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治疗

针刺疗法是非手术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病程通常较长,病情较为复杂。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能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和关节,纠正经络中气机的不平衡状态。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标本兼顾。

针刺治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疾病的病性、病位,确定的治疗方法,治则决定临床治疗思路和取穴方法,是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证明针刺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痛阈、改善电生理、影响镇痛因子和炎症介质等方面,而对于受损脊髓的形态学改变影响并不显著。针刺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上均能进行合理解释,且针刺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效果确切,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仍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动筋针法、岐黄针疗法治疗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一、动筋针法在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动筋针法参考了陈德成博士的相关理论,笔者将其运用于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一)动筋针法简介

动筋针法是指在应用针具治疗疾病时,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在针刺留针过程中进行带针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动”指的是“运动”,包括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等;“筋”指的是“经筋”或“筋膜”,这里泛指肌肉和筋膜,特指骨骼肌及其相关的结缔组织。所谓“动筋”即是活动肌肉、筋膜、关节和韧带等运动系统组织。中国古代所用的名词与现代解剖学所用的术语不同,但本质是相通的。与此类似的还有“横络”“筋结”等,都可表示病灶点,即压痛点或激痛点等。动筋针法是结合了经络学、针灸学、经筋学、解剖学和运动学等一种综合性针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导致的各种痛证和某些内脏疾病。在行针刺治疗时,针刺部位不局限于患处,亦包括邻近部位或远端,且行针时不妨碍运动。

动筋针法的核心可概括为三部分:靶点、针刺、运动。

(二)动筋针法相关概念

动筋针法靶点是指医生所选取的治疗点,包括阿是穴、痛点、压痛点、激痛点、结筋病灶点、骨骼肌起止点。

1.痛点

即疼痛的部位,或者是疼痛部位上最突出的局部或一点。疼痛是病变所在部位的反应,是组织器官受到病理刺激而产生的电信号。痛点,中医又称为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和敏感点等。凡无固定的位置和名称的疼痛局部或压痛点,根据“以痛为腧”的原则,均可作为治疗点。痛点的基本类型有显性痛点和隐性痛点两种。显性痛点指患者能自我知觉,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痛点。比如病变软组织,因炎症、内分泌紊乱或过度劳累等内部因素,以及跌打损伤或气候改变、寒冷、潮湿等外界刺激的影响,使隐性痛点出现疼痛感,成为显性痛点。隐性痛点指患者很少能自我察觉,很少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痛点。患者无疼痛主诉,有的阴性痛点早期因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体检触压时有疼痛感,后可因休息、治疗等消失;也可通过某种刺激而再次激发,从而变成显性痛点。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缓解期可无腰腿痛等不适,仅在体格检查时有突出节段周围压痛,而因劳累或急性扭伤后出现突出节段棘突旁明显疼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2.压痛点

指医生触碰或按压患者某一部位时,患者出现疼痛感觉的部位。压痛点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规律性:特定部位的压痛点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出现,不是孤立的一个压痛点,而是具有规律的一群压痛点。②点、线、面、体性:一群压痛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构成一个立体致痛区域。③解剖特点:压痛点多在软组织(特别是骨骼肌、肌腱)骨骼附着处,即肌肉的起止点。④病理特点:压痛点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依据中医理论即为经络不通和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3.肌筋膜激痛点

简称激痛点(trigger point,TrP),也称触发点、扳机点,最早由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中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按压时可激发特征性的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隔部位的感传痛(牵涉痛)。激痛点的位置常位于肌肉的肌腹处,或肌肉与肌腱交界部位、肌肉附着骨骼处等,范围不超过1cm²,可触及结节[结节由肌球蛋白(粗肌丝)和肌动蛋白(细肌丝)组成,粗肌丝在中间,细肌丝在两端。细肌丝的两端有两条竖线,这条线被称为Z线,两条Z线中间的部分称为肌节。肌节可收缩,也可拉长。肌肉的收缩与拉长都是靠肌节的运动,当长时间保持收缩时,粗肌丝与细肌丝会过度结合,最终导致粗细肌丝不能分离,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肌节内部粗细肌丝过度结合,最终就产生了结节]。持续性的压迫或针刺可引发该肌肉相应区域的牵涉痛。

