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的良性原发性颅脑肿瘤,比如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等,经过手术彻底切除后可以达到治愈目的。恶性原发性肿瘤治疗起来相对困难一些,首选手术治疗,在术后根据患者病理和病情,多需配合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多数脑转移瘤属于肿瘤晚期,不主张积极手术切除,可采取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少数对其他治疗不敏感的脑转移瘤,如具有手术适应证可行手术切除。
目前对于大多数颅脑肿瘤的治疗,国内主流的治疗方案与欧美等国家是一致的。
对于多数颅脑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实能够有效控制肿瘤恶性进展,使患者获益。但少数颅脑肿瘤如手术风险较大,肿瘤体积小且局限,预期肿瘤增殖速度较慢,同时无有效的其他治疗手段,可先定期复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诊疗方案。
中医认为,颅脑肿瘤的发病机制为瘀血阻滞、痰湿凝聚、热毒内蕴、正气亏虚。根据其病因及发病规律,中药抗癌治疗的方法为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四个基本法则。中医中药治疗颅脑肿瘤在循证医学方面缺乏明确证据。
因月经期凝血功能低下,血管脆性大,易出血,此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合并感染,并且月经期女性心理不稳定,在手术的刺激下更易出现并发症。除非紧急情况,月经期一般不会安排手术。
一般情况下,体温超过37.5℃的患者应暂停手术,对于病情较重的急诊手术患者,需根据病情安排手术。
剃头便于清洁、消毒手术区,防止感染。剃头的部位及范围需根据手术部位、肿瘤大小及个人情况而定。
开颅手术多在全麻下进行,全麻诱导时因患者的意识消失,咽喉部反射消失,如有消化道反流物进入呼吸道容易造成误吸。误吸后果严重,误吸入大量胃内容物的死亡率高达70%。各种原因引起的胃排空时间延长,使胃内存积大量胃液或空气,都容易引起反流。全麻后患者没有完全清醒时,吞咽呛咳反射未恢复,也容易发生胃内容物的反流及误吸。
开颅手术前患者往往存在恐惧与焦虑心理,而这种心理会对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家属应多与患者交流,进行情感疏导。在术前一夜应注意患者心理变化,给予适当心理安慰。根据病情,可遵医嘱服用少量镇静药,保证充足睡眠。
一些颅脑肿瘤术中出血较多,可能需要在术前备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五条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有些时期部分地区血液库存下降,医院临床用血紧张。互助献血更类似一种应急措施,在此还是鼓励大家无偿献血。
立体定向活检是通过影像技术与三维技术结合,从颅骨上钻孔,通过小孔从脑内病变处取出少量病变组织,经病理科检验以明确疾病性质,是为明确诊断所采取的一种可靠性比较高的检查技术。该方法适用于某些不适合手术的肿瘤,可以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及时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以便医生及早拟定准确的治疗方案。
神经导航系统是将神经影像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虚拟图像与实体相应点的对应关系,提供实时交互的手术计划系统与导航系统。神经导航技术可准确定位肿瘤,显示病变与周围脑组织的空间关系,实时反馈手术进程。手术导航能够提高手术定位的准确性,对于深部肿瘤尤其重要。位置表浅的肿瘤,虽然不用神经导航也能准确定位,但为了尽量减少头皮与颅骨的手术创伤,也可以使用导航设备。
术中磁共振是在术中实时进行磁共振扫描成像。该操作可以在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为神经导航提供实时影像,纠正脑组织变形和脑位移误差,提升导航定位精度,引导医生实施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度。
人工硬脑膜是用生物材料制成的人体脑膜的替代物,用于由颅脑脊髓损伤、肿瘤及其他颅脑疾病引起的硬脑膜或硬脊膜缺损的修补,以恢复其完整性,防止脑脊液外漏、颅内感染、脑膨出、脑粘连和疤痕等严重并发症。部分颅脑肿瘤患者由于手术区域硬脑膜缺损过多,原硬脑膜缝合困难。为避免出现术后颅内压过高,需使用人工材料对缺损的硬脑膜进行修补。
一些颅脑肿瘤术中为了明确切除病变的性质,会采取快速冰冻切片的方法进行诊断,以进一步确定手术切除方案。冰冻切片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使组织快速冷却到一定硬度,然后进行切片的方法。其制作过程较石蜡切片快捷,是手术中常用的一种快速明确病理诊断的方法。
神经分子病理能够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肿瘤细胞的变化,据此判断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侵袭能力及放化疗的敏感性,给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
功能监测下开颅手术是指通过电生理检测设备,采用唤醒麻醉技术和电刺激技术在开颅手术中监测手术区的大脑皮质功能,从而保障手术在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损伤大脑皮质功能区域,保证神经功能不受损。
电场治疗就是用不断变化方向的电场干扰肿瘤细胞分裂,让肿瘤细胞分裂出错,从而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由于正常脑细胞分裂缓慢,因此电场对正常脑细胞影响很小。研究证实,电场治疗能够显著延长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目前我国与美国药监局均已批准将电场治疗应用于胶质母细胞瘤复发患者。
免疫治疗按照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主动性与被动性(或称为过继性)免疫治疗两大类。主动免疫治疗即通过激活肿瘤宿主自身的免疫功能,使其主动地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如PD-1抑制剂,树突状细胞(DC)疫苗等。被动免疫治疗即将各种免疫效应细胞、细胞因子或单克隆抗体输入机体,直接介导抗肿瘤反应。根据输注成分的不同可分为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和输注其他成分的过继性免疫治疗,如CAR-T治疗等。尽管已有一些颅脑肿瘤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但目前颅脑肿瘤的免疫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接受免疫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以及选择的免疫治疗方法需进行严格的评估。颅脑肿瘤的免疫治疗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免疫治疗方法的日臻成熟,将会使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临床试验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战胜癌症的重要手段。所有的临床试验正式开展前均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前验证与伦理审查。临床试验过程中,均有第三方机构对受试者和公众健康预期的受益及风险进行监管与评估。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在神经肿瘤的诊疗指南中明确提出:多种恶性脑胶质瘤治疗方案之一就是参加临床试验。目前临床试验的药物均由药厂承担,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不仅能接受前沿的治疗,从最新的治疗手段中获益,还不会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但是,所有临床试验均有严格的入选和排除标准,患者能否参加临床试验还需要研究者详细地评估。因此,临床试验绝不是把受试者当“小白鼠”。
开颅手术切口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对正常脑组织的牵拉等因素。因此手术切口并非只与肿瘤大小相关。不过无论选择何种切口,皮肤切口和骨瓣的设计应尽可能考虑美观。
颅脑肿瘤术后可能发生手术区迟发性出血,由于全麻状态下血压偏低,而术后患者清醒后,疼痛、恐惧或不适、躁狂等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术中止血不十分满意的地方也可能发生迟发性出血。通过头颅CT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将伤害降到最小。
颅脑肿瘤术后选择恰当的卧位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不同颅脑肿瘤术后采用的卧位不同,应遵医嘱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全麻患者完全清醒前,选择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血压平稳时可将头部抬高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颅脑肿瘤术后发热多为术后吸收热。吸收热指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引起的发热,一般表现为术后3天内无感染性体温升高,体温通常低于38.5℃,3天后可自行恢复。对于3天以上仍发热者,应考虑有可能是术中血液进入脑脊液中,刺激中枢体温调节系统引起发热。术后做腰穿可以把血性脑脊液引流出来,从而缓解患者头痛和发热,减少颅内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