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现代社会常见、多发的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方面,而非手术治疗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疗法。其中物理疗法是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包括牵引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高能量激光治疗等。
腰椎牵引是物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方法。其可改变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后部的相对位置,从而减轻神经压迫,刺激椎间盘和关节的修复,使局部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较快地消除并恢复椎间盘的力学平衡。腰椎牵引能改善突出物与神经间的关系,可牵开粘连组织和挛缩的韧带、关节囊,同时牵开两侧狭窄的椎间孔,以缓解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另有研究发现,牵引可影响内源性致痛调节系统,牵引后可使血液中儿茶酚胺、五羟色胺等致痛因子含量降低,减少对血管感受器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腰椎牵引使椎间隙增宽,减轻椎间盘压力,促使髓核回纳;可解除肌肉痉挛,使肌肉得以放松;使脊柱得到制动,利于充血、水肿的消退和吸收。
现临床上有不同的牵引治疗方式。①人力牵引:即中医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拔伸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分解粘连、整复错位等作用,可有仰卧位屈髋牵引及俯卧位背伸牵引。牵引力量来源于医者。②自身重力牵引:常见的方法有倒悬法、坐式牵引、成角下肢悬吊法。牵引力的大小不需要用人为设定,只要依靠患者自身重力。③骨盆牵引:骨盆牵引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传统牵引方法。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胸部和骨盆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头部和尾部,纵向牵引腰椎,以达到治疗目的。牵引重量多为体重的25%~70%。牵引体位以腰部微前屈为宜,可采用持续牵引,牵引时间通常选择每次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l次。此外,还可进行床体尾部抬高10°~15°头低位牵引。④三维牵引:通过计算机进行牵引、成角、屈伸、旋转等操作。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系好固定带,设定选择慢牵,根据身高、体重等设置具体参数。可先从小重量试牵,旋转角度±(10°~15°),下倾角-8°~-12°,腰椎生理曲度越大,下倾角越大。设定牵引时间为10分钟,持续牵引3分钟,间歇1分钟。三维牵引可快速强力地伸展腰部肌肉,缓解疼痛。⑤自体牵引:用自制的牵引床,患者取水平仰卧位,胸廓带固定于患者剑突下,胸廓的第8、9、10肋下缘。通过两根悬吊带,将胸廓带悬吊于床上端的支架,然后缓慢将牵引床倾斜至60°或90°,借助于下半身的重量进行自体牵引,以20分钟持续牵引为宜。自体牵引可放松腰部肌肉,增宽椎间隙。⑥四维牵引调曲法:开始时用升降板将下半身托起,胸腰段与上半身呈25°~45°,再调整治疗仪,使双下肢缓慢逐渐升起,后将托板放至离下肢约30cm处,以下腹部离开托板为宜,力的支点在胸腰枢纽关节处,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牵引体位通常是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此外,还可以采用坐位。①仰卧位:将胸部牵引带固定于肋下,骨盆牵引带则固定于髂嵴上方,采用间歇方式牵引,每牵引5分钟则放松30秒,每天牵引30分钟,12天为一疗程。仰卧位可使椎间孔和椎管容积增大。②俯卧位时,腰椎处于伸展位,从两侧骨盆后方牵拉,使牵引绳与腰椎纵轴成-10°~15°,牵引力的作用力线近乎平行于胸腰段椎体生理轴线,可有效促进腰椎分离。俯卧位牵引舒适程度较好,同时可开展其他理疗项目,具有更好的依从性。③坐位下牵引:以双侧腰部作为支撑部,用骨盆的重量牵引腰椎。根据牵引的生物力学分析,采用卧位牵引的方式更加普遍而合理,更利于腰部肌肉放松,减轻椎间盘压力,且临床上较常用。
牵引重量的选择:牵引力必须首先克服软组织牵伸后产生的内在张力及摩擦力。有研究表明,L3以下部位的重量大约为整个体重的49%,相当于体重25%的牵引力仅能克服摩擦力。慢速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25%~110%,而快速牵引重量可达体重的3~4倍。目前,国内应用的牵引重量多为体重的70%~110%。有研究表明牵引重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当牵引重量过大时,椎间隙不仅不增宽,反而出现反射性肌痉挛而对抗牵引。
牵引时间和频度:腰椎牵引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牵引重量的大小,一般来说,牵引重量大则牵引时间相对要短,反之则时间相对要长。快速牵引时间以1~3秒为宜,慢速牵引时间以20~40分钟为宜,平均30分钟。有研究表明,脊柱的应变可分为开始阶段、应变加速、减慢阶段,大约18分钟后,应变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短时间的20分钟牵引,椎间隙即可达到最大分离。应根据患者是处于急性进展期、慢性缓解期还是恢复期来选择不同的方案。对于非快速牵引,一般采用间歇牵引,牵引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
牵引疗法的适应证:轻中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腰痛。
牵引疗法的禁忌证:孕妇、腰椎先天畸形、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骶髂关节结核、腰椎肿瘤和马尾肿瘤、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以及合并有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牵引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医源性损伤事故,应引起医者的高度重视,通过总结治疗中常见并发症总结以下注意事项:①操作医师需经严格专业训练;②牵引疗法需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把握适应证及操作步骤;③明确诊断。