激痛点牵涉痛:由激痛点引发,部位在远处,远离病灶但与病灶根源有关。激痛点的牵涉痛分布区域并不与周围神经或者皮肤结节分布区域相同。根据其是否伴有自发性疼痛,可分为活性激痛点与隐性激痛点。活性激痛点:无按压情况下自发出现疼痛。隐性激痛点:受压情况下才会引起疼痛。激痛点的四个基本特征:①肌肉上存在压痛结节或束;②束/结节上有高度定位的压痛点;③按压压痛点产生远隔部位疼痛;④按摩或针刺压痛点可缓解疼痛。

激痛点的诊断:最低标准:一条紧张带上的压痛点和患者对疼痛的识别(仅有紧张带不足以诊断,必须加上触痛结节)。辅助标准:①在其他肌肉上感到牵涉痛(必须以患者识别出所熟悉的疼痛为基础。如果患者出现不熟悉的疼痛,检查者可能按压了一个潜在的激痛点,或者不是激痛点)。②局部纤颤反应(激痛点部位的针刺或局部纤颤反应时可能伴有针刺得气感)。③疼痛所致的功能受限。④肌肉无力。部分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肌肉激痛点分布见表2-1。

表2-1 部分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肌肉激痛点定位

续表

续表

续表

4.结筋病灶点

中国古代医家对原发于肌肉及周围附属组织的损伤性疾病进行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总结,并将其称为经筋疾病。经筋是经脉的筋肉系统,其主要作用是连缀百骸,构成人体支架,维络周身、内安脏腑、系结肢节、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运动等。十二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与运动密切相关。当关节过度活动或关节部附着的肌肉、韧带等筋肉组织受到长期的磨损、牵拉,或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时,其上的筋结点极容易形成瘢痕、结块等病灶点,进一步影响局部血流的通畅,产生疼痛、局部功能障碍等症状。这些病理状态下的筋结点就被称为结筋病灶点。结筋病灶点的特点:按之则痛(与阿是穴类似,但阿是穴可以不是病灶点);结筋之感(与激痛点类似,阿是穴无此特点);循经筋分布(阿是穴可不在经筋循行路线上)。

十二经筋在人体的分布呈纵行的带状或束状,循行走向为向心性,起点在手指、脚趾末端,沿躯体纵向轴终止于头面、胸腹部。由于经筋在循行过程中有“结”“聚”的特点,经筋聚合、联结的关节及筋肉丰厚之处就成为了结筋病灶点的分布所在。按传统中医理论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共12条经筋。

经筋的病灶点虽然不像激痛点一样以肌肉进行分类,但经筋所过,结合经典原文与临床探究可对其涉及的肌肉、穴位窥见一斑。本书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涉及的足三阳三阴六部经筋为例(表 2-2)。

表2-2 足三阳三阴六部经筋

续表

5.骨骼肌起止点

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人体的骨骼肌是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而附着于骨膜的部分是骨骼肌的肌腱,即软组织压痛点所在的部位,并非骨骼肌的肌腹部分。骨骼肌中的筋膜,是包绕于骨骼肌外面的软组织。筋膜的松紧是由肌腱的松紧决定的。因此肌腱(肌肉的起止点)是应力的集中点,容易损伤。一旦损伤,引发无菌性炎症,即化学性刺激,肌肉便产生疼痛。软组织疼痛的发病机制类似中医理论中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治疗上,以松解为主要方式,最终达到止痛的目的。

骨骼肌起止点压痛有如下鲜明的特点:解剖位置在骨骼肌肌腱的附着处(起止点是应力集中点,最容易损伤);存在无菌性炎症;疼痛性质多为原发痛。治疗方法先针对原发性压痛点治疗,若存在继发性无菌性炎症,再针对继发性压痛点治疗。同时结合肌腹(筋膜)进行治疗,达到止痛的目的。

