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青年学生感染HIV的脆弱性

感染HIV的脆弱性指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物学等原因而对感染HIV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更具易感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指出,感染HIV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缺乏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家庭的经济压力、缺乏做出合理决定的能力或付诸行动的能力、无法获得卫生服务和用品、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及维护自己的权利等方面。个体感染HIV的脆弱性增加意味着不能很好地控制行为,不能使自己远离HIV及相关健康威胁。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会承受身体、心理、情绪、性和社会变化的适应性等的压力,性健康知识相对匮乏,因此较成人更容易感染HIV。

青春期是一个突破界限、宣告独立的阶段,是性和社会性别等范式和标签被质疑和强化的阶段。青少年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往往伴随着自尊心、自信心不足,好奇心强等与青春期有关的心理问题。同时,全面性教育的不足和滞后导致青少年警觉性不足,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部分青年学生或因尚未意识到无保护性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健康风险,或因抱有“风险与己无关,只关他人”和“及时行乐,只顾今朝”的错误观念,最终弱化对风险的准确识别。

在性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早熟、性与艾滋病预防教育滞后的情况下,青少年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和能力不足,对高风险行为可能导致的健康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青少年虽然知晓HIV的传播与性接触密切相关,但知识、态度与行为的分离仍使他们较多发生危险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HIV传播的有效措施,但由于不能坚持并正确使用安全套,年轻的男性同性性行为者、卖淫者和跨性别者等人群暴露于HIV威胁。低龄化、无保护、多性伴性行为的尝试、商业性交易、药物滥用、性虐待、性伤害等问题的出现,都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导致感染HIV的严重后果。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HIV及艾滋病的基本概念、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相对了解,对于非传播途径认识仍相对模糊;愿意使用安全套,发生高危行为后寻求检测的态度也相对积极,但实际检测率较低;学校类型、学历、性别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明确提出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应达到95%以上。我国部分省(区、市)学校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知识知晓率尚未达到该要求。2018年某市4所高职院校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54.96%,接受艾滋病宣传服务措施的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63.76%)高于未接受艾滋病宣传服务的学生(43.76%)。2020年某市的一项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中专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70.10%。2021年某省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67.61%。

研究还显示,中学生也普遍缺乏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2019年某市一区的一项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所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最高为87.02%,最低为65.57%。2019年另一市区的一项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9.71%。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也亟待提升。 LH3viW4wLEgER6d6TQldZ7vETz7GHydk0/F4hOTkL2KiM1AaNIlAwrXubbRDFw7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