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

一、射频热凝术

长时间弯腰劳动以及腰部应力增加,髓核与纤维环出现退化,髓核可向比较薄弱的侧后方突出,压迫脊髓神经根,继而产生炎症与水肿等病理性变化,引起坐骨神经痛症状。该病早期可通过卧床休息、牵引、推拿、针灸封闭等保守治疗得到缓解或治愈,但亦间断出现症状。目前,微创介入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其中椎间盘靶点射频热凝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射频是通过高频电流在射频电极裸端周围产生的电场,使组织内离子快速运动,相互摩擦而产热;对周围组织产生热效应,切割该组织并使之凝固。调节射频输出功率的大小,使针形电极处的组织局部达到所需温度,形成一定范围的组织凝固灶,阻断神经纤维传导或影响痛觉信号的传导,阻止疼痛发作,或使组织缩小进而减轻对神经的压迫,从而达到治疗作用。射频产生的热量与热弥散到相对的平衡,可产生相对恒定的温度,温度超过60℃时,可促使椎间盘的固缩,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有研究表明射频针尖温度保持在70℃时,距离针尖11mm的组织温度不超过42℃,椎间盘周围组织的温度上升不超过3~4℃;45℃以下,普遍认为其对组织影响较小。因此,射频热凝术即刻引起的固缩作用具有局灶性的特点。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心电监护,腹部垫舒适薄垫,腰部常规消毒铺巾,以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起效后,C臂引导下穿刺针穿刺至椎间盘突出部位,置入射频电极至靶点部位,连接射频仪,调整阻抗在 150~250Ω之间。分别使用50Hz,0.8mA的高频电流和2Hz,2mA的低频电流对患者进行感觉、运动神经电生理检测。使用射频仪在 60℃,60秒条件下进行射频热凝治疗,之后依次对患者进行70℃、80℃、85℃各30秒的射频热凝治疗。

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与椎间盘内压力降低有关,并且发现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的减压效果高度依赖于椎间盘退变程度,即显著降低非退变椎间盘内压,但对高度退变的椎间盘影响较小。有学者研究发现,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不仅能去除髓核组织,降低椎间盘内压,还可以改变椎间盘生化状态。其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相关:①使维持胶原蛋白三维结构的共价键断裂,从而使胶原蛋白固缩体积缩小,盘内压力减小,突出物回缩。②可使伸入纤维环内层的伤害感受器消融,阻止神经长入,减少椎间盘退变组织对神经的刺激,同时还能破坏电极周围的窦椎神经末梢,直接缓解间盘源性疼痛症状。③射频电场刺激及热效应还能改善椎管内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代谢,调节局部免疫反应,减少局部炎症介质,减轻对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刺激,从而间接缓解椎间盘源性腰腿痛。

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证的选择:对此疗法的适应证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根据现有相关临床报道,其适应证主要归纳为:①影像学(CT或MRI)检查结果证实腰椎间盘突出,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神经根性症状)并与之相符合;②经正规保守治疗6周后无效者;③突出物<6mm,椎间盘高度>50%(正常高度)相对适应证有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老年患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开展。当患者有以下情况时,不宜行此疗法:①突出物>6mm,伴钙化、游离,椎间盘严重退变,高度<50%;②椎体骨折、滑脱,椎管骨性狭窄;③既往腰椎手术史;④其他常规手术禁忌证,如出血倾向、甲亢、精神异常等。适应证的选择还需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考虑,特别是有些椎间盘突出物钙化的患者一定要看钙化的位置和大小,若钙化的位置与靶点太近或钙化点太大则效果不理想,应选择其他治疗方案;而且年龄也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其椎间盘退化明显,含水量明显降低,使用此技术效果可能不理想。