(三)动筋针法的作用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腰腿疼痛的原因有压迫学说、炎性物质渗出学说和免疫应答学说。其中压迫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压迫硬膜,硬膜下是脊髓;第二种是压迫神经根,是一种机械性压迫。当发生压迫以后,会出现神经缺血、缺氧状态,产生神经疼痛,如果刺激硬膜比较严重,患者产生腰痛;如果压迫神经根比较严重,患者会产生腿疼。此外,腰椎间盘突出会有渗出成分,会导致炎症,出现疼痛。

许多患者因为长期的姿势不当而导致脊柱附近肌肉紧张、挛缩,长期则使腰椎曲度变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渗出物刺激肌肉等软组织,导致因痛而致相应肌肉、筋膜进一步紧张挛缩。

动筋针法针刺部位主要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以刺激浅筋膜为主,浅筋膜通过疏松结缔组织与深筋膜(包括肌内膜、肌外膜、肌束膜、肌间隔等形成的筋膜网络)连接,通过肌肉的带针运动,增加针刺对筋膜的刺激量,以调整人体筋膜的机械张力,从而调节筋膜、肌肉、骨骼结构的平衡,达到止痛和恢复正常运动功能的目的。

(四)施用动筋针法的步骤
1.动态确定责任肌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出现腰腹部活动度受限,配合动作检查,评估并确定受限的肌肉。动态确定责任肌是治疗过程的起始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决定带针运动治疗的内容。

腰腹部后伸受限责任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腰大肌、腰小肌(排除后伸肌群无力,则与以上前屈肌紧张、损伤有关)。

腰腹部前屈受限责任肌:最长肌、腰方肌、髂肋肌、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排除前屈肌群无力,则与以上脊柱后伸肌紧张、损伤有关。

腰腹部侧屈受限责任肌:腰髂肋肌、胸最长肌、腰方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排除受限侧侧屈肌无力,则与以上受限侧的对侧侧屈肌紧张、损伤有关)。

2.确定靶点

确定运动受限的责任肌后,进一步确定靶点。

循经检查:根据中医经络循行路线找到与疼痛部位相关的痛点。检查法主要采用循压式检查法。根据疼痛部位,大致判断为何经所主,循经在肌肉、肌腱和骨骼的间隙和边缘点压按揉,仔细寻找压痛点,确定靶点部位。

循筋检查:根据中医经筋循行找到与疼痛部位相关的痛点,确定筋结的部位。检查法主要采用切循式检查法。一般多用拇指或示指的指尖、指腹侧或腹面进行按压或点压,移动检查。操作时医生左手四指轻轻放在所要按压部位的一侧,以扶持和固定部位,然后用右手拇指或示指的指腹点按、推循,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按点—线—面—体的顺序沿经筋逐一寻找阳性(+)反应点。

循肌检查:根据西医肌肉解剖学理论找到与疼痛部位相关的压痛点,多为肌肉与骨骼的附着点,即骨骼肌起止点。检查法主要采用滑按式检查法,主要用于肌肉与骨骼附着处的靶点检查。用拇指指腹、指尖或侧腹,向痛点用力,方向垂直于痛点所处平面,在压痛点上适度压紧,并做小幅度的左右或上下快速度滑动。

循膜检查:根据西医肌筋膜理论找到与疼痛部位相关的痛点。检查法一般采用平滑式、弹拨式和钳捏式检查法。平滑式:以手指指腹来回推动检查区的肌肉组织,以便仔细地寻找其中的条索或硬结。硬结直径一般为1~4cm,其大小主要与激痛点的活动性有关。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弹拨式:当平滑式检查法及钳捏式检查法无法触及激痛点时,便需要采用深部触诊法。指尖放在肌肉的紧绷带上,与肌带的走向成直角,当手指往后回收的同时突然往下压,使下方的肌纤维在手指下滚动。当引起的局部性压痛与患者感觉到的疼痛一致,并伴有相关的运动障碍时,便可能是位于深部的激痛点所引起的。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激痛点的定位。钳捏式:用拇指与其他四指钳连在检查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当确认硬结后,沿着其长度可定位出小结及其最明显的压痛点,亦即激痛点。

