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抗菌治疗

第一节 概述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抗菌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可降低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治疗目的是针对特定细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愈感染。然而合适药物的选择存在困难,许多抗菌药物均可选用,但最低有效量和治疗周期不易确定。对于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上应从以下方面考虑:已感染的病原体因素(院外或院内感染、一种或多种病原体感染、致病菌或正常菌群的感染、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患者的因素(包括过敏体质、基础疾病、年龄、既往抗菌药物应用史、目前采用的其他治疗方法及是否妊娠等);感染的部位(肾脏、膀胱或前列腺等)。由于大部分抗菌药物由肝脏或者肾脏清除,如果存在肝脏或肾脏疾病,应选择对肝肾功能损伤轻的药物或及时调整某些药物的用量。故对每一例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患者的治疗,都需要结合患者特点、细菌特点以及药物特点给予个体化的药物品种、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以及合适的疗程才可达到满意的疗效,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①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磷霉素和万古霉素等;②损伤细菌细胞膜,如多黏菌素B、制霉菌素等;③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红霉素、林可霉素等;④抑制细菌核酸代谢,如氟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等;⑤其他,如影响叶酸合成的磺胺类药物等。

本章就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的常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管理,抗菌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临床针对不同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策略,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的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乔庐东 编 郑波 审)

第二节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治疗的常用抗菌药物

一、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治疗的常用抗菌药物

为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共同委托中华医学会会同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其中就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节结合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特点,就相关部分以介绍和补充。

(一)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可分为: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③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氏阳性菌外,还包括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对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1.适应证

(1)青霉素:

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病、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樊尚咽峡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内注射,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h,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为长效制剂。肌内注射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本药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较青霉素差,适用于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者除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3)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的抗菌谱较青霉素为广,对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本类药物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广,抗菌作用也增强;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本类药物均可被细菌产生的青霉素酶水解失活。

2.注意事项

(1)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2)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并立即给患者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吸氧、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

(3)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此反应易出现于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

(4)青霉素不用于鞘内注射。

(5)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

(6)本类药物在碱性溶液中易失活。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类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不同,目前分为4代。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少数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常用的注射制剂有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拉定等,口服制剂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差,对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亦具有抗菌活性;注射制剂有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口服制剂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和头孢丙烯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除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高度抗菌活性;注射制剂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口服制剂有头孢克肟和头孢泊肟酯等,口服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无作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常用者为头孢吡肟,它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大致相仿,因对AmpC酶稳定,对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柠檬酸菌属等的部分菌株作用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略强。

1.适应证

(1)第一代头孢菌素:

注射制剂主要适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亦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敏感株所致的尿路感染以及肺炎等。头孢唑林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口服制剂的抗菌作用较头孢唑林差,主要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轻症病例。

(2)第二代头孢菌素:

主要用于治疗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等中的敏感株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骨感染、关节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用于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合用。头孢呋辛尚可用于对磺胺药、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耐药的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脑膜炎治疗,也用于手术前预防用药。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头孢丙烯等口服制剂,主要适用于上述感染中的轻症病例。头孢呋辛酯口服制剂尚可用于淋病奈瑟球菌(包括产青霉素酶及非产青霉素酶菌株)所致单纯性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直肠肛门感染。

(3)第三代头孢菌素:

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感染、肾盂肾炎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盆腔炎性疾病、骨关节感染、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治疗腹腔、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如甲硝唑合用。本类药物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亦有效,但并非首选用药。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尚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口服剂型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轻、中度感染,也可用于经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剂治疗病情已基本好转后的病例;但需注意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均不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发酵菌的感染。

(4)第四代头孢菌素:

目前国内应用者为头孢吡肟。本药的抗菌谱和适应证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同,尚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对其敏感的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等细菌感染,亦可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性治疗。

所有头孢菌素类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抗菌作用均差,故不宜选用于治疗上述细菌所致感染。

2.注意事项

(1)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禁用于对任何一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有过敏史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

(2)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先前是否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既往有明确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如临床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则必须在具有专业人员、急救条件下,并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立即就地抢救并给予肾上腺素等相关治疗。

(3)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发生中度以上肝功能减退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4)氨基糖苷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合用可能加重前者的肾毒性,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5)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合用维生素K可预防出血;头孢菌素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72h内应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目前在国内应用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厄他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和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各种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和多数厌氧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但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抗菌作用差。

1.适应证

(1)多重耐药但对本类药物敏感的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包括由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柠檬酸菌属、黏质沙雷菌等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细菌所致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肾盂肾炎和复杂性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等;厄他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非发酵菌无抗菌活性。

(2)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的重症患者。

(3)病原菌尚未查明的免疫缺陷患者中重症感染的经验性治疗。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可能引起癫痫、肌阵挛、意识障碍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故不适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则除上述适应证外,尚可用于年龄在3个月以上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

2.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本类药物及其配伍成分过敏的患者。

(2)本类药物不宜用于治疗轻症感染,更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3)本类药物所致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多发生在原有癫痫史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及肾功能减退未减量用药患者,因此原有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避免应用本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有指征应用美罗培南或帕尼培南时,仍需严密观察抽搐等严重不良反应。

(4)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应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

(四)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目前临床应用者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1.适应证

本类药物适用于因产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细菌感染,但不推荐用于对复方制剂中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感染和非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感染。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适用于产β-内酰胺酶的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下列感染:鼻窦炎、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感染、关节感染、腹腔感染以及败血症等。重症感染者或不能口服者应用本药的注射制剂,轻症感染或经静脉给药后病情好转的患者可口服给药。

氨苄西林/舒巴坦静脉给药及其口服制剂舒他西林的适应证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相同。

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仅供静脉使用,适用于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拟杆菌属等厌氧菌所致的各种严重感染,其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可用于治疗对产丝氨酸酶的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所致严重感染。

2.注意事项

(1)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前必须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或青霉素皮试阳性者禁用。对以上合剂中任一成分有过敏史者禁用该合剂。

(2)有头孢菌素或舒巴坦过敏史者禁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者,如临床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在具有专业人员、急救条件下,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应用本类药物时如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并给予吸氧及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

(4)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剂量。

(5)本类药物不推荐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不推荐在儿童患者中应用。

(五)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临床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主要有:①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用者,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核糖霉素。其中,链霉素对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差,但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大作用。②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者,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小诺米星、依替米星。③抗菌谱与卡那霉素相似,由于毒性较大,现仅供口服或局部应用者有新霉素与巴龙霉素,后者对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有较好作用。此外尚有大观霉素,用于单纯性淋病的治疗。所有氨基糖苷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均差。

1.适应证

(1)中、重度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2)中、重度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此类感染常需与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内酰胺类或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3)严重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治疗的联合用药之一(非首选)。

(4)链霉素或庆大霉素亦可用于土拉菌病、鼠疫及布鲁菌病,后者的治疗需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5)链霉素可用于结核病联合疗法。

(6)新霉素口服可用于结肠手术前准备,或局部用药。

(7)巴龙霉素可用于肠道隐孢子虫病。

(8)大观霉素仅适用于单纯性淋病。

2.注意事项

(1)对氨基糖苷类过敏的患者禁用。

(2)任何一种氨基糖苷类的任一品种均具肾毒性、耳毒性(耳蜗、前庭)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因此,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尿常规、血尿素氮、血肌酐),严密观察患者听力及前庭功能,注意观察神经肌肉阻滞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先兆时,须及时停药。需注意局部用药时亦有可能发生上述不良反应。

(3)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社区获得的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抗菌作用差,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因此对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不宜选用本类药物治疗。由于其毒性反应,本类药物也不宜用于单纯性上下尿路感染初发病例的治疗。

(4)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本类药物时,需根据其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给药,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给药。

(5)新生儿、婴幼儿、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本类药物。临床有明确指征需应用时,则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6)妊娠期患者应避免使用。哺乳期患者应避免使用或用药期间停止哺乳。

(7)本类药物不宜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耳毒性药物、神经肌肉阻滞剂或强利尿剂同用。与注射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合用时可能增加肾毒性。

