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越来越多。通道技术与常规手术相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中创伤,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通道技术治疗主要包括显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两种主流技术。
椎间盘镜属于内窥镜技术的一种,是用外科器械摘除椎间盘突出的髓核组织。手术皮肤切口约1.5~2cm,去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肥厚的黄韧带以及增生的关节突。术中不需剥离椎旁肌,保留了棘间、棘上韧带以及大部分的上下关节突,保持脊柱稳定性。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适应证:①单节段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者;②以根性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③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④术后原节段对侧复发者;⑤单节段侧隐窝狭窄症和/或神经根管狭窄症。
按照入路不同,椎间盘镜可以分为后外侧入路或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镜、经椎板入路的椎间盘镜。后外侧入路或经椎间孔入路的椎间盘镜经椎间孔进入硬膜外间隙,“安全三角”有助于术中正确定位。该类型椎间盘镜尤其适合于远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以及椎间孔内的髓核突出,亦可以用于旁中央型的椎间盘突出。该入路不需要处理骨质,因此对脊柱稳定性破坏更小。尽管此入路也进入了硬膜外间隙,但是造成局部瘢痕形成则较罕见。随着微创器械的不断更新发展,诸如镜下磨钻等,扩大了该技术的适应证。即使原来认为是禁忌证的椎间孔狭窄,目前也被列为手术指征。经椎板间隙入路的椎间盘镜则采用传统手术入路,广大脊柱外科医师较为熟悉,因此在学习操作使用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且对肌肉损伤较小。由于需要处理椎板骨质及黄韧带,因此增加了手术时间。MED系统为固定通道,在多节段手术中,需更换手术节段,且常需调整通道方向来增加操作范围,无形中延长了手术时间。椎间盘镜对于远外侧或椎间孔突出类型的椎间盘突出的处理相对困难,但对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或髓核游离至椎管内者则相当方便,且可以进行侧隐窝扩大以及椎体后缘骨赘的切除。
尽管MED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①操作视野较小,周围结构显露不清,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与熟练度,手术风险相对较大;②由于在镜下操作,视野比较小,如果出现组织粘连、严重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情况,则操作难度较大。
随着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MED技术的相对劣势逐渐显现,现临床更多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减压充分,暴露范围大,但手术时切除骨质较多,不利于脊柱稳定,且在骨质缺损区域会生成不规则新生骨、纤维瘢痕组织,从而与神经根、硬膜发生粘连,导致手术源性椎管狭窄。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硬膜粘连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经逐步扩大的扩张套筒完成对肌肉间隙的扩张,暴露手术区域,对椎旁肌肉损伤小,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此外,在可视条件下操作,实现镜下手眼协同操作,降低并发症风险。
在第一代工作通道X-tube基础上研制出的Quadrant微创可扩张工作通道,与椎间盘镜系统兼容,可将手术视野扩展到10cm,更加有利于广泛显露、神经减压及椎间融合器的置入。术者几乎可以在直视下完成所有手术操作,助手可以借助椎间盘镜摄像系统观察手术进程。Quadrant工作通道除可以完成常规腰椎间盘切除术,还可用于胸腰椎后路多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也可用于后路微创脊柱肿瘤和结核病灶清除等手术。
Quadrant微创可扩张工作通道具有以下优势:①通过肌间隙入路建立一个可扩张的工作通道直接达到手术操作区域,可以在直视下完成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等复杂操作,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广泛剥离软组织导致的相关并发症;②配有独特的光源照明,使手术视野更清晰,最大限度减少医源性损伤;③直视下操作避免了内窥镜下操作及手眼分离训练,降低了学习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