3.选择针法

包括基本针法、辅助手法和辅助针法。

(1)基本针法

浮刺法:10°~15°沿皮下浅筋膜刺入,患者无特殊痛感。

直刺法:垂直进针达肌肉层或骨膜。

斜刺法:45°斜刺,针对靶点。

单刺法:单刺针对较小靶点。

多刺法:范围较大的靶点(如关节附近)可两根针或多根针同时针刺,以浮刺居多。

注:浮刺后确认患者带针部位可运动,如运动时有强烈痛感或牵扯感,需及时调整。

(2)辅助手法和辅助针法

推拉法:一手按针刺部位皮肤,一手握针柄,做相对推拉运动,适用于肌肉平坦丰满部位。

揉按法:作用于针刺周围皮肤,由轻到重,适用于肌肉平坦丰满部位。

提捏法:一手固定针柄,一手提捏起针身处皮肤,适用于肌肉平坦丰满部位。

搓摩法:一手固定针柄,一手揉搓针身处皮肤,适用于肌肉平坦丰满部位。

弹拨法:一手固定针柄,一手弹拨针身处皮肤,适用于肌肉松弛部位。

摆尾法:固定针身所在皮肤,摆动针柄。

捻搓法:提起针身处皮肤,两手指揉搓,适用于肌肉松弛部位。

滞针法:进针后单方向旋转针柄使肌纤维缠绕针柄,而后拔出(拔出时可感觉有阻力),反复操作5~10次,适用于肌肉紧绷或松弛部位。

刮磨法:进针后沿针身方向刮磨周围皮肤,适用于肌肉紧绷部位。

以上辅助手法和辅助针法可搭配使用。

4.治疗步骤

通过动态寻找责任肌、找到责任肌上相关靶点后,常规消毒靶点处皮肤,与皮肤成10°~15°角度进针(采用1~3寸普通毫针),与肌腹纤维走形垂直或平行(或针刺某些穴位或肌肉起止点,视具体情况、部位而定)。首先治疗者于局部进行辅助手法、针法操作,后带动患者肢体做被动运动,以不痛、安全为前提,以最大幅度(恢复正常功能)为原则,治疗者带动患者加大运动幅度。再嘱患者做自主带针运动,包括在治疗床上与平地上的动作,每组主动运动重复2~3遍,前提与原则同前,可增加对抗动作。完成后取针,用无菌干棉球按压。

二、动筋针法在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典型案例

案例1

蔡某,男,44岁,公司职员。

主诉:腰痛伴左下肢麻木2年,再发半月。

现病史:患者诉2年前开始出现腰部疼痛,左下肢麻木,活动受限,症状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针灸、理疗后改善,半个月前腰痛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麻木,行走困难,故收入院。入院症见:意识清,精神可。腰痛,活动受限,左下肢麻木,无其他不适,纳眠可,二便调。

查体:患者步入病房,跛行步态,腰椎生理弯曲存在,腰3、腰4、腰5、骶1棘突压痛(+)、叩击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 40°(+)、加强试验(+)。左下肢股神经牵拉试验(+)。左跟腱反射减弱。腰痛VAS评分5分,左下肢VAS评分7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3分。

辅助检查:腰椎MRI提示L4/5椎间盘突出(中央偏左型),L5/S1椎间盘突出(中央型)。L4/5终板炎(图2-4)。

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

诊治经过:

(1)动态检查:腰椎前屈<20°、向左侧屈<10°、向左旋转<20°,髋关节外展、外旋、屈髋动作明显受限。

(2)触诊定位:左侧臀中肌、腰方肌、阔筋膜张肌、髂胫束、半膜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胫骨前肌均有较为明显触痛点。

(3)经筋定位:足少阳、足太阳经筋为主。

(4)搭配穴位:大肠俞(左)、委中(左)、髀关(左)。

(5)治疗:先用毫针于左侧大肠俞、委中、髀关三穴行提插补泻法刺激经气数分钟,患者有较强得气感后取针。取1~3寸毫针若干,靶点位置皮肤消毒后,沿纵行方向与皮肤成10°刺入,进针后行滞针法、揉按法数次。协助患者带针做被动运动侧卧位(左侧)屈髋、髋外展、髋后伸,仰卧位屈髋各10次,患者主动运动各10次,下床后患者带针主动运动,腰椎前屈、后伸、侧屈、环转,蹲起,(左侧)髋外展、髋前屈、髋后伸各10次。