(8)本类药物不可用于眼内或结膜下给药,因为可能引起黄斑坏死。

(六)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及半合成的四环素类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美他环素(甲烯土霉素)和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

1.适应证

(1)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作为首选或选用药物可用于下列疾病的治疗:①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恙虫病、柯氏立克次体肺炎和Q热;②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解脲脲原体所致的尿道炎等;③衣原体属感染,包括肺炎衣原体肺炎、鹦鹉热、性病淋巴肉芽肿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等;④回归热螺旋体所致的回归热;⑤布鲁菌病(需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⑥霍乱;⑦土拉热杆菌所致的兔热病;⑧鼠疫耶尔森菌所致的鼠疫。

(2)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亦可用于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过敏的破伤风、气性坏疽、雅司、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3)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也可用于炎症反应显著痤疮的治疗。

2.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

(2)牙齿发育期患者(胚胎期至8岁)接受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产生牙齿着色及牙釉质发育不良,故妊娠期和8岁以下患者不可使用该类药物。

(3)哺乳期患者应避免应用或用药期间暂停哺乳。

(4)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加重氮质血症,已有肾功能损害者应避免应用四环素,但多西环素及米诺环素仍可谨慎应用。

(5)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致肝损害,原有肝病者不宜应用。

(七)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目前沿用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大环内酯类较新的抗菌药物品种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其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等的抗微生物活性增强、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给药剂量减小、不良反应亦较少、临床适应证有所扩大。

1.适应证

(1)红霉素(含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等沿用大环内酯类

1)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用于以下感染:①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中的敏感菌株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②敏感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及蜂窝织炎;③白喉及白喉带菌者。

2)军团菌病。

3)衣原体属、支原体属等所致的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4)其他:口腔感染、空肠弯曲菌肠炎、百日咳等。

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及交沙霉素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所致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眼耳鼻喉及口腔等感染的轻症患者。

(2)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新品种:

除用于上述适应证外,阿奇霉素还可用于军团菌病,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尚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的治疗及预防。克拉霉素与其他药物联合,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2.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

(2)红霉素及克拉霉素禁止与特非那定合用,以免引起心脏不良反应。

(3)肝功能损害患者如有指征应用时,需适当减量并定期复查肝功能。

(4)肝病患者和妊娠期患者不宜应用红霉素酯化物。

(5)妊娠期患者有明确指征用克拉霉素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采用。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

(6)乳糖酸红霉素粉针剂使用时必须首先以注射用水完全溶解(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药物浓度不宜超过0.1%~0.5%,缓慢静脉滴注。

(八)利福霉素类抗菌药物

利福霉素类抗菌药物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有利福平、利福喷汀及利福布汀。

1.适应证

(1)结核病及其他分枝杆菌感染:

利福平与异烟肼、吡嗪酰胺联合是各型肺结核短程疗法的基石。利福喷汀也可替代利福平作为联合用药之一。利福布汀可用于免疫缺陷患者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2)麻风:

利福平为麻风联合化疗中的主要药物之一。

(3)预防用药:

利福平可用于脑膜炎奈瑟球菌咽部慢性带菌者或与该菌所致脑膜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预防用药;但不宜用于治疗脑膜炎球菌感染,因细菌可能迅速产生耐药性。

(4)其他:

在个别情况下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以下简称表葡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可以考虑采用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治疗。

2.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本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和曾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

(2)妊娠3个月内患者应避免用利福平;妊娠3个月以上的患者有明确指征用利福平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3)肝功能不全、胆管梗阻、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应用利福平时应适当减量。

(4)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

(5)结核病患者应避免大剂量间歇用药方案。

(九)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属糖肽类抗菌药物。去甲万古霉素的化学结构与万古霉素相近,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仿。

1.适应证

(1)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适用于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MRCNS)、肠球菌属及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也可用于对青霉素类过敏患者的严重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2)粒细胞缺乏症高度怀疑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患者。

(3)去甲万古霉素或万古霉素口服,可用于经甲硝唑治疗无效的艰难梭菌所致假膜性肠炎患者。

2.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过敏的患者。

(2)本类药物具一定的肾毒性、耳毒性,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尿常规与肾功能,监测血药浓度,注意听力改变,必要时监测听力。

(3)有用药指征的肾功能不全、老年人、新生儿、早产儿或原有肾、耳疾病患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剂量,同时监测血药浓度。

(4)万古霉素属妊娠期用药C类,妊娠期患者应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

(5)应避免将本类药物与各种肾毒性药物合用。

(6)与麻醉药合用时,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必须合用时,两药应分瓶滴注,并减缓万古霉素滴注速度,注意观察血压。

(十)磷霉素
1.适应证

(1)磷霉素氨丁三醇为口服剂,可用于治疗敏感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和粪肠球菌所致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和肠道感染。

(2)磷霉素钠为注射剂,可用于治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株)、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治疗严重感染时需加大治疗剂量并常需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2.注意事项

(1)既往对磷霉素过敏者禁用。

(2)磷霉素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联合时多呈协同抗菌作用。

(3)由于磷霉素钠主要经肾排出,肾功能减退和老年患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应用。

(4)每克磷霉素钠盐含0.32g钠,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及需要控制钠盐摄入量的患者应用本药时需加以注意。

(5)静脉用药时,应将每4g磷霉素溶于至少250mL液体中,滴注速度不宜过快,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十一)喹诺酮类抗菌药

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奈诺沙星和西他沙星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增强,对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军团菌等细胞内病原菌或厌氧菌的作用亦有增强,其中奈诺沙星对MRSA具有较强抗菌活性,西他沙星对MRSA、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有所增强。

1.适应证

(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本类药物可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的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和非淋菌性尿道炎以及宫颈炎。诺氟沙星主要用于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或肠道感染。但应注意,目前国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中,耐药株已达半数以上,但西他沙星对于大部分其他喹诺酮类耐药大肠埃希菌仍具有很强抗菌活性。

(2)呼吸道感染: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主要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奈诺沙星和西他沙星等可用于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及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所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此外亦可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

(3)伤寒沙门菌感染:在成人患者中本类药物可作为首选。

(4)志贺菌属肠道感染。

(5)腹腔、胆道感染及盆腔感染:需与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合用。

(6)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属感染:奈诺沙星和西他沙星可用于部分敏感MRSA感染。

(7)部分品种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作为治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的二线用药。奈诺沙星对结核分枝杆菌无效。

2.注意事项

(1)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2)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3)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用。

(4)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避免应用本类药物。

(5)本类药物偶可引起抽搐、癫痫、神志改变、视觉损害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在肾功能减退或有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易发生,因此本类药物不宜用于有癫痫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本类药物时,需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以防发生由于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

(6)本类药物可能引起皮肤光敏反应、关节病变、肌腱断裂等。偶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

(十二)磺胺类药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用途,本类药物可分为:①口服易吸收可全身应用者,如磺胺甲 唑、磺胺嘧啶、磺胺林、磺胺多辛、复方磺胺甲 唑(磺胺甲 唑-甲氧苄啶,SMZ-TMP)、复方磺胺嘧啶(磺胺嘧啶-甲氧苄啶,SD-TMP)等;②口服不易吸收者,如柳氮磺吡啶(SASP);③局部应用者,如磺胺嘧啶银、醋酸磺胺米隆、磺胺醋酰钠等。

1.适应证

(1)全身应用的磺胺类药:

适用于大肠埃希菌等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敏感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所致的中耳炎;脑膜炎奈瑟球菌所致的脑膜炎。

复方磺胺甲 唑可治疗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中耳炎,大肠埃希菌等敏感株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复杂性尿路感染,伤寒和其他沙门菌属感染,伊氏肺孢菌肺炎,以及星形奴卡菌病。复方磺胺嘧啶亦可作为脑膜炎奈瑟球菌脑膜炎的预防用药。磺胺林与甲氧苄啶合用对间日疟及恶性疟原虫(包括对氯喹耐药者)有效。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等抗疟药联合可用于氯喹耐药虫株所致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磺胺类药不宜用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扁桃体炎或咽炎以及立克次体病、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2)局部应用磺胺类药:

磺胺嘧啶银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Ⅱ、Ⅲ度烧伤继发创面细菌感染,如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等引起的创面感染。醋酸磺胺米隆适用于烧伤或大面积创伤后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磺胺醋酰钠则用于治疗结膜炎、沙眼等。柳氮磺吡啶口服不易吸收,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任何一种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对呋塞米、矾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剂过敏的患者。

(2)本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多见,并可表现为严重的渗出性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等,因此过敏体质及对其他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3)本类药物可致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4)本类药物可致肝脏损害,可引起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用药期间需定期测定肝功能。肝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5)本类药物可致肾损害,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肾功能减退、失水、休克及老年患者应用本类药物易加重或出现肾损害,应避免使用。

(6)本类药物可引起脑性核黄疸,因此禁用于新生儿及2月龄以下婴儿。

(7)妊娠期、哺乳期患者应避免用本类药物。

(8)用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充分尿量,以防结晶尿的发生;必要时可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

(十三)呋喃类抗菌药

国内临床应用的呋喃类药物包括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和呋喃西林。

1.适应证

(1)呋喃妥因:

适用于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等细菌的敏感菌株所致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亦可用于预防尿路感染。

(2)呋喃唑酮:

主要用于治疗志贺菌属、沙门菌、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3)呋喃西林:

仅局部用于治疗创面、烧伤、皮肤等感染,也可用于膀胱冲洗。

2.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呋喃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2)在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糖-6-磷酸脱氢酶时应用呋喃妥因可发生溶血性贫血,故新生儿不宜应用。成人患者缺乏此酶也不宜应用。

(3)哺乳期患者服用本类药物时应停止哺乳。

(4)大剂量、长疗程应用及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发生头痛、肌痛、眼球震颤、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

(5)呋喃妥因服用6个月以上的长程治疗者偶可发生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应严密观察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6)服用呋喃唑酮期间,禁止饮酒及含酒精饮料。

(十四)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药

本类药物主要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对氨水杨酸,以及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卫非特)和异烟肼-利福平(卫非宁)两个复方制剂。

1.异烟肼

对各型结核分枝杆菌(以下简称结核菌)都有高度选择性抗菌作用,是目前抗结核病药物中具有最强杀菌作用的合成抗菌药物,对其他细菌无作用。

(1)适应证

1)结核病的治疗:

异烟肼是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适用于各种类型结核病,但必须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应用。

2)结核病的预防:

本药既可单用,也可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使用。预防应用适用于:①有结核病史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②与新近诊断为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PPD试验阳性幼儿和青少年;③未接种卡介苗的5岁以下儿童PPD试验阳性者;④PPD试验阳性的下述人员:糖尿病、硅沉着病(矽肺)、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⑤PPD试验强阳性的可疑结核病患者。

3)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治疗:

异烟肼对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需联合用药。

(2)注意事项

1)本药与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利福平等其他抗结核病药物合用时,可增加本药的肝毒性,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有无肝炎的前驱症状,并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饮用含酒精饮料。

2)本药可引起周围神经炎,服药期间出现轻度手脚发麻、头晕者可服用维生素B 1 或维生素B 6 ,严重者应立即停药。

3)妊娠期患者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2.利福平

对结核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均具抗菌作用。

(1)适应证:

利福平适用于各种类型结核病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但单独用药可迅速产生耐药性,必须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应用。

(2)注意事项

1)对本药过敏的患者禁用。

2)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肝病患者、有黄疸史和酒精中毒者慎用。

3)服药期间不宜饮酒。

4)本药对动物有致畸作用,妊娠期患者确有应用指征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采用,妊娠早期患者应避免使用。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5)不推荐5岁以下儿童患者应用本药。

6)患者服药期间大小便、唾液、痰、泪液等可呈红色。

3.乙胺丁醇

(1)适应证:

乙胺丁醇可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各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亦可用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治疗。

(2)注意事项

1)对本药过敏的患者禁用。

2)球后视神经炎为本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尤其在疗程长、每天剂量超过15mg/kg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应每天检查视野、视力、红绿鉴别力等。一旦出现视觉障碍或下降,应立即停药。

3)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清尿酸,痛风患者慎用。

4)妊娠期患者确有应用指征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5)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6)不推荐13岁以下儿童患者应用本药。

4.吡嗪酰胺

(1)适应证:

吡嗪酰胺对异烟肼耐药菌株仍有作用,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用于各种类型的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本药通常在强化期应用(一般为2个月),是短程化疗的联合用药之一。

(2)注意事项

1)对本药过敏的患者禁用。

2)肝功能减退患者不宜应用,原有肝脏病、显著营养不良和痛风的患者慎用。

3)服药期间应避免曝晒日光,因可引起光敏反应或日光皮炎。一旦发生光敏反应,应立即停药。

4)糖尿病患者服用本药后血糖较难控制,应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降糖药的用量。

5.对氨水杨酸

(1)适应证:

对氨水杨酸为二线抗结核病药物,需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应用。静脉滴注可用于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或急性播散性结核病。

(2)注意事项

1)禁用于正在咯血的患者。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大剂量使用本药(12g)静脉滴注2~4h可能引发血栓性静脉炎,应予注意。

2)本药静脉滴注液必须新鲜配制,静脉滴注时应避光,以防减效。

3)用药期间应定期做肝肾功能测定,出现肝功能损害或黄疸者,应立即停药并进行保肝治疗。本药大剂量应用可能抑制肝脏凝血酶原的生成,可给予维生素K预防出血。

4)本药可引起结晶尿、蛋白尿、管型尿及血尿等,碱化尿液可减少对肾脏的刺激和毒性反应。

6.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卫非特)

(1)适应证:

本药适于结核病短程化疗的强化期(即在起始治疗的2~3个月)使用,通常疗程为2个月,需要时也可加用其他抗结核病药物。

(2)注意事项:

参见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

7.异烟肼-利福平(卫非宁)

(1)适应证:

本药可用于结核病的初治和非多重耐药结核病的维持期治疗。

(2)注意事项:

参见利福平和异烟肼。

(十五)抗真菌药
1.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复合制剂

(1)适应证

1)两性霉素B适用于下列真菌所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由隐球菌病、北美芽生菌病、播散性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由毛霉属、根霉属、犁头霉属、内孢霉属和蛙粪霉属等所致的毛霉病,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曲霉所致的曲霉病、暗色真菌病等。本药尚可作为美洲利什曼原虫病的替代治疗药物。

2)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mphotericin B lipid complex,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mphotericin B cholesterol complex,ABCC)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al amphotericin B,L-AmB),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或经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无效的患者。两性霉素B脂质体还可用于疑为真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性治疗。

(2)注意事项

1)对本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2)两性霉素B毒性大,不良反应多见,但本药又常是某些致命性深部真菌病唯一有肯定疗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必须从其拯救生命的效益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两方面权衡考虑是否选用本药。

3)两性霉素B所致肾功能损害常见,少数患者可发生肝毒性、低钾血症、血液系统毒性,因此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肾肝功能、血电解质、血常规、心电图等,以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出现肾功能损害时,应根据其损害程度减量给药或暂停治疗。原有严重肝病者不宜选用本类药物。

4)原有肾功能减退或两性霉素B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肾功能损害或其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治疗者,可考虑选用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5)本类药物需缓慢避光静脉滴注,常规制剂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为4~6h或更长;含脂制剂通常为2~4h。给药前可给予解热镇痛药或抗组胺药或小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推注,以减少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反应。

6)如果治疗中断7d以上,需重新自小剂量(0.25mg/kg)开始用药,逐渐递增剂量。

7)妊娠期患者须有明确指征时方可应用。

8)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

2.氟胞嘧啶

(1)适应证:

适用于敏感新生隐球菌、念珠菌属所致全身性感染的治疗。本药单独应用时易引起真菌耐药,通常与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

(2)注意事项

1)本药禁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及对本药过敏的患者。

2)下列情况应慎用本药:骨髓抑制、血液系统疾病或同时接受骨髓抑制药物,肝肾功能损害。

3)老年及肾功能减退患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调整剂量,并尽可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4)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5)定期进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每次透析后应补给一次剂量。

6)妊娠期患者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应仔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暂停哺乳。

