟认为三品不再重要,医祸不断发生,悲哉。大病之主是认识疾病类别和病情发展的规律,人们也没有着眼其中看出奥秘,使之埋没了几千年,太可惜了!
《神农本草经》中文字虽少,但重要的内容均说清了!只是神农不浪费口舌笔墨,口舌有,笔墨当时可能还没有,只能凭口传心授!神农当时发现了自然界中有如此好的本草,可以救苦救难,怎么办?必须传给子民后世!怎么传?首先内容精当、简洁。当时不管有没有文字,有没有笔墨纸砚,只要用口授、心记,这也是最早的方式!古之儒生能背四书五经,神农的后人,能知道这是救人性命之经典,背诵下来又有何难!近代,在云南少数民族当中还存在着不少这样通过背诵代代相传的技艺,如《黄氏圈论》就是这样传承的。
神农为了方便后人诵读,尽量精炼,这样减少了学习者的困难!惜字如金,不仅是神农对自己提高要求,更是为后人考虑。
《神农本草经》早期流传是隐性的,直至陶弘景将其与《名医别录》合集成为《本草经集注》才使后世的《神农本草经》成为显性传播。在隐性流传期间,神农医学得到普及,炎帝的子民知道了用大自然馈赠的植物、动物、矿物来调理自己的身体,减轻或避免疾病造成的痛苦。他们口耳相传,代代延续,有书无书都能治病救人。并且由此发展成了《伊尹汤液经》,再成《伤寒杂病论》,成为显医学!不管后来中华大地出现多少医学分支,也不管世界医学如何发达,神农传承的医学在治病用药方面的特色一直是医药的瑰宝。现在不仅在中国传播,也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神农本草经》指导创作的《伤寒杂病论》成为培养大医的医学系统,神农医学在中医学四大经典中占了两本,即《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正因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的源头、根基,使用起来也简明、直白,所以一直应用方便而流传广泛,不管隐性流传或是显性流传。
《神农本草经》正因为从远古走来,从自然走来,在人类被喧哗围绕而困惑之时,神农医学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加之几千年的实践,丰富优越的本草资源,立足本国,救济人类,越传越广,她将会很好地融入世界大家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世界人民接受,成为新的自然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