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临床表现

在中医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表现的记载。如《外科大成》说:“脱疽,生于足大指,亦生于手大指。初起黄泡,次如煮熟红枣,久则黑气浸漫,相传五指……此毒积于骨髓。不紫黑者生,未过节者可治,若黑漫五指,上传足趺,形枯筋练,疼痛气秽者死。”《外治世寿方》说:“此症生于脚趾,渐上至膝,色黑内痛不可忍,逐节脱落而死……”《验方新编》说:“此症生两足各趾头,或生指节,或生指缝,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粟米起一黄泡,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足背腿膝,腐烂黑陷,痛不可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病人中,40岁以下的吸烟者常表现为肢体远端缺血症状,诊断年龄中位数为34岁。典型肢体远端缺血可累及足部、小腿、手或手臂。随着病情的发展,它可能累及更近端的动脉。TAO最常见的症状是前足、足底弓或小腿低位跛行,为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表现;足和手灼热痛;以及相关的表现,如皮肤发红、发绀、发作浅表血栓性静脉炎、雷诺现象和趾、指甲营养改变,并最终发展为缺血性溃疡和趾、指坏疽。病人多在寒冷季节发病。发病时常从一侧下肢开始,首先在足趾端发病,以后累及对侧下肢,再逐渐累及上肢,但单独发生在上肢者比较少见。足部跛行为其特征性表现,缺血性神经炎或浅表血栓性静脉炎也可能会产生疼痛。病变常发展为二重感染,且缺血性溃疡会进展为坏死和远端坏疽,在这个阶段,疼痛往往是难以忍受的。缺血性溃疡常为干性和不规则,基底苍白并表现为各种形状。游走性浅表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是早期的临床表现,报道有16%~65%的TAO病人有此表现。尚老总结本院40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分析,仅发生在下肢者,共计296例,占73.8%;四肢发病者65例,占16.2%;单独发生在上肢者仅有3例(表1)。

表1 40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部位

累及脑、肠、心、肾等部位血管者极为罕见。一般都是在四肢受累后或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而最后侵犯其他部位、脏器的血管。尚老总结临床所见: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并发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和1例脑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均为肢体受累病情较重,呈进行性反复发作的病例。

TAO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一般可持续数年或10年以上,病情比较稳定,或呈进行性周期性发作,或多年病情稳定,而突然发作症状加重,甚至发生两下肢(股部和小腿)广泛严重坏疽。总结的40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病程最短者15日,最长者20年;1年以内者84例,1年以上至3年者106例,3年以上至6年者93例,6年以上至10年者81例,10年以上者37例。临床表现主要是肢体缺血的症状,而症状的轻重则决定于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肢体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在发病的早期,病人常有肢体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疲累、发绀和发作血栓性浅静脉炎,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后期由于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可发生肢端溃疡或坏疽。尚老(1969年)统计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2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与体征为肢体发凉、怕冷、静止痛、间歇性跛行、麻木、酸胀,其次为趾端皮肤呈紫红色、潮红色,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坏疽等(表2)。

表2 22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分析

为了便于掌握临床诊断和辨别病情的轻重,根据发病过程,临床上病情程度可分为以下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

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走路时足与小腿酸胀及有疲累感,足底硬胀不适,耐寒能力降低,冬季症状加重。此后,常出现间歇性跛行,每行走0.5~1km,病人小腿(腓肠肌)和足掌部发生酸痛、胀痛或抽痛,被迫稍停顿,或休息2~5分钟后症状迅速缓解消失,如再行走患肢仍出现同样症状。有些病人的小腿和足部常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这些早期症状,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

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加重,有静止痛,夜间疼痛剧烈,病人常两手抱足而坐,终夜难眠。足部出汗减少,或不出汗,趾甲生长缓慢,干厚、脆硬、变形,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汗毛脱落,肢端呈潮红、紫红、青紫或苍白色,常有小腿肌肉萎缩。营养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缺血性神经炎,有触电样或针刺样疼痛,以及感觉障碍。此时患肢动脉呈器质性改变,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坏死期):

患肢由于严重血液循环障碍,趾部或足部发生溃疡或坏疽,多首先发生在足大趾和小趾,常由趾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可累及其余足趾,但大多数局限在足趾或足部,蔓延累及踝关节、足跟和小腿的很少见。单独足跟部、足背部发生溃烂坏疽者,多由于外伤或皮肤干裂继发感染引起。肢体溃烂后,疼痛剧烈难忍,可伴有发热,意识模糊,胃纳减退,病人身体日渐衰弱,消瘦无力,可发生严重贫血和低血钾,但发生败血症者很少见。坏疽的足趾脱落后,常遗留溃疡面经久不易愈合。根据坏疽的轻重和范围又可分为三级:

(1)1级坏死:

坏疽仅局限于趾部。

(2)2级坏死:

坏疽扩延到跖趾关节。

(3)3级坏死:

坏疽扩延至足背部近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生的坏疽大多数是干性坏疽,也可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湿性坏疽。当肢体严重血液循环障碍时,如修剪趾甲等轻微损伤,即可引起感染,发生溃疡或坏疽。肢体局部出现固定性严重疼痛为其先兆,随后趾端出现瘀斑、紫红、青紫、青暗,最后发黑坏疽。坏疽和溃疡可同时存在,溃疡常可促进坏疽的发展、加重。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如下。

干性坏疽:

当肢体动脉闭塞后,患部无动脉血液供应,局部组织水分蒸发、吸收,逐渐干枯,皮肤皱缩,最后发硬,变为干黑状态。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形成明显的分界线。由于坏死组织刺激,在分界线处有炎症性渗出物,健康组织逐渐长出新鲜肉芽,并连同上皮组织生长爬行而向远端推进,但局部感染不明显,无发红、肿胀,多无全身症状。如时间长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可以完全分离,甚至坏死组织自行脱落。

湿性坏疽:

当肢体动脉闭塞后,病人常将肢体下垂以缓解疼痛,静脉回流受阻,肢体肿胀,细菌繁殖而感染严重,局部组织溃烂发黑,有大量腐败组织和脓液,有恶臭,四周组织暗红、灼热,无分界线形成,坏疽常向上蔓延、发展。全身症状严重,表现热毒炽盛,可有高热,意识模糊,舌苔黄黑干燥而起芒刺、舌质红绛等证候。

尚老总结1975年8月~1983年12月收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87例中,病程最短者40日,最长者33年。1~5年者最多,占169例(43.67%)。发病1年以上、未进行系统治疗,仍继续吸烟者,病情逐渐加重,患肢缺血征象明显,有3/4病人的肢体发生溃疡和坏死(表3)。

表3 387例病人病程与临床分期 5T7AorSjFkINNjooeW8sT8Xco3isOLA6oesIkaPAvbRA4SUPwHyQdNBkpo/drD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