7)不推荐儿童患者应用本药。

3.吡咯类抗真菌药

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药物常用者有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等,后两者主要为局部用药;三唑类中有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病。

(1)适应证

1)氟康唑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①念珠菌病:用于治疗口咽部和食管念珠菌感染;播散性念珠菌病,包括血流感染、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念珠菌阴道炎。②隐球菌病:用于脑膜以外的隐球菌病;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病情好转后可选用本药作为维持治疗药物。③球孢子菌病。④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

2)酮康唑适用于念珠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暗色真菌病和副球孢子菌病,本药难以到达脑脊液中,故不用于上述真菌感染累及脑膜者。由于本药的肝毒性,近年来全身应用较前减少。

3)伊曲康唑注射剂适用于治疗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以及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经两性霉素B治疗无效的曲霉病。口服剂适用于治疗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以及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治疗无效的曲霉病,亦可用于皮肤癣菌所致的足趾和/或手指甲癣。因胶囊制剂口服吸收差,现较少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本药口服液适用于粒细胞缺乏怀疑真菌感染患者的经验性治疗和口咽部、食管念珠菌感染。伊曲康唑注射及口服后,尿液及脑脊液中均无原形药,故本药不宜用于尿路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2)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本类药物及其赋形剂过敏的患者。

2)本类药物可致肝毒性,以酮康唑较为多见。临床表现多为一过性肝酶升高,偶可出现严重肝毒性,包括肝衰竭和死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临床征象及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或肝功能持续异常,须立即停止治疗。肝病患者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应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用药。

3)本类药物禁止与西沙必利、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和三唑仑合用,因可导致严重心律不齐。

4)伊曲康唑不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

5)伊曲康唑注射剂中的赋形剂主要经肾排泄,因此注射剂不可用于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

6)妊娠期患者确有应用指征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7)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不推荐用于6个月以下婴儿。儿童患者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二、抗菌药物尿路制剂

除了以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与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治疗相关的抗菌药物之外,《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2版)》提出了“尿路制剂”的概念,包括呋喃妥因和磷霉素两种抗菌药物,下面就这两种抗菌药物在尿路感染治疗中的优缺点做进一步说明。

1.呋喃妥因

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1953年批准至今,临床使用50多年。许多大肠埃希菌和柠檬酸菌属菌株对呋喃妥因敏感,但对某些肠杆菌科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抑制作用有限,而变形杆菌属、普罗维登斯菌属、摩根菌属、沙雷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细菌等通常对呋喃妥因耐药。国外文献报道呋喃妥因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敏感率为70%,但国内研究显示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对于呋喃妥因的敏感率均超过90%。呋喃妥因常用于治疗女性尿路感染,男性尿路感染者如考虑可能有前列腺炎的存在,因为呋喃妥因在前列腺组织中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则不宜使用。在女性非复杂性膀胱炎的治疗中,5~7d的疗效和甲氧苄啶/磺胺甲 唑、环丙沙星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盐(均服用3d)疗效相当。呋喃妥因的另一个临床应用就是可以有效预防成年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呋喃妥因不能用于肾衰竭患者或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大剂量、长疗程应用及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发生头痛、肌痛、眼球震颤、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而且呋喃妥因服用6个月以上的长程治疗者偶可发生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应严密观察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2.磷霉素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抗菌谱广,对尿路感染常见的革兰氏阴性、阳性致病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本药属繁殖期杀菌剂,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与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常呈协同作用,而且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明显交叉过敏。较传统的磷霉素钙而言,磷霉素氨丁三醇大大增加了生物利用度,磷霉素吸收后主要分布在肾脏、膀胱壁、前列腺和精囊腺等组织。磷霉素主要以原形经尿液和粪便排出。本药物口服后在尿液中浓度高,持续作用时间长。国内数据显示,磷霉素氨丁三醇对ESBLs阴性、阳性大肠埃希菌均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对于ESBLs阴性大肠埃希菌,磷霉素MIC 50 、MIC 90 值分别为0.125mg/L和0.5mg/L,细菌敏感率为95.1%。对于ESBLs阳性株,磷霉素仍显示了较好的抗菌活性,细菌敏感率为87.0%,耐药率仅为4.3%。对于肺炎克雷伯菌,磷霉素氨丁三醇同样具有很好抗菌活性。磷霉素氨丁三醇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具有很好抗菌作用,其对表皮葡萄球菌MIC 50 、MIC 90 值分别为0.25mg/L和0.5mg/L,细菌敏感率为100%。粪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60%,磷霉素对于粪肠球菌的MIC值为16~32mg/L,100%敏感,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而相对非复杂性尿路感染而言,复杂性尿路感染有更广的致病细菌谱,而且细菌更可能耐药,其中原因之一就是ESBLs菌株的高比例,而产ESBLs菌株对常用的氟喹诺酮类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的高耐药率给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带来极大的困难。国内的研究显示,磷霉素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具有很好的敏感性,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微生物疗效及综合疗效达到83.81%和64.52%。除了非复杂性膀胱炎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治疗,磷霉素氨丁三醇3g每7~10d一剂的治疗方案被用于有效预防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急性发作。除了治疗作用外,近期连续有磷霉素氨丁三醇3g口服用于预防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以及输尿管镜碎石手术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研究发表,其疗效与传统的静脉应用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基本相当,且口服使用更方便,更具有经济效益比。磷霉素氨丁三醇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恶心、胃痛等,基本上为轻度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呋喃妥因和磷霉素对尿标本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均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而且基本从肾脏排泄,在尿中有很高的浓度,非常适合尿路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尤其在国内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对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的背景下,抗菌药物尿路制剂的提出更有利于规范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乔庐东 编 郑波 审)

第三节 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包括肾功能减退患者、肝功能减退患者、老年患者、新生儿患者、小儿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在发生泌尿和生殖系统感染时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导。以下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主要遵循国卫办医发〔2015〕 43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一)基本原则

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而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

1.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2.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3.确有应用肾毒性抗菌药物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

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情况(表1-4-3-1)。

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剂量或剂量略减。

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

表1-4-3-1 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续表

注: [1] 轻度肾功能减退时按原治疗剂量,只有严重肾功能减退者需减量。

[2] 该药有明显肾毒性,虽肾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但可加重肾损害。

[3] 非肾毒性药,因静脉制剂中赋形剂(环糊精)蓄积,当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30mL/min时避免应用或改口服。

[4] 非肾毒性药,因静脉制剂中赋形剂(环糊精)蓄积,当内生肌酐清除率(Ccr)<50mL/min时避免应用或改口服。

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患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情况(表1-4-3-2)。

表1-4-3-2 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注: [1] 在严重肝功能不全者中的应用目前尚无资料。

[2] 活动性肝病时避免应用。

1.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于此类。

2.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因此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于此类。

3.药物经肝、肾两种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种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均属于此种情况。

4.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属于此类。

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1/2~2/3。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药物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新生儿期禁用或避免应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表1-4-3-3),如应禁用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避免应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物和呋喃类药物。

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中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表1-4-3-3 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有明显的耳毒性、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2.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也有一定的肾毒性、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3.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4.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3.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药物均属此种情况。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表1-4-3-4)。

(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天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 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在乳汁中含量低。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 唑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药物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药物可致过敏反应等。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药物。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表1-4-3-4 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

注:1.妊娠期感染时用药可参考表中分类,以及用药后患者的受益程度及可能的风险,充分权衡后决定。

A类:妊娠期患者可安全使用;B类:有明确指征时慎用;C类:在确有应用指征时,充分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选用;D类:避免应用,但在确有应用指征,且患者受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时严密观察下慎用;X类:禁用。

2.妊娠期患者接受氨基糖苷类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磺胺药、氟胞嘧啶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3.下列药物未分类,注明为:夫西地酸无发生问题的报道,乙胺丁醇“安全”,氯法齐明/环丝氨酸“避免用”,乙硫异烟胺“不使用”。

(乔庐东 编 郑波 审)

