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术后早期,移植肝经历了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处于炎症水肿状态,肝细胞功能须待逐渐恢复。早期肝脏的合成代谢功能的异常表现为氨基转移酶、胆红素、血氨、乳酸水平升高和凝血时间延长、白蛋白水平下降等。另外,部分患者可于术后早期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出现肝功能异常。
术后早期由于意识障碍、循环功能紊乱、腹压过高、膈肌运动障碍、胸腔积液、肺膨胀不全、疼痛、呼吸肌无力等不良因素,或术前合并肺部炎症,部分患者仍须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由于机械通气的损伤,以及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心功能不全及输血输液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肺水肿。术后由于患者长时间机械通气、咳痰能力差,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新肝植入,下腔静脉及门静脉血流开放后,回心血量瞬间增加,加之含有高钾的低温灌注液及大量炎症因子和酸性代谢产物的门静脉血流进入心脏,可诱发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心搏骤停,称为再灌注后综合征。术后随着组织间液回流入体循环,如患者心肾功能不能代偿,则可能出现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持续升高。另外电解质紊乱、血管活性药、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都可引发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因术前存在基础心脏疾患,或因术中、术后补液过快过量,或因术后肾功能不全,导致循环负荷过重而出现心功能不全表现。因此,肝移植患者术后应适当控制补液速度。
围手术期内任何原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低血压以及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的使用,术中无肝期阻断下腔静脉,肾静脉回流受阻致肾脏淤血,均可导致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药物肾毒性、感染和移植肝功能不全也会影响肾功能。高龄、术前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均是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部分肝硬化患者术前即存在肝肾综合征,术后肾功能不全可进一步加重,患者可表现为少尿,血清肌酐持续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随着肝功能的好转及有害因素的去除,大多数患者肾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能需要术后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辅助治疗,待肾功能恢复。
术前因肝脏病变,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过多,加之术中出血消耗。术后血小板水平通常会降低,凝血因子缺乏,内源性抗凝物质增加,纤溶亢进等,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存在出血倾向。随着移植肝功能的恢复,凝血功能多可自我改善及纠正。部分患者因输血、术中脾切除或脾动脉结扎,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快,凝血因子得以很快合成补充,抗凝血酶Ⅲ缺乏导致肝素抵抗等,可出现高凝状态。此类患者须注意肝动脉血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须适当抗凝治疗。
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前即存在胃肠道的淤血及水肿,胃肠道蠕动及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甚至出现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肝移植术中无肝期,门静脉阻断,会进一步加重胃肠道淤血与水肿,麻醉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术后低钾等因素,可表现为肠蠕动缓慢甚至麻痹性肠梗阻。由于手术当中肝胃韧带的离断,可能损伤迷走神经及小弯侧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胃轻瘫。总之,术后随着门静脉压力的下降,胃肠道淤血、水肿会逐渐减轻,胃肠道功能均能得以恢复。
由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心电监测、各类插管、引流管等治疗措施的影响,患者活动受限,卧床时间久,加之多数患者术前本身体质比较虚弱,营养及肌力状态较差。术后患者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状态,患者自主运动能力下降。
肝脏是机体营养物质代谢中心,肝细胞损伤会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等代谢发生改变,表现为蛋白质分解利用增加、尿素生成减少、肝和骨骼肌糖原合成减少、糖异生增加、糖耐量减低和胰岛素抵抗、脂肪分解增加、脂肪酸氧化和酮体生成增多等。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术前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加之手术的应激消耗,术后早期移植肝代谢功能、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有待于恢复,在术后早期,通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后患者仍需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包括适当的静脉营养的补充。
由于术前疾病的影响及手术的应激创伤、围手术期各种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加之患者对移植器官功能恢复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的担忧,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疾患。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临床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癫痫等。发病机制包括代谢紊乱、缺血缺氧、神经脱髓鞘病变、感染、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等药物副作用等。另外,由于凝血功能及血压波动因素,脑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ICU综合征乃至失眠都可诱发和加重神经精神症状,包括抑郁、焦虑,甚至躁狂等。因此术后患者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康复也不容忽视。
(张全保 王正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