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国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策略

自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以来,为应对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国际社会采取了多项行动。

1985年建立世界艾滋病大会制度;1988年设置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96年在日内瓦正式成立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加强联合国各机构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更好地应对全球范围内的艾滋病流行;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控制艾滋病在内的千年发展目标;2001年联合国大会第26届特别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关于艾滋病问题的政治宣言》;2002年成立国际性筹资平台——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

2010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制定了全球艾滋病防治策略(2011—2015年),提出了“零新发感染、零艾滋病死亡、零歧视”三个愿景;2014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了“2030年终结艾滋病对公共卫生威胁(Ending AIDS by 2030)”的全球目标,同时提出“快速通道策略(Fast Track Strategy)”,包括2020年将艾滋病病毒的新感染人数降低75%(以2010年为基线)以及艾滋病病毒检测和治疗的“三个90%”防治目标,即90%的感染者通过检测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0%已经诊断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0%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得到抑制;2016年,联合国大会举行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将“2030年终结艾滋病对公共卫生威胁”明确写入新的《政治宣言》。

然而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并不顺利,错失了2020年艾滋病新发感染控制和艾滋病毒检测和治疗的多个阶段性目标。为此,在2021年的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上,各个成员国再次重申“2030年终结艾滋病对公共卫生威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采纳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制定的《2021—2026年全球艾滋病战略》,承诺到2025年,实现综合干预、诊断、治疗与病毒抑制等方面达到95%的目标,切实降低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人数与死亡人数。

我国是各项宣言的签署国,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项艾滋病防治行动,致力于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 PlN+q5+39y3qGJsz5tqetDBoxKaE1kd1He1javE9nWurK+sJmEml+n5AADRxrd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