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①安全性较高。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术中可与患者正常交流,有利于对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出现异常立即停止,医患之间更好地配合;通过电流输出对运动、感觉刺激定位以确认射频消融处不会损伤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通过不同组织有不一样的电阻抗定位找到需消融的位置和范围;在一定范围内射频温度可随意调整,功率也是根据温度和阻抗调整,保证在安全范围内,否则未能正常工作。②微创。穿刺针较细,直径0.7mm左右,射频范围局限有效,但又不影响周围组织,如椎体、终板、小关节、韧带等。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无明显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一系列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也不会引起因手术带来的邻近节段继发退变;此外术后并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不改变高度,同样保留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③有效性较高。射频热凝消融术将射频电流直接作用于突出部位,消融部分椎间盘组织,而达到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神经根减压的目的,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循环来缓解临床症状。根据国内外临床研究报道,治疗后症状可能立即消失或减轻,有效率达 90%以上;其术后恢复时间快,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大大缩短术后康复时间,不必长期卧床,也不需特殊护理等,术后第二天可在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束带腰围下地活动。另外,射频消融术费用不高,手术时间短,为患者及家属减轻经济负担及痛苦,也易被广大患者接受。

当然,该技术也存在不足之处:①受条件限制,需要一定的基础设备,如射频仪,C型臂机或CT机等,价格较昂贵,在大多基层医院不易开展;②操作易受X线辐射,尤其是长期工作的医护人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③适应证受限,对一些钙化、脱出、小关节紊乱等引起症状的患者效果不明显;④远期疗效及可能相关的并发症需进一步观察研究,尚缺乏大规模双盲、对照、随机等循证医学证据。

二、经皮椎间盘臭氧消融术

近年,医用臭氧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臭氧治疗范围越来越广,臭氧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然而,由于臭氧的特殊理化性质,医用臭氧从开始应用就备受争议。因为其强氧化特性具有潜在危险性,所以对臭氧治疗一直存在截然不同的意见和主张。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呼吸道及肺上皮细胞有毒性作用,医用臭氧绝对禁止通过吸入途径应用。臭氧通过氧化作用、过氧化反应或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类似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层叠反应,最终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脂质氧化产物发挥信号传感器的作用。肺内层流体和肺细胞双层都存在不饱和脂肪酸,臭氧作用于不饱和脂肪酸产生特殊产物可激活脂肪分解酵素,触发内源性炎性介质释放,酶的功能基团丢失导致酶失活,这些反应进一步导致细胞受损或最终凋亡。臭氧的理化性质使得臭氧治疗的合理性一直备受质疑。近年研究发现臭氧对机体其他组织具有极其有益的作用——抗氧化作用。臭氧能够激活抗氧化系统,通过活化过氧化物歧化酶,使器官的过氧化物水平正常化,降低机体的氧化应激。臭氧可通过增加细胞因子的生成提高宿主免疫力。臭氧可用于治疗龋齿、降低胆固醇、刺激抗氧化反应、改善静息肌肉的氧化作用以及用于低氧和缺血综合征的补充治疗。

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为:①伴有持续性腰腿痛、跛行等明显临床症状;②伴有脊神经受压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③膨出及轻中度突出合并根性压迫症状;④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一致;⑤经保守治疗 4 周以上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或其他椎间盘微创治疗效果不佳;⑥经保守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病情反复。禁忌证为:①腰椎间盘明显狭窄;②关节突关节肥大合并侧突狭窄,黄韧带肥厚,合并椎管狭窄;③腰椎间盘突出体钙化;④CT或MRI提示突出髓柱有明显粘连;⑤合并马尾神经压迫综合征(如大小便功能障碍);⑥椎体重度滑脱;⑦有出血性疾病;⑧合并椎管内或脊椎其他疾病(如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瘤等);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