第四节 抗菌药物附加损害

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collateral damage)是指因抗菌药物治疗导致的生态不利影响,即多重耐药菌的选择、非意向生态菌群的发展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不同抗菌药物,这种损害可以通过各种流行病学研究加以评估。头孢菌素的使用与随后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不动杆菌属细菌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有关,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则导致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加。因为抗菌药物的诱导和选择作用是细菌获得耐药性的条件之一,敏感菌落中存在着自发的突变菌株,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后,因为敏感菌株受到抑制,突变菌株被选择出来,从非优势菌群成长为优势菌群,体现在临床上就是耐药菌感染。有些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细菌成长为优势菌群后,即使患者没有使用过其他抗菌药物,患者也表现为对另一种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现象。事实证明,不管从患者个体水平,还是从人类群体水平,抗菌药物的消耗和细菌耐药之间都有明显联系,随着抗菌药物消耗量的增加,感染性疾病细菌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加,导致治疗失败、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了医疗支出和死亡人数。据目前国内耐药数据而言,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似乎都不适合在医院持续作为“主力”抗菌药物使用。新的抗菌药物研发缓慢,故谨慎使用抗菌药物、优化使用抗菌药物就几乎成了减缓细菌耐药的两个必需途径。感染性疾病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具有明显的专科特色,加强尿路感染病原菌监测、掌握正确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择合适的药物、给药途径和抗菌药物治疗的持续疗程等,不仅有助于患者个体治疗成功率的增加,也有助于缓解全球范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正如有学者所说:未来抗微生物感染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致病菌的进化而不是只针对病原体的治疗药物本身。

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将“抗菌药物”名称改为“抗微生物药物”,将每年11月的第3周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以“团结起来保护抗微生物药物”为主题,通过广泛宣传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危机的认识;牢固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乔庐东 编 郑波 审)

第五节 抗菌药物管理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也日趋突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国内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现状不乐观: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用药、药物种类和剂量选择不合理、术前用药意识淡薄等现象多见。目前欧美国家医院抗菌药物应用频度低,给药时间把握准,总体合格率较高,欧美国家的管理政策值得我们借鉴。抗菌药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建立标准治疗指南、建立抗菌药物目录、成立抗菌药物管理组、建立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系统等策略。根据原国家卫计委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及201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将抗菌药物相关管理政策表述如下。

1.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医疗机构应严格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①设立由医务、感染、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护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②鼓励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应建立由感染性疾病、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医务人员和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③制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医疗机构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品规数量。抗菌药物购用品种遴选应以“优化结构、确保临床合理需要”为目标,保证抗菌药物类别多元化,在同类产品中择优选择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性好、不良反应少、性价比优、循证医学证据多和权威指南推荐的品种。④应结合本地区、本医疗机构病原构成及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制定或选用适合本机构感染性疾病诊治与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并定期更新,科学引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⑤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细菌耐药监测工作,适时发布监测报告,提高监测结果利用水平。医疗机构应每个月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⑥大力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将抗菌药物管理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予以体现,逐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耐药控制机制。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核心策略,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过度使用,降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延缓细菌耐药性上升趋势。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的分级原则,明确各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征,落实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1)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①非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是已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②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③特殊使用级: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经常或过度使用会使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新上市的,在适应证、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尚需进一步考证的、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2)处方权限与临床应用:

①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应按年度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按专业技术职称授予医师相应处方权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②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按程序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3.医疗机构应进行及时、准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疗人员应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微生物标本尤其无菌部位标本的送检率和标本合格率,重视临床微生物(科)室规范化建设,提高病原学诊断的能力、效率和准确性。促进目标治疗、减少经验性治疗,以达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目的。医疗机构应建立细菌耐药参比实验室和生物标本库。实验室负责耐药菌的鉴别工作,建立标准耐药研究与监测技术体系,收集保存分离到的各种耐药细菌,提供临床与研究所需标准菌株。

医疗机构、地区和全国性的细菌耐药监测有助于掌握临床重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抗感染经验性治疗、耐药菌感染防控、新药开发以及抗菌药物的遴选提供依据。医疗机构的临床微生物(科)室应对本医疗机构常见病原微生物(重点为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在机构内定期公布监测数据并检测数据,定期报送地区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临床微生物(科)室应按照所在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设定重点监测耐药菌,定期向临床科室发布耐药警示信息,并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协作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应根据本机构监测结果提出各类病原菌感染治疗的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建议,优化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4.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影响抗菌药物过度使用与细菌耐药性增长恶性循环的重要因素。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密切合作,制定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液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与相关尿路感染等各类医院感染的预防制度,纠正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理念和医疗行为。通过加强全院控制感染的环节管理,如手卫生管理、加强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和耐药菌防控、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控制基础疾病、纠正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控制患者术中血糖水平、重视手术中患者保温等综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抗菌药物过度的预防应用。

5.培训、评估和督查

(1)加强相关专业医务人员培养和培训:医疗机构应强化对医师、药师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知识培训。加强医药专业学生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开设合理用药课程。大力培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耐药控制人才,重点培养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等专业人才,并保证培养的数量满足医疗机构需求。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耐药控制继续教育,医务人员每年要完成一定课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提倡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南,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尤其联合应用的适应证,争取目标治疗,减少经验性治疗,确保抗菌药物应用适应证、品种选择、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对患者是适宜的。

(2)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科学设定医院和科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组织感染、临床微生物、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点评小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设定点评目标,重点关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尤其是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以及重症医学科、感染科、血液科、外科、呼吸科等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突出问题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对责任人进行告知,对问题频发的责任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处罚。

(3)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作为医疗机构定级、评审、评价的重要指标。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向本行政区域进行社会公布,并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使用量、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监控,并予以公示。

(乔庐东 编 郑波 审)

第六节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和策略

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分为治疗性抗菌药物应用和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治疗性抗菌药物应用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指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侵入性操作或围手术期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泌尿外科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还包括反复发作尿路感染发作间期的长期低剂量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等情况。现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的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介绍如下。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①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②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是敏感还是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于住院患者,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对于门诊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品种选择: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多种药物敏感时,以安全、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为原则。

(2)给药剂量:

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4)给药次数: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每天多次给药。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每天给药1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5)疗程: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二)外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

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

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可能造成手术野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4)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

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大(>1 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手术时间较短(<2h)的清洁手术,符合上述清洁手术中②③④类情况的,术前用药1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h,必要时延长至48h。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除此之外,反复发作尿路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方法和泌尿外科手术或操作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在后面相应章节中有详细的介绍。

二、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PK)主要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ADME)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药效学(PD)则是研究药物对疾病的效果及药物剂量对疗效的影响。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PK/PD理论是将抗菌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和抗菌活性相结合,阐明抗菌药物在特定给药方案下产生抗菌效果的过程。常用PK参数见表1-4-6-1,PD参数见表1-4-6-2。

表1-4-6-1 常用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参数

表1-4-6-2 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效学(PD)参数

抗菌药物按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可分为三大类(具体PK/PD参数见表1-4-6-3):

1.其杀菌作用主要表现为时间依赖性,如β-内酰胺类药物浓度高于MIC后,其抗菌效力主要与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持续时间有关,药物浓度达到4~5倍MIC时,抗菌活性达到饱和,即使增加药物浓度其杀菌效力也无明显改变。此类药物对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无明显抗菌药物后效应,因此给药频率对于维持药效非常重要。较短的给药间隔有利于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以达到抑制感染作用。

2.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 该类药物虽然为时间依赖性,但由于PAE或T 1/2 β较长,使其抗菌作用持续时间延长。替加环素、利奈唑胺、阿奇霉素、四环素类和糖肽类药物等属于此类。一般推荐日剂量分2次给药方案。

表1-4-6-3 抗菌药物分类及PK/PD参数特征

3.抗菌药物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杀菌作用和持续的抗菌药物后效应,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等。药物浓度越高,抗菌作用越强。因此药物浓度(根据药物峰浓度C max 及药-时曲线下面积)决定了此类抗菌药物的药效,而不是给药频率。

