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的命名中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信息,从神农命名的特色可发现,其中有基原的形态、生态、习性,甚至还有针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功效。另外,每味本草一开始就是“味”的记载,这是千年万年不变的特征!有的还有“一名”,这是神农在正名中意犹未尽的表白,或者为防止后代误认误用而再选一个或几个名称以便帮助准确识别。
我们对90味名实不清或不符,药用部位不明,传承过程字迹不清发生的误写,还有少数混入的文字进行了订正。神农命名中的信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少数辅以功效等,就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解决千年未解的谜团了。
神农命名的“荩草”,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很长的时间,有人把“荩草”之冠戴在禾本科的一种常见杂草身上,这种植物生于林下,植物体松泡状,作为炊草燃烧会产生噼噼啪啪的爆鸣声,民间称“泡泡炸”,不耐燃。这种被戴上“荩草”之名的“泡泡炸”一直没有人采用作为治病之药,或许有人试用无功就不再提了。神农言荩草之功:“味苦,平。主久欬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这段叙述可知,荩草之功有四,一平咳喘,还是久咳;二安惊悸,还是久寒所致;三治痂疥白秃等皮肤病,均是难愈之疾;四杀皮肤小虫,人身最多乃虱子。能有如此之奇功,还不是“荩草”是什么!草字头,是本草的草也,能如此杀灭人体皮肤小虫,疗皮肤疾患,还能治咳喘、惊悸,功效如此奇特,若失传太可惜了!实然转而一想,有此功的现代本草一定会被发现,核对之后与现代一种常用中药的功效相似,“味甘、苦,微温。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这是《名医别录》所录之“百部根”。原来,《神农本草经》已发现了荩草(彩图57),并列入365岗位之中,味、气、功效也描述得相当完整。由于传承的间断,《神农本草经》与后世本草被割裂,后来竟然不知“荩草”为何物,直至东汉期间才有名医们收集“百部根”,再到后来不断补充才使功效完整。
这也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一味本草,但历史上一直不知道是什么。神农描述得较简单:“石长生,味咸,微寒。主寒热恶疮,大热。辟鬼气不祥。一名丹草。生山谷。”共26字,它究竟是何物?
从生态看,生山谷,在石头上生长;一名丹草,也提示生长在荫蔽环境之中。这样看来,是一种生长在山谷、溪沟边或岩石上的草本植物。味咸,微寒,这种味气产生与石生阴暗的环境也有关系。从习性上看,长生,即一年四季常绿,岁岁生长,日日可见。在以上环境中,常绿的草本是考虑的对象。
再回到神农命名原则:所选本草多数是人们常见、资源丰富的植物。
在居住环境周围的石墙上、溪边石缝中、井口下是否长有一种四季常绿的草本植物?它有没有主寒热恶疮、大热和辟鬼气不祥之功?
还真的有!蕨类植物凤尾草四季常绿,生于阴湿石壁或石缝之中,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已认识到凤尾草“或谓之石长生”。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等地,分布十分广泛,资源也相当丰富。
再回观一下“凤尾草”的功效:“味淡,微苦,性寒”,性寒与微寒较一致,古人往往把味与生态相联系,所以神农称之为“咸”。
凤尾草清热消肿解毒,治疔疮肿毒、喉痹乳蛾、乳腺炎、高热抽搐。这与神农描述的石长生“主寒热恶疮大热”十分一致。另外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古人称为“鬼气不祥”。凤尾草可治五淋白浊、乳糜尿、黄疸性肝炎等,与古人认识也有相似之处。通过这种综合考证,把已失传的神农“石长生”与凤尾草对应起来,相应的凤尾草应该由民间药提升到常用中药,历史久,作用强,资源足,安全性好。这是《神农本草经》留下的珍贵信息,使几千年后还能被准确地考证出来。