经皮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方法:腰椎间盘穿刺多采用后外侧入路,经“安全三角”进入病变椎间盘,使穿刺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心或中1/3交界处。在椎间盘注射臭氧后,退针至椎间孔,在椎旁间隙神经根周围注射臭氧。穿刺径路要尽量接近突出的髓核。臭氧推荐用量:椎间盘内臭氧浓度30~50μg/ml,剂量5~10ml;神经根周围浓度30~40μg/ml,剂量8~10ml。不建议臭氧浓度过高,以免加重对髓核和纤维环的退变损害。对于较大的椎间盘突出,推荐经小关节内侧缘后入路穿刺。后入路优势在于:直接穿刺进入突出物注射臭氧;可在突出髓核和神经根周围用药,剥离炎症粘连;适用于各种突出类型,特别是髂嵴高、从侧后方进针困难的L5/S1椎间盘突出者。后入路要求穿刺针穿过突出髓核进入椎间盘,然后依次在椎间盘、突出髓核及硬膜外间隙注射臭氧。后入路穿刺操作较繁琐,对于操作不熟练、解剖不熟悉者慎用。手术操作中注意事项:①抽取臭氧时忌主动抽取,应利用气体的压力将气体“顶”入注射器,以免混入空气;②注射臭氧时通过微孔过滤器注入;③注射臭氧时应避免椎间盘内压力过高,建议采用脉冲注射,低压、重复注射,可用压力检测设备检测注射压;④注射时可反复推拉注射器,增加髓核与臭氧的充分接触和氧化;⑤搁置久的臭氧应弃掉不用,但不可推注至空气中,避免增加对医护人员的损害。

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臭氧可通过多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①机械性机制:臭氧可直接氧化髓核蛋白多糖,与髓核基质内的水分结合生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破坏蛋白多糖复合物中氨基酸,导致髓核基质渗透压下降,髓核脱水,椎间盘组织萎缩,从而解除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臭氧通过破坏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其他蛋白基团,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改变细胞核内染色体,最终导致髓核细胞凋亡。研究发现臭氧浓度高达60μg/ml以上,可加重髓核、纤维环的损伤退变,因此临床选择臭氧浓度时应同时兼顾疗效和其不良反应。②化学性机制:突出髓核释放炎性化学介质,神经长入纤维环内层,均可导致自身免疫炎性反应;同时突出的髓核压迫硬脊膜外和神经根周围的血管,使静脉回流受阻,出现静脉瘀滞、渗出和组织水肿。研究显示臭氧通过诱导抗氧化酶过度表达、刺激拮抗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产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促进病灶区血管扩张,增加氧供,促进炎症吸收。由此,改善局部微循环,解除静脉瘀滞,提高氧合作用,减轻神经根缺血水肿。③镇痛机制:臭氧可抑制无髓伤害感受器纤维,激活抗伤害系统,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发挥镇痛作用。

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骨科手术治疗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安全系数高:在C形臂X线拍片机引导下穿刺,精准、安全,而且臭氧只消髓核,不损伤髓核周围组织及神经,多余臭氧逐渐变为氧气被身体吸收,无体内残留;②无痛苦,风险小:手术用直径约1mm细针穿刺,创伤极其微弱,几乎无风险和痛苦,年龄适应范围广;③见效迅速、疗效好:疼痛症状迅速缓解,一般只需一次即可治愈;④无过敏反应及其他明显并发症:臭氧的特殊结构对人体无过敏反应及体内残留,臭氧极强的氧化能力使体内感染率几乎为零。

臭氧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结合椎间盘内臭氧注射,可使手术残留的髓核溶解、破坏,抗炎、消除神经根水肿,临床观察发现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一般低于0.1%,治疗浓度在10~40μg/ml时没有或极少发生不良反应,有报道臭氧注射时出现暂时性感觉异常,多可自行恢复。可能由于椎间盘注射臭氧后,椎管内或脑脊液内突发的、短暂的压力峰值,通过脑脊液内压力的传导机制造成一过性神经根损伤。 gZvg5fv4jeBeufuYAfZAIoF47oOhrg+su8O7Y4TWxXPuJtJdax0hUH98BU2HrK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