图2-4 腰椎MRI提示L4/5、L5/S1椎间盘突出

效果:治疗3次后,一次行走距离能超过2km,腰椎前屈、向左侧屈、向左旋转明显改善,左侧髋外展、外旋、前屈改善,除因办公久坐后臀部仍有疼痛,对日常生活、工作无影响。

案例2

游某,男,44岁。

主诉:腰骶部疼痛间作1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诉1年前久坐后开始出现腰骶部疼痛,当时CT检查示L5/S1椎间盘突出,骶管囊肿。经物理治疗、休息后症状好转,但易反复。1周前因开车长途久坐,腰骶部疼痛加重,逐渐不能俯仰,故收入院。入院症见:意识清,精神可。腰骶部疼痛,活动受限,久坐后症状加重,纳眠可,二便调。

辅助检查:腰椎MRI示L5/S1椎间盘突出,S1椎体许莫氏结节形成,骶管囊肿。

诊治经过:

(1)触诊:L5、S1棘突压痛、叩击痛,棘突旁压痛。

(2)动态检查:腰椎前屈<10°,后伸<10°,患者因疼痛而拒绝做其他动作。

(3)经筋(络)定位:督脉受损。

(4)治疗:患者俯卧位,局部皮肤消毒,取1.5寸毫针,于L5棘突上约2cm处向下平刺,进针1.5寸,行滞针法、提捏揉按手法,5分钟后嘱患者下床,带针做腰部前屈后伸运动。

效果:下床后做2组动作,即可达到腰部前屈近90°,后伸30°。

三、岐黄针在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岐黄针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发明的一种针具,岐黄针疗法是基于陈振虎教授提出的理论基础,施用岐黄针的一种针法。其最大的特点为“气至而速效”,基于此特点,我们将岐黄针运用于脊柱专科疾病,作用于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身上,同样取得不错的疗效。

(一)岐黄针针具介绍

岐黄针由针尖、针身、针柄组成。

1.圆弧形针尖

传统的毫针针尖为松针状,有助于进针,也能减少过于尖锐的针尖引起的明显刺痛感觉。岐黄针的针尖为圆弧状。在设计方面,陈振虎教授参考了大针、长针、员利针及毫针的特征。

(1)大针:

长四寸,针身粗圆,用于泻水,“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

(2)长针:

长七寸,用以深刺,治“深邪远痹”。

(3)毫针:

长三寸六分,针细如毫毛,用以治疗寒热、痛痹。

(4)员利针:

长一寸六分,针头微大,针身反细小,圆而且利,用于治疗痈肿、痹病。

岐黄针圆弧形的针尖设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安全性上,进针后当针尖触及血管表面时,血管平滑肌会因受刺激而产生一定程度收缩,从而避免针尖直接刺穿血管,所以即使岐黄针的针体较普通毫针粗,但出现刺伤血管的可能性较小。

2.中空针身

岐黄针针身设计为中空,若意外地刺及血管,血液通过空心的针体流及针柄,操作者可通过透明的针柄判断针刺及血管的情况,及时停止进一步应用针刺手法而避免对血管的二次损伤。相对于普通毫针而言,岐黄针针身硬度高、直径粗,对组织的牵拉、震颤作用强,下针后患者得气感更强,故往往下针后即可得气,病痛缓解。

3.透明针柄

岐黄针透明针柄的设计为提醒治疗者是否刺伤血管。又因针柄较粗,更方便治疗者施行手法,达到更好的得气效果。

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相对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症状往往更严重、复杂,选择岐黄针治疗,贵在其可以提供更强的得气感。

(二)岐黄针临床操作特点

岐黄针的临床操作特点主要有二,即轻与快。

1.轻

(1)刺激量小:

因岐黄针针体较粗,故进针时难度较普通毫针大。岐黄针进针时使用飞针手法,以右手拇指、示指指尖与腕部的瞬间力量,将针尖快速刺入皮下组织。快速破皮对人体的刺激量小,当进针有阻力时,应及时退针避免损伤血管或神经。

