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促进青年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在导致青年学生感染HIV脆弱性的众多因素中,相对容易改变的因素是青年学生的行为。因此,帮助青年学生预防HIV感染,需要从青年学生的行为入手,促进青年学生减少或停止可能感染HIV的危险行为,转而采取健康行为。健康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采取健康行为的重要途径。

一、青年学生行为改变的困难性

与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相比,促进学生行为改变更加困难。

根据健康教育的经典理论——知信行(KAP)理论,人类行为改变的过程分为3个步骤:获取知识(knowledge)、形成态度(attitude)和实践行为(practices),如图1-1所示。其中,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获得了有关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只有当知识转化为态度,人们才会去试着改变行为。

图1-1 KAP理论框架

目前,我国预防艾滋病教育的设计大多基于生殖健康与性病预防相关知识,如性传播疾病防治、安全性行为、青春期心理发育等知识,期望这些健康知识能够在学生心中培育出积极的健康态度,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然而,知识的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相当多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在健康教育领域,尤其是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领域,仅传授健康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培训一线

2019年11月—12月,研究者对两市青年学生中的男性同性性行为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中,有92.3%的人都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教育,且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合格率达到了95.50%。然而,这些学生的态度合格率仅为56.31%,行为合格率仅为27.03%。

请思考: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仅限于知识的维度足够吗?

提示:认识到“知识”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态度”,更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行为”。因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要干预行为。

上述研究中出现了明显的“知-行分离”现象:传授健康知识只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态度的转变,更不一定能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想要真正促成学生行为的改变,仅仅从知识维度入手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采取健康的行为呢?这需要我们基于相关理论去分析影响青年学生行为改变的因素,然后运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干预。

二、促进行为改变的理论

促进学生行为改变需要多种学科理论的指导。本手册将介绍3种理论:生活技能教育理论、福格行为模型理论和“象与骑象人”理论。应用福格行为模型理论和“象与骑象人”理论进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再结合生活技能教育理论的方法培训,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年学生安全行为的建立与危险行为的改变。

(一)生活技能教育理论

传统的文化教育重视传授知识和信息,而生活技能教育不仅告诉学生“你要做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应该怎么做”。在预防艾滋病教育中融入生活技能教育培训(相关理论及应用详见本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不仅能够使青年学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预防艾滋病行为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态度到行为的转变,即通过培养有效沟通交流和做决策的能力,使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面对生活中不断产生的变化,做出更利于健康的选择。

(二)福格行为模型理论和“象与骑象人”理论

福格行为模型理论和“象与骑象人”理论都注重分析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在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福格行为模型理论(相关理论及应用详见本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和“象与骑象人”理论(相关理论及应用详见本手册第二单元第三节)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影响青年学生采取健康行为的因素有哪些,进而根据这些因素设计教育方式和环境,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安全行为的建立与危险行为的改变。

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行为改变培训PPT 第一单元 WODSMBt3u549+bGbtMG5mX69ybunktxvwumyEkLmAUcaLzRfBhN55a5whclLTK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