通常情况下,血药浓度为衡量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此指标并不准确,因为感染通常发生在血管外部位,如果此时血药浓度与感染部位药物浓度一致,则可以用来评价药物效力。理论上,最终游离药物浓度会在血浆与细胞外组织液中达到平衡,但是由于血管床表面积与组织容积的比值、抗菌药物的理化特性以及特殊的解剖屏障等因素的影响,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会显著低于血药浓度。因此药物的排泄途径对于不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表1-4-6-4)。对于尿路感染来说,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决定于抗菌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以及在MIC以上的维持时间,对于一般的尿路感染,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主要与尿液中抗菌药物的浓度有关,而不决定于抗菌药物在血清中的浓度;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在抗菌药物选择时则需要考虑药物在前列腺内的组织浓度;但在出现菌血症、发热以及合并肾脏、前列腺软组织感染时,血清中的药物浓度至关重要。头孢菌素类一般经肾脏排泄,尿中浓度较高。喹诺酮类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很少超过40%,尿液中药物含量高于血药浓度,适于尿路感染的治疗。常用抗菌药物的肾排泄率见表1-4-6-5。而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推荐的抗菌药物则包括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

表1-4-6-4 常见抗菌药物的清除途径

表1-4-6-5 常用抗菌药物以原型从尿中排出的排泄率

续表

三、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已知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剂量和疗程不合理都容易引起病原菌耐药。因此,在临床治疗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的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抗菌药物的PK/PD特点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应严格按照最新的指南推荐选择合适的剂量,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治疗疗程应至体温正常或合并症情况(如尿路导管或结石)清除后3~5d,从而最大限度地延缓和减少多重耐药性和泛耐药株的产生。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总结如表1-4-6-6。

表1-4-6-6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续表

(乔庐东 编 郑波 审)

第七节 其他抗菌疗法

抗菌药物是治疗尿路感染最有效的方式。但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通常会导致多重耐药微生物的出现,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在此简要总结了对抗尿路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替代疗法。

一、疫苗

疫苗被用于预防复发性尿路感染,其作用机制并非直接杀死传染性病原体,而是通过启动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来保护宿主免受感染。疫苗的基本策略是通过给予病原体表面抗原或者灭活的病菌促进宿主产生保护性抗体以预防复发性尿路感染。理想的疫苗可以针对病原体膀胱定植的关键因素。因此,含有O抗原(重要的毒力因子,能够激活宿主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纤毛亚单位(病原体用于黏附宿主细胞的重要部位,是泌尿道感染的第一步)、α-溶血毒素(能够导致严重组织损伤的外毒素融合蛋白)、铁载体(病原体用于储存铁,以维持其自身正常生存的重要组分)的疫苗已经开发出来。

目前,已有4种现有疫苗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被认为是可行的:Uro-Vaxom®、Urovac®、ExPEC4V和Uromune®。下面对其作简要介绍:

1.Uro-Vaxom®也被称为OM-89,是口服制剂,由18种UPEC菌株提取物组成,通过细菌成分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来非特异性地激活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统。小鼠动物模型试验已经证实,Uro-Vaxom®能够诱导膀胱内的免疫防御反应。然而,它在人体试验中的应用却显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4项临床对照研究表明,治疗组每天服用1粒Uro-Vaxom®,连续3个月,能够显著减少尿路感染的发作次数,然而最近一项针对451名患者的多中心双盲对照试验显示,Uro-Vaxom®和安慰剂之间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2.Urovac®是一种被制作成阴道栓剂形式的黏膜疫苗,含有10种不同热灭活的泌尿道致病菌(分别为6种不同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菌株、普通变形杆菌、摩氏摩根菌、粪肠球菌和克雷伯菌)。这种疫苗制备的目的是尽量多地纳入常见致尿路感染病原体,从而提供广泛的保护。总体来说,Urovac®已被证明可以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复发风险。这种效果在接受后续加强疫苗接种人群中更为显著。

3.ExPEC4V是由4种大肠埃希菌血清型的O抗原(O 1 A、O 2 、O 6 A和O 25 B)组成,给药方式为单次肌内注射。O抗原是使细菌能够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该疫苗已在多个1期和2期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Uromune®是一种由灭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以及粪肠球菌组成的新型舌下疫苗。西班牙的3项大型回顾性研究对该疫苗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与抗菌药物预防组相比,使用该疫苗,泌尿系统感染的复发率降低了70%~90%。而另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在接受3个月的舌下喷雾剂治疗,每天1次,75名受试者中,78%的人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1年的随访期间均没有发生新的尿路感染。最近的一项更大的前瞻性研究显示,784名女性中有65%的人6个月后尿路感染复发<2次。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指出,相较于安慰剂,使用疫苗似乎减少了尿路感染的复发。然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使得疫苗还不能作为常规临床用药。我们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疫苗治疗尿路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蔓越莓

蔓越莓是一种生长在北美的浆果,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预防复发性尿路感染。虽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其主要功效与其抗细菌黏附特性有关。蔓越莓所具有的A型原花青素(A-type proanthocyanidins,PAC-A)可以抑制i型大肠埃希菌菌毛在尿路上皮的黏附作用。另一些体外和体内的研究也表明,蔓越莓能够减少细菌对细胞的黏附。同时,蔓越莓还可以影响病原体生物膜的形成,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奇异拟单胞菌的聚集以及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都有抑制作用。

蔓越莓的使用与UTI发生率的降低有关。在2008年的一篇基于Cochrane数据的研究中指出,相较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蔓越莓在使用12个月时可显著降低女性患者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但也有文献报道了一些相矛盾的结果,最新的数据显示,尿路感染患者在使用蔓越莓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降低。

在上述研究发表后的一则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在随机分配服用蔓越莓果汁组的女性中,其尿液中的P型菌毛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无明显降低。由于PAC-A的剂量、浓度和剂型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义,在不同的研究中,蔓越莓剂型(果汁、饮品、片剂)不同所导致的PAC-A浓度差异可能会解释这些相矛盾的结果,因为很难确定某一种剂型是否优于其他剂型。必须注意的是,研究中使用的许多含有蔓越莓的产品仅用于研究目的,这限制了蔓越莓在研究以外的预防应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蔓越莓原花青素对一系列不同大肠埃希菌菌株具有不同的影响,这可能解释了在临床研究中所观察到的不一致的结果。

为了提高蔓越莓的功效,可以将蔓越莓和其他具有抗菌特性的天然食物组合起来,如蜂胶。蜂胶具有抗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的作用,并被当作食品、护肤品的补充剂使用。体外研究表明,蜂胶增强了蔓越莓原花青素对大肠埃希菌黏附能力、运动能力的抑制作用,并阻碍其生物膜形成、铁代谢和应激反应。在近期一项RCT临床试验中显示,在调整了水摄入量后,蜂胶和蔓越莓组早期3个月的膀胱炎发生数减少,但平均感染次数没有差异。

三、透明质酸

膀胱上皮是由尿路上皮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携带特定的传感器和特性,并形成第一道屏障抵御病原体。为了维持这种对抗感染的能力,这些细胞产生硫酸多糖胺聚糖(GAG),其覆盖上皮细胞并形成一种非特异性的抗黏附因子。膀胱GAG层的主要成分是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和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大肠埃希菌等分泌的毒力因子会破坏GAG层以便于其黏附膀胱。一种治疗UTI的策略是基于膀胱内灌注HA或HA+CS来重建膀胱上皮的GAG层。

一项研究HA+CS联合灌注对276名女性(18~75岁)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影响的结果显示,用HA+CS治疗的患者感染复发率相较于标准治疗组降低了49%,但复发次数和首次复发的中位时间则没有显著差异。另一项针对157名女性的回顾性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尿路感染的复发率显著降低,复发间隔时间也有所延长。必须注意的是,每周灌注1次持续1个月然后改为每个月灌注1次的给药方案(各参与中心之间不同)可能是患者的限制因素。在对145名患有轻度至中度泌尿生殖器萎缩且有复发性尿路感染病史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研究中发现,HA+CS和雌激素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该项研究将参与者分为阴道用雌激素、口服HA、口服HA+CS+阴道用雌激素3组,结果显示雌激素和HA+CS对绝经后女性的UTI复发有显著作用。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也表明,HA+CS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复发率并延长复发时间。