冲击波的本质是一种机械波,将气动产生的脉冲声波转换成精确的弹导式冲击波,产生瞬间增高的压力,以压力波的形式释放高能量,并且高速传导和渗入人体组织,将机械力信号转导为化学信号,在人体组织和细胞中产生生物学效应。体外冲击波疗法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患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个别报道,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以欧洲为中心得到广泛开展。冲击波治疗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与基础研究越来越多,适应证也不断扩大,骨科专用冲击波设备也得到了发展。尽管体外冲击波疗法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时间不长,但它作为一种安全有效、非侵袭性、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对多种疾病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展示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已经证实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血管生成、加强代谢、神经损害引起肌肉疾病等生物学效果有影响。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有学者认为体外冲击波通过NO介导抗炎机制,下调NF-κB的活化和依赖性基因表达来抑制炎症反应,以及减少NO对炎性疼痛的传递。体外冲击波促进NO释放后导致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并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和致痛物质的释放,从而达到抗炎和缓解疼痛的效果。体外冲击波机械刺激诱导增强炎性组织中IL-10的表达,起到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合成的作用,同时体外冲击波有效疏通闭塞的微小血管并改善血循环,也有助于缓解疼痛。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能通过破坏疼痛感觉神经或影响刺激痛觉感受器接受的频率阻止疼痛信号的传导。有研究证实体外冲击波也可直接影响机体炎性因子的水平,特别是IL-1β、IL-6以及TNF-α的表达水平。
体外冲击波属于不良反应较小的无创物理治疗,但其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值得重视。有研究认为体外冲击波可能造成组织损伤、疼痛、眩晕、失眠、胃肠道反应、毛发脱落等现象。可能出现偶尔的放电现象且噪声较大,治疗过程中位置偏离等可能造成效果欠佳。刺痛、红肿或瘀伤相对少见并短暂,其几乎没有严重不良反应。
体外冲击波疗法部分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清晰明了,大样本量的实验分析将有助于探究,仍待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确定最佳参数以进一步深入开拓其应用范围并专业化,使之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可与中医经络、推拿理论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试验并总结临床治疗经验,了解其适应证、禁忌证,在治疗中学会举一反三。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调整手法、改进冲击波探头、生产针灸药物探头耦合剂、掌握补泻手法、严格把握适应证、掌握治疗剂量并联合常规治疗增强治疗效果。
采用频率在1k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流。这种电流在人体内可引起离子和荷电微粒的迅速移动,因而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而临床上常用的频率一般是1~150Hz。低频脉冲电流因波形不同,可分为方波、梯形波、指数曲线形波、三角波和正弦波等。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可调整脉冲周期,脉冲宽度和升、降波时间。有时以更低频率的脉冲波去调制上述低频脉冲,这种波称低频调制波。
临床上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应用于下述两个方面:①用以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收缩能促进动脉供血、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局部营养代谢,消退水肿,还可提高肌肉张力,防止或延缓肌肉萎缩;节律地刺激神经肌肉,可使肌肉节律性收缩,用以防止由于损伤或炎症造成的肌纤维和肌膜间、肌束之间的粘连,保持肌肉弹性,防止挛缩。此外,电刺激还可促进病损神经纤维的再生。低频脉冲电可用于强度/时间曲线测定,以判断肌肉受神经支配的程度,并选择最佳治疗用脉冲参数,以提高治疗效果。低频脉冲电疗法还可治疗上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痉挛性瘫,此法是利用两组低频脉冲电流,交替刺激痉挛肌及其拮抗肌,利用交互抑制的反应使痉挛缓解。②用于止痛。主要采用超刺激电疗法(用超出一般剂量电流强度的低频脉冲电疗法)和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低频电脉冲止痛机制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低频脉冲电阻抑制了痛觉神经向中枢传递冲动,但具体阻抑在何部位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在感觉神经纤维,有人认为在脊髓后角细胞,也有人认为在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其二,是低频脉冲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的致痛物质消散,改善组织代谢功能,因而起到止痛效果。
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禁忌证:带有心脏起搏器者严禁使用;严禁刺激颈动脉。以下情况需小心使用: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眼部、体腔内;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切勿将电极置于颅脑部位。有认知障碍者不能自行操作。其他如意识不清、肢体骨关节挛缩畸形、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神经应激性不正常者也属禁忌。
注意事项:治疗部位皮肤有瘢痕、溃疡或皮疹时,电极应避开这些部位,以免电流集中引起烧伤。对儿童进行治疗时,先施以弱电流消除其恐惧,再将电流调至治疗剂量。此疗法须与其他疗法,如运动训练、心理治疗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操作者应准确掌握刺激点的解剖、生理知识等,这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