神农的“药实根”确为一味良药!神农描述为:“药实根,味辛,温。主邪气诸痹疼酸。续绝伤,补骨髓。一名连木。生山谷。”字虽不多,但功效卓著。诸痹,绝伤,这非一般本草可治,补骨髓的本草更难找,而“药实根”全具备了,真乃一味好本草!但在哪儿呢?《神农本草经》虽有著录,但后人一直没有用过!有一天,我的学生付利方从“一名”与功效相连,悟出与现代本草“骨碎补”的一致性。药实根“一名连木”,由此可知,它的生态可以附生在树木之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现代何种本草可附生于树木?蕨类植物的“骨碎补”可以!再比较功效,竟然完全吻合现代描述的骨碎补:“味苦,性温。补肾强骨,活血止痛。主治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泄,遗尿,跌打骨折及斑秃。”多好的一味本草!把它的历史推进2 000年,对这味本草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别慌下定论,还有两个问题未解决,为什么神农将它的正名定为“药实根”呢?这是因为骨碎补的基原为槲蕨的根状茎,它肉质肥厚,所以神农命名为“药实根”。另外,“一名连木”,是介绍它可附生树木之干上,但槲蕨在岩壁上更多,往往成片生长,为何不叫“连石”呢?这是因为在石上生长的本草非常多,神农若用“连石”作为一名,就没有特指性了。说到这里,疑虑消失,我们可以大胆承认“骨碎补”就是神农的“药实根”了。
我们对神农命名的名称稍微留心一下,就不会出现数千年《神农本草经》两味矿物本草的药用部位错误。
《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味甘,平。主五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对“玉泉”两字直接理解,“泉”是名词,“玉”乃定语以形容“泉”,此泉是产玉的泉,而不是其他的温泉、矿泉等。对于泉中可利用之物作为本草,乃知泉水,而不会是石头或玉。后人一直胶着于固态的矿物本草,因此忽略“泉”字,只见“玉”字,最后弄成了“玉”,但“玉”如何服呢?没办法,只有砸碎成细屑煎水服之,因此后来有不少本草文献就将神农的“玉泉”改为“玉屑”。黄山产玉,我们在黄山考察时见到藏玉之处有涓涓泉水渗出,饮之清醇可口,神农之“主五藏百病”还真可能体现出来。改成了玉屑,就无法体现出“玉泉”本来的功效。
是神农命名的一味本草,神农记载为:“石钟乳,味甘,温。主欬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一名留公乳。出山谷。”从字面上看,仍然最后一字是名词——“乳”,而前面“石钟”乃“乳”的形容词,此“乳”从何而来?石钟上滴下来。这就是人们都知道的石灰岩溶洞中倒挂的钟乳石往下滴之水滴,神农巧妙命名为“石钟乳”,但仍不放心后人能准确领会,又用“留公乳”作为“一名”,意即一定要重视这个“乳”字,不是“石钟”,也不是“留公”。但后人仍胶着在矿物类必然是固态,甚至也可能有人认为神农粗心,把名称之字放置错了,就把“石”字移至名称之后成为“钟乳石”,岂不方便?由液态改为固态,由补益而改为破结通利,药性也完全变了!所以,我们在阅读经典时,头脑不要执着于一点,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敏锐的思维去洞察一切。
在《神农本草经》中也发现了几个传承中由于字迹模糊而导致误读、误写的名称。前人误了,后人也照葫芦画瓢留了下来,传了很多代,以讹传讹地去理解,也没想到从源头上理一理,去做一点儿正本清源的事。
从字面上看,就是白色的刺。植物的“刺”以褐色居多,或带一点红色,白色的刺真的很难见到。作为本草,不是摘取一根两根就完事,还要有足够的量满足病人服用的需求,有效才能流传开。而神农命名的白棘,始终无法传开,因为名实未明白。神农曰:“白棘,味辛,寒。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一名棘针。生川谷。”后人仅在“棘”字上下功夫。酸枣树,灌木状,刺细长而尖锐;而枣树成乔木,刺也尖少而弯短。酸枣刺多,植株矮小,两个“朿”字并排而成“棘”,枣树高大,两“朿”竖排而成“棗”,简写则成“枣”。神农还有“一名棘针”,注意力引至酸枣上,莫不就是酸枣之刺了?但人们这样思考,怪在后来近千年也无人用酸枣的刺治病,原因在哪呢?其一,酸枣之刺尖锐细长,特别难采,很难形成药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二,即使少数病人能有机会用上它,效果如何也很难说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酸枣之刺是红褐色,而不是白色的,这与神农命名不符!几千年的谜团使得神农名药久久不能发挥作用,真是很遗憾!