四、甘露糖

大肠埃希菌通过菌毛FimH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结构域与甘露糖基化的宿主细胞结合。因此,FimH成为开发抗毒化合物的最佳靶点。甘露糖是一种与葡萄糖密切相关的单糖。它通过与FimH的高亲和力结合来阻断黏附,从而阻止FimH与尿路表面宿主甘露糖的结合。口服给药后的吸收速度很快(到达器官需30min),并通过尿路排出。甘露糖苷对FimH的亲和力远高于天然甘露糖,通过与FimH结合来阻滞FimH的功能。甘露皂苷也是体外生物膜形成的有效抑制剂。一些小鼠模型显示口服甘露糖后细菌在膀胱定植减少,并预防了急性和慢性尿路感染,通过这种方式,外源摄入d-甘露糖竞争性地阻断了菌毛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一项RCT比较了每天服用呋喃妥因和每天服用d-甘露糖粉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复发情况。两组复发风险相似,同时d-甘露糖组的不良反应减少。

五、中成药

中成药自古就被用于治疗尿路感染。众所周知,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显著的利尿、抗菌、增强免疫力、退热、消炎和止痛的作用。其中一些草药在体外实验研究中被证实可以降低对大肠埃希菌在膀胱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小鼠抗菌实验中发现,三金片(由5种中药组成)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能通过降低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来减轻慢性尿路感染的症状。该药被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一项纳入3项RCT的共计282名女性的荟萃分析表明,与抗菌药物相比,中成药可显著降低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这些RCT中,只有2个报道了不良事件,所有研究均未发现有肝肾损害。为了确定中成药在预防和治疗UTI中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六、噬菌体

噬菌体是通过感染细菌并在细菌内繁殖来寄生的病毒,可用作杀菌剂。噬菌体疗法目前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不同领域。事实上,它已被认为是局部感染(如中耳炎、感染烧伤和骨关节感染)的替代治疗方法。然而,它在泌尿道感染中的应用很少。

一个研究小组研究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与噬菌体疗法的结合,而不使用抗菌药物。他们首先证明了商业制剂噬菌体混合物对41种大肠埃希菌和9种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裂解活性。噬菌体混合物的溶解活性在66%和93%之间变化。他们还发现了噬菌体适应实验增加溶解活性的潜力,导致其中一种噬菌体混合物的溶解活性从66%增加到93%。

在动物模型中,Dufour等展示了噬菌体处理大肠埃希菌泌尿道感染的能力。使用相同的噬菌体混合物显著地减少了大肠埃希菌肾感染模型以及大肠埃希菌肺炎模型中的细菌载量,但在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模型中没有明显减少。

体内研究是用一种称为Pyo噬菌体的商业制剂进行的,该制剂由对广谱尿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杆菌)具有活性的噬菌体系组成。在计划经尿道电切的9名患者中,2/3患者(6/9)的细菌载量下降,并且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一份病例报告描述了与双侧输尿管支架相关的复发性绿脓杆菌泌尿道感染的治疗。使用具有抗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假单胞菌和奇异单胞菌活性的噬菌体混合物治疗6d后,开始使用美罗培南和多黏菌素30d。结果显示,在噬菌体处理的前5d,尿液中的细菌量减少了10倍。在随后的抗菌药物治疗2d后,检测不到细菌载量。尿液样本在抗菌药物治疗结束后1年内保持无菌状态。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安慰剂的试验正在进行中,试验对象是计划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的患者。患者将以1∶1∶1的比例随机接受7d的治疗:①噬菌体溶液;②安慰剂溶液;③抗菌药物治疗。

需要更多的人体研究来进一步确定这种治疗方法在尿路感染中的作用。

七、总结

尽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然是复发性尿路感染的首选预防方法,但全世界范围的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使非抗菌药物疗法的开发成为当务之急。对尿路感染机制的更好理解将有助于指导该主题的未来研究。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急性和慢性感染过程中,大肠埃希菌和许多其他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感染是通过动态的胞内和胞外宿主生态位进行的。目前的研究已经探索了包括尿路致病菌的黏附素、毒素、尿素酶、铁代谢和运动性等诸多靶点。尽管非抗菌药物制剂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并且似乎并未增加共生菌群的耐药性,但上述大多数疗法仍是初步的。现在应用设计研究来探索基于尿路病原体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非抗菌药物疗法。同时也要重视,临床试验中使用尿路感染的标准化定义(基于尿路症状的感染和定植)、患者分组以及对风险/获益比进行评估,尤其是对耐受性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评估,以及对所研究疗法与长期抗菌药物疗法进行经济性评价。

(李岩 编 郑波 审)

参考文献

[1]ANA L,JENNIFER N.Urinary tract infections:epidemiology,mechanisms of infection and treatment options[J].Nat Rev Microbiol,2015,13(5):269-284.

[2]KIMBERLY A,AMANDA L. Gram-positive uropathogens,polymicrobial urinary tract infection,and the emerging microbiota of the urinary tract[J]. Microbiol Spectr,2016,4(2):10.

[3]LOVE WJ,ZAWACK KA,BOOTH JG,et al. Markov networks of collateral resistance:nation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monitoring system surveillance results from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2004-2012[J]. PLoS Comput Biol,2016,12(11):e1005160.

[4]SCHAEFFER AJ,MATULEWICZ RS,KLUMPP DJ. Infections of the urinary tract//WEIN AJ,KAVOUSSI LR,PARTIN AW,PETERS CA,et al. Campbell-Walsh Urology[M].11th ed.Philadelphia:PA:Elsevier,2016.

[5]CONCIA E,BRAGANTINI D,MAZZAFERRI F. Clinical evaluation of guidelines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multi drugresista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Journal of Chemotherapy,2017,29(sup1):19-28.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 43号附件.

[7]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6):409-446.

[8]《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5,36(4):241-245.

[9]O’BRIEN V P,HANNAN T J,NIELSEN HV,et al. Drug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Microbiol Spectr,2016,4(1):10.1128/microbiolspec.UTI-0013-2012.

[10]HUBER M,AYOUB M,PFANNES SD,et al. Immunostimulatory activity of the bacterial extract OM-8[J]. Eur J Med Res,2000,5(3):101-109.

[11]SCHULMAN CC,CORBUSIER A,MICHIELS H,et al. Oral immunotherapy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J]. J Urol,1993,150(3):917-921.

[12]MAGASI P,PÁNOVICS J,ILLÉS A,et al. Uro-Vaxom and the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adults: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trial[J]. Eur Urol,1994,26(2):137-140.

[13]BAUER HW,ALLOUSSI S,EGGER G,et al. A long-term,multicenter,double-blind study of an Escherichia coli extract(OM-89)in female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Eur Urol,2005,47(4):542-548.

[14]WAGENLEHNER FME,BALLARINI S,PILATZ A,et al. A randomized,double-blind,parallel-group,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 of Escherichia coli-Lyophilized lysate for the prophylaxis of recurrent un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Urol Int,2015,95(2):167-176.

[15]YANG B,AND FOLEY 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vaccines - the‘ burning’ issue[J]. BJU Int,2019,123(5):743-744.

[16]HOPKINS WJ,ELKAHWAJI J,BEIERLE LM,et al.Vaginal mucosal vaccine for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women:results of a phase 2 clinical trial[J]. J Urol,2007,177(4):1349-1353.

[17]AZIMINIA N,HADJIPAVLOU M,PHILIPPOU Y,et al. Vacc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 BJU Int,2019,123(5):753-768.

[18]HUTTNER A,HATZ C,VAN DEN DOBBELSTEEN G,et al. Safety,immunogenicity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efficacy of a vaccine against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a randomised,single-blind,placebo controlled phase 1b trial[J]. Lancet Infect Dis,2017,17(5):528-537.

[19]HUTTNER A,GAMBILLARA V. The development and early clinical testing of the ExPEC4V conjugate vaccine against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J]. Clin Microbiol Infect,2018,24(10):1046-1050.

[20]FRENCK RW,ERVIN J,CHU L,et al.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vaccine for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STELLA):a phase 2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Infect Dis,2019,19(6):631-640.

