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是指可作为同一种中药应用的原料集合,尤其是从它们的来源开始,一直到临床应用。本草的名称,若能抓住基原的特色,命名之后就不至于产生混乱。除了本草名称,还有基原的名称、药材的名称、饮片(炮制品)的名称,最后还有医生的处方名称,不同地区不同的人还给它们起了很多异名、怪名、土名、俗名、别名。各种名称中,只有本草名称才能保证正确传承,才能保证本草不乱。
这是神农,即开创本草的先祖制定的原则,为了传承不混乱,必须以本草的源头——基原作为命名特色的重点和关键。基原包括它的形态、生态、分布、习性、禀性等,基原特有的特征被用于本草命名的依据,就会是唯一的,具有互不混淆的特点,因而按此寻找,就很容易准确辨识本草。
药材,首先经过了民俗命名的基原名,再到药农、药商采集加工成药材,这些药材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不同株龄、不同器官均会有不同,不同的药农、药商,他们凭自己的认知起了一个名,很难具有指导人们准确辨识的特征,所以凭借药材名去判断本草,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多混乱,甚至草菅人命,这方面的教训很深。
神农以原植物特征来命名,它的果序最有特色,长长的白毛组成一个小儿拳头大小的白球,俨然似一满头白发的老翁,在山坡草地上,随着微风吹拂,轻轻摇曳,一旦成熟,白毛带着种子就飘了起来,随风飘荡去找新的家了!这种形态特征,在植物界还真的找不出相同的种类。神农抓住本质,永远不会混乱。直至今天,这个名称仍然是那么吸引人。当原来习惯用的质量最佳的植物“白头翁”资源不足时,人们又在内蒙古、东北地区找到同属的多种植物,即使它们花的形状不同,花色有别,但果序都呈白头老翁状。这一类植物有一些被采来替代植物白头翁,不管它是植物细叶白头翁、蒙古白头翁还是兴安白头翁,哪怕朝鲜白头翁、钟萼白头翁,它们的根与根状茎作本草“白头翁”,功效基本一致!这就是“本草分类不分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神农为后人考虑得这么周到,但是仍有一些未弄明白的人偏偏认为“白头翁”指的是药材特征,药用根的根头部若有白毛就是“白头翁”,这么一来就把本草“白头翁”的市场混乱得一团糟。崔宽民调查了白头翁药材情况,并参考徐国钧、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志》等资料,发现市场上“白头翁”药材来源有毛茛科白头翁属、银莲花属,蔷薇科委陵菜属,菊科祁州漏芦属、大丁草属、鼠曲草属、香青属、火绒草属、木香属、羊耳菊属、泥胡菜属、泽兰属、苣荬菜属,石竹科白鼓钉属,唇形科筋骨草属,玄参科鹿茸草属,共6科16属约37种植物,除白头翁属后来有些替代品外,其他6科15属均是伪品。这些伪品均是以根头部有白毛为标准混入,其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多有毛茸,与白头翁果序上的白毛完全是两回事。甚至还有人把茎叶有白毛的植物也混称白头翁了。最可怕的是药工不懂药性,他们只以药材形状混入,有毒之物也分辨不出。在白头翁的药材中,混有毛茛科的银莲花属植物,其中野棉花、大火草、秋牡丹、打破碗花花、草玉梅等都是有毒之品,治病不成反杀人,真是草菅人命。
再举一例,《神农本草经》的通草(彩图43),“味辛,平。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神农命名“通草”乃言其功,通草可“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还可“去恶虫,除脾胃寒热,令人不忘”,这些均是“通”之功。“一名附支”,告诉人们,它是藤本,附在其他植物或物体上生长。后来有些人的理解发生了偏差,认为“通草”的茎是通的,有孔,就改名为“木通”。改成“木通”之后,后人再进一步顺着这种偏离正道的思路,则很容易寻找到一些木质藤本,再比较这些藤子哪种“通”得最好,按图索骥想找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就好了!最后找了很多,譬如,毛茛科铁线莲属的一些种类的木质藤本,藤有细细孔,四川产量较大,就被作为“木通”药材了,但它与原来的不同,就加上一个地方名吧,“川木通”这个药材名就出来了。好在川木通药材没有明显毒性,也有一些效果,就被传下来,甚至被认为是道地药材!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道地药材”,因为它的藤更粗,孔更大,从一端吹气,另一端出气,真是“太好”了!资源丰富,产量很大,采集又容易,起名为“关木通”(彩图44),还一度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它来自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主产于东北地区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随着使用时间延长,不断出现中毒病例的报道,病人服用含有关木通的方剂后,出现了肾毒性。我曾参加一次省里的医疗事故鉴定,一民间中医的处方中含有关木通,病人服后出现中毒,医者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关木通毒性的可怕,只是减少了一点儿药量,让病人继续服用,结果该病人出现了肾衰竭。关木通使用了几十年,使多少可怜的病人雪上加霜!这是极严重的医疗事故,责任在于中药专业人员失职,不应该把如此重要的药材基原选择权交给药商与药农,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神农在几千年前的命名就正确指导了我们,子孙后代没有做好,愧对了祖先!惨痛的教训永远要牢记在心,随时警惕,勿再出现此类人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