一天,我对着白棘之功效发愣,它之功与现在的皂荚刺之功不是相同吗?皂荚刺名为“天丁”,是植物当中刺又大又粗、分支又多的枝状体,莫不就是皂荚刺?名称为何称作“白棘”呢?换一思维想一想,豁然开朗!“百”字上面一横丢了,不就成了白棘了吗?“白棘”,人们又怎能想到是皂荚刺呢?原来就是《神农本草经》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小故障导致。明白了其中隐情,改“白棘”为“百棘”(彩图61),使得棘刺之王的枝枝丫丫皂荚刺与神农之名形成一个整体,原来神农这么精心设计、考虑的好名称,后人还会弄错,甚至遗失!
是一味人们未重视的本草,在牧区高山草甸上,有很多马矢蒿,很简单,它就长在牧场上,路边草地有马粪之处,土壤肥沃,最适于它的生长,它的花很漂亮,功效也明显,神农记录为:“马矢蒿,味苦,平。主寒热鬼疰,中风,湿痹,女子带下病,无子。一名马屎蒿。生川泽。”这么好的本草,后世并未重视,太可惜了!该本草名称的错乱,更是不可原谅!因神农不仅给了正名,还给了一名“马屎蒿”,已经告诉后代,“马屎蒿”名称虽然很形象,但不雅,因而正名就变成了“马矢蒿”,“矢”字比“屎”字更适合书面表达。不想后世竟把“矢”字误认为“先”字,一直称为“马先蒿”。因为《神农本草经》是本草经典,其中的命名对后世本草及生物学的命名也产生着很大影响。由于这个“矢”变成了“先”,植物分类学的玄参科马矢蒿属及各种马矢蒿,统统给带上一个错误的名称,如马先蒿属、返顾马先蒿、亨氏马先蒿等。将一个自己不小心弄错的名称传遍全世界,岂不家丑向外传扬了吗?其实不怪谁,怪我们后代在应用本草名称时,连神农“马矢蒿”这味本草的短短三十个字都无耐心看完,就草率地使用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马先蒿”,乱了整个本草界和植物界!这也告诫我们,做任何事不能不慎!汉语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如发生失误,将会传播更远、更广,告诫我们要慎之!慎之!现在称为“石斛”的本草来自《神农本草经》,是一味非常有价值的治病强身的本草。神农曰:“味甘,平。主伤中。除痹。
下气,补五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蘭。生山谷。”味甘,滋补之性强;平,寒热体质均可用;主伤中,即人体五藏六府虚劳羸瘦均可调整;还有除痹,下气,强阴,厚肠胃,轻身延年,多好的本草!“石斛”之名是何义,后代有很多解释,均使人感到比较勉强。在最优石觓产地的大别山霍山县,见到了药农们采到的野生霍山石觓,其肉质茎短而扭曲不直,查了《古代汉语字典》发现离“斛”字不远处有一字很相似,“觓”字,只是右侧一为“斗”,一为三笔相连而成“丩”,这个后人不留意的笔画差异,正与揭开石觓真名之谜有重要的联系。
“霍山石觓”分布于大别山北坡为主的地区,已属于蘭科石觓属植物分布的北界。这样的地区,冬天气候寒冷,降水量少,林中湿度低,所以它只能艰难地生长在裸露的岩石上,寒冷,时而干燥,营养不足,要活下去只有抱团在一起,每枝肉质茎又细又不直,只有很短的数厘米长。“觓”字指生病的小山羊角的形状,山羊之角是动物中角小的类型,当然小山羊的角更小,生病的小山羊角也呈病态,又小又不直,用此与植物界具肉质茎的石觓相比较,非常贴切。原来,石斛原名“石觓”(彩图63),于石上生长瘦小扭曲之状,在同属植物中形状独特,用“石觓”命之,可见神农用心良苦也。也许在《神农本草经》传承过程中,“丩”字的一短竖出现了断痕,而被误写成了“斗”字,合而成为“石斛”这个怪异的名称。