[21]LORENZO-GÓMEZ MF,PADILLA-FERNÁNDEZ B,GARCÍA-CENADOR MB,et al. Comparison of sublingual therapeutic vaccine with antibiotics for the prophylaxis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015,5:50.

[22]YANG B,AND FOLEY S. First experience in the UK of treating women with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with the bacterial vaccine Uromune[J]. BJU Int,2018,121(2):289-292.

[23]RAMIREZ SEVILLA C,GÓMEZ LANZA E,MANZANERA JL,et al. Active immunoprophylacis with uromune R decreases the recurrence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at three and six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ithout relevant secondary effects[J]. BMC Infect Dis,2019,19(1):901.

[24]PRATTLEY S,GERAGHTY R,MOORE M,et al. Role of vaccines or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 Eur Urol,2020,6(3):593-604.

[25]HOWELL AB,REED JD,KRUEGER CG,et al. A-type cranberry proanthocyanidins and uropathogenic bacterial antiadhesion activity[J]. Phytochemistry,2005,66(18):2281-2291.

[26]LIU Y,BLACK MA,CARON L,et al. Role of cranberry juice on molecular-scal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adhesion behavior of Escherichia coli[J]. Biotechnol Bioeng,2006,93(2):297-305.

[27] RODRÍGUEZ-PÉREZ C,QUIRANTES-PINÉ R,UBEROS J,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isolated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cranberry (Vaccinium macrocarpon)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J].Food Funct,2016,7(3)1564-1573.

[28]WOJNICZ D,TICHACZEK-GOSKA D,KORZEKWA K,et 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ranberry extract on the virulence factors and biofilm formation by Enterococcus faecalis strains isolated fro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Int J Food Sci,2016,67(8):1005-1016.

[29]CHAN M,HIDALGO G,ASADISHAD B,et al. Inhibition of bacterial motility and spreading via release of cranberry derived materials from silicone substrates[J].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13,110:275-280.

[30]ULREY RK,BARKSDALE SM,ZHOU W,et al. Cranberry proanthocyanidins have anti-biofilm properties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4:499.

[31]RODRÍGUEZ-PÉREZ C,QUIRANTES-PINÉ R,UBEROS J,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isolated phenoliccompounds from cranberry (Vaccinium macrocarpon)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J]. Food Funct,2016,7(3):1564-1573.

[32]WOJNICZ D,TICHACZEK-GOSKA D,KORZEKWA K,et 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ranberry extract on the virulence factors and biofilm formation by Enterococcus faecalis strains isolated fro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Int J Food Sci,2016,67(8):1005-1016.

[33]JEPSON RG,CRAIG JC. Cranberries for prevent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8(1):CD001321.

[34]JEPSON RG,WILLIAMS G,CRAIG J C. Cranberries for prevent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2,10(10):CD001321.

[35]STAPLETON AE,DZIURA J,HOOTON TM,et al.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urinary Escherichia coli in women ingesting cranberry juice dail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Mayo Clin Proc,2012,87(2):143-50.

[36]ANGER J,LEE U,ACKERMAN AL,et al. Recurrent un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women:AUA/CUA/SUFU guideline[J]. J Urol,2019,202:282-289.

[37]RANFAING J,DUNYACH-REMY C,LAVIGNE JP,et al. Propolis potentiates the effect of cranberry (Vaccinium macrocarpon)in reducing the motility and the biofilm formation of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J]. PLoS One,2018,13(8):e0202609.

[38]PASUPULETI VR.,SAMMUGAM L,RAMESH N,et al. Honey,propolis,and royal jelly: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ir biological actions and health benefits[J]. Oxid Med Cell Longev,2017,2017:1259510.

[39]RANFAING J,DUNYACH-REMY C,LOUIS L,et al. Propolis potentiates the effect of cranberry (Vaccinium macrocarpon) against the virulence of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J]. Sci Rep,2018,8(1):10706.

[40]BRUYÈRE F,AZZOUZI AR,LAVIGNE JP,et al. A multicenter,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a combination of propolis and cranberry (Vaccinium macrocarpon)(DUAB R)in preventing low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recurrence in women complaining of recurrent cystitis[J]. Urol Int,2019,103(1):41-48.

[41]CONSTANTINIDES C,MANOUSAKAS T,NIKOLOPOULOS P,et al.Prevention of recurrent bacterial cystitis by intravesical administration of hyaluronic acid:a pilot study[J]. BJU Int,2004,93(9):1262-1266.

[42]CIANI O,ARENDSEN E,ROMANCIK M,et al. Intravesical administration of combined hyaluronic acid (HA)and chondroitin sulfate (CS)for the treatment of female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a European multicentr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 BMJ Open,2016,6(3):e009669.

[43]CICIONE A,CANTIELLO F,UCCIERO G,et al. Intravesical treatment with highly-concentrated hyaluronic acid and chondroitin sulphate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results from a multicentre surve[yJ]. Can Urol Assoc J,2014,8(9-10):E721-E727.

[44]TORELLA M,DEL DEO F,GRIMALDI A,et al. Efficacy of an orally administered combination of hyaluronic acid,chondroitin sulfate,curcumin and quercet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2016,207:125-128.

[45]GODDARD JC,JANSSEN DAW. Intravesical hyaluronic acid and chondroitin sulfate for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 Urogynecol J,2018,29(7):933-942.

[46]HILLS AE,PATEL A,BOYD P,JAMES DC. Metabolic control of recombinant monoclonal antibody N-glycosylation in GSNS0 cells[J]. Biotechnol Bioeng,2001,75(2):239-251.

[47]DOMENICI L,MONTI M,BRACCHI C,et al. D-mannose:a promising support for acut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women. A pilot study[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6,20(13):2920-2925.

[48]CUSUMANO CK,PINKNER JS,Han Z,et al.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with orally active FimH inhibitors[J]. Sci Transl Med,2011,3(109):109-115.

[49]KRANJCEC B,PAPES D,ALTARAC S. D-mannose powder for prophylaxis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wome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World J Urol,2014,32(1):79-84.

[50]TONG Y,WU Q,ZHAO D,et al. Effects of Chinese herbs on the hemagglutination and adhe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in vitro[J]. Afr J Tradit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1,8(1):82-87.

[51]HOSHINO N,KIMURA T,YAMAJI A,et al. Damage to the cytoplasmic membrane of Escherichia coli by catechin-copper(Ⅱ)complexes[J]. Free Radic Biol Med,1999,27(11-12):1245-1250.

[52]FERRY T,BOUCHER F,FEVRE C,et al.Innov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 complex bone and joint infection due to XD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cluding local application of a selected cocktail of bacteriophages[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8,73(10):2901-2903.

[53]JAULT P,LECLERC T,JENNES S,et 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a cocktail of bacteriophages to treat burn wounds infect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hagoBurn):a randomised,controlled,double-blind phase 1/2 trial[J]. Lancet Infect Dis,2019,19(1):35-45.

[54]DUFOUR N,CLERMONT O,LA COMBE B,et al. Bacteriophage LM33_P1,a fast-acting weapon against the pandemic ST131-O25b:H4 Escherichia coli clonal complex[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6,71(11):3072-3080.

[55]SYBESMA W,ZBINDEN R,CHANISHVILI N,et al. Bacteriophages as potential treatment fo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Front Microbiol,2016,7:465.

[56]DUFOUR N,CLERMONT O,LA COMBE B,et al.Bacteriophage LM33_P1,a fast-acting weapon against the pandemic ST131-O25b:H4 Escherichia coli clonal complex[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6,71(11):3072-3080.

[57]UJMAJURIDZE A,CHANISHVILI N,GODERDZISHVILI M,et al. Adapted bacteriophages for treat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 Front Microbiol,2018,9:1832.

[58]KUIPERS S,RUTH MM,MIENTJES M,et al. Dutch case report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chronic relaps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with bacteriophages in a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9,64(1):e01281-19.

[59]LEITNER L,SYBESMA W,CHANISHVILI N,et al. Bacteriophages for treat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J]. BMC Urol,2017,17(1):90. nbdPer8f6mYm4gVBi8ffycnr/CYbDEkJGsxiAsaM4O4reaMcfUoJV2L2RFb46E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