神农在“石觓”的“一名”中加上“林蘭”二字,以便知其联系。石觓生于石上,味甘,平,它们分布于亚热带北缘的中、低海拔山区,成为最优质的石觓。到了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石觓属植物就不在石头上生活,而是爬到林中的树木之上,花色鲜艳,被称为林蘭。由此可知,神农为防后世误写误用,而想得很周到。《神农本草经》还收载了木蘭,以前被误认为是木蘭科植物,但看到它的“一名”也称“林蘭”,就知道它与“石觓”同类,因而这一类本草应该是长在树上的觓类,即后世的“木觓”,它与“石觓”生态、分布有别,气、味、功效全不一样了,“一名林蘭。生山谷。”由此看来,同属植物生态、分布有别,气味由甘平变成苦寒,功由“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藏虚劳羸瘦,强阴”而变成“主身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疮、酒皶、恶风癞疾、阴下痒湿,明耳目。”后来的“石斛夜光丸”原料应该是“木觓”(彩图 64)了。
在现代的植物分类学中,“ Dendrobium ”作为“石觓”这一属的属名,原来植物中文名均是石斛,看来要归真,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陋习、错误持续太久了!
《神农本草经》出现了六芝,但现在常见芝类只有赤芝、紫芝。那六芝是怎么来的,如何去区分?这一问题曾经迷惑了很多代人。
曾经我们就事论事地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又收集了一些照片,把灵芝(赤芝)不同生长阶段集中起来,出现了白色、淡黄色、红、紫,最后变成黑色。《神农本草经》是这么分的吗?
后来我们又仔细对比推敲了六芝的原文,发现了一个规律。
譬如:白芝,白者按五行入肺,其味则辛,所主之病在肺。白芝的叙述确实如此:“白芝,味辛,平。主欬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生山谷。”
真是好啊!不仅治疗肺部疾病,益肺气,还能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多吸引人啊!天下到处去寻此药,若寻到能成仙,岂不是“仙药”了吗?
原来六芝是“五行先生”按白色推理出来与肺相关的系列文字,那么这类本草的功效记忆也变得方便了。再看看其他颜色的“芝”,是否这样?
黄芝,从“味甘”“益脾气”“一名金芝”等信息来看,真的也是五行推衍之文!
赤芝呢?也是属火而味苦,入心,一名丹芝!
青芝呢?属木,入肝,味酸,补肝气,一名龙芝!
黑芝一定属水入肾,果真如此!
秘密原来如此!这样按五行推衍出来的药性,是临床可用的吗?这种编写,稍具一点文化的古代私塾先生,每天可以编出几十、上百也不是难事!这哪里还要神农,人人都可以比神农厉害了!
话虽然这么说,六芝是怎么来的,还是要弄清楚!再看紫芝(彩图65),《神农本草经》描述为:“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山谷。”仔细对比以上五芝(白芝、黄芝、赤芝、青芝、黑芝)有诸多不同之处。紫芝之文明显不是那位“五行先生”推衍出来的,没有与五藏关联之词,“一名”也不是那么好听的玉、金、丹、龙、玄之类。最大的区别还有两条,紫芝功效临床可验证,而以上五芝之功效纯属人为编造。另外,紫芝是本草,“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而其他五芝,均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六芝中,只有紫芝是“服”,是本草,而其他五芝是“食”,这是描述食用的食品。紫芝久服成不了仙,是木上所生,称木芝,而其他五芝:玉芝、金芝、丹芝、龙芝、玄芝,食后均可成仙。
谈到这里,大家也应该对六芝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神农时代从不谈五行,这种五行推衍的人工文章绝非神农所为,六芝中,只有“紫芝”是神农留给子孙的!因此,我们整理《神农本草经》时,清除了这些被污染的内容,使经典又纯净靓丽而光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