(2)取穴少:

陈振虎教授临床使用岐黄针时推荐一次仅选用2~3个穴位,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症状表现复杂,一次针刺可选用3~6个穴位,视情况而定,但取穴数也大大少于普通针刺的取穴数量。

2.快

(1)进针快:

拇指和示指指腹压住针柄下1/3处,行飞针手法快速破皮,减少痛感。

(2)操作时间短:

因施用岐黄针时患者得气感强,故治疗单个穴位时间从进针至出针不超过20秒,可有效规避“漏针”现象。

(3)疗程短:

陈振虎教授认为,病在筋者不必分阴阳左右,岐黄针的治疗原则是以其病位所在作为重要参考,消除病变所在根源是最主要的目的。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在使用岐黄针治疗2~3次后即可消除病痛,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往往不超过5次治疗便可达到满意疗效。

(三)针刺手法

岐黄针理论来源于经筋理论,与动筋针法相似,针刺手法来源于《灵枢》中的五刺法,我们在实际临床中常采取其中半刺、合谷刺、输刺。

1.半刺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灵枢·官针》)临床实践中,根据此理论我们将岐黄针运用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融合术后)伴有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烧灼样痛的患者,操作岐黄针皮下浅刺后行扫散。

针刺的部位为患者感觉疼痛的部位+远端部位,可以是穴位或穴位附近区域。例如一例L3、L4神经根受损的患者,出现左侧大腿内侧下端、胫骨内侧髁附近皮肤烧灼样痛,治疗部位选取左侧大腿疼痛局部与地机穴旁开约两指处,分别予岐黄针浅刺后皮下扫散,大腿内侧下端处皮肤治疗约5分钟后患者自觉疼痛感消失,胫骨内侧髁处皮肤治疗约10分钟后患者自觉疼痛感减轻80%。此法操作类似浮针(岐黄针针尖圆利而非尖锐,故扫散时损伤较小),皮肤烧灼样痛可视为经气过盛,溢出至体表细小之浮络、孙络,导致疼痛,浅刺后进行扫散,将溢出之经气分散化解,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2.合谷刺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灵枢·官针》)此类手法主要用于痛症与痹病。合谷刺的针刺手法为破皮后缓慢多次推进,穴位得气后,退针至皮下,顺/逆经络循行方向各30°缓慢推入,形如鸡足,用来治疗肌痹。这是我们在实际临床中使用岐黄针对感觉减退、肌力下降等治疗的理论基础。例如一L4/L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肌电图示慢性神经源性损害电生理表现,累及双下肢部分肌,L5主根性损害。查体左侧伸 肌力1级、左足第2、3趾背侧感觉减弱。治疗选取左侧丰隆、悬钟两穴,予岐黄针行合谷刺法,操作过程约1分钟。针毕患者述足趾自觉麻木感好转一半,伸 肌力恢复至2级。治疗3次后,患者伸 肌力恢复至3级,麻木感减轻70%。

合谷刺法穴位选取总结:主穴以一侧/双侧太阳膀胱经腧穴+命门/腰阳关为主,配穴根据经筋理论,参考动筋针法篇关于经筋介绍选择,部分举例见表2-3。

表2-3 合谷刺法配穴选择

局部配穴每次选择1~2个即可,无须多选。

3.输刺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灵枢·官针》)输刺主要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中到重度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此类患者最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的两个部位为脊柱与髋关节。我们使用岐黄针取督脉之命门、腰阳关穴,肾经原穴太溪,胃经穴位髀关。命门、腰阳关二穴进针后至有胀感,退针至皮下,沿纵轴方向向下45°进针至抵触下位椎体棘突,取针。太溪穴只进针有得气感便取针。髀关穴进针有酸胀感后,退针至皮下,调整角度,沿髀关穴向上、下、左、右方向约与皮肤呈60°分别进针,至针尖抵触股骨大转子周围(肌肉丰厚进针不能触及骨骼者,可一手按压穴位周围皮肤,另一手持针柄施加压力,直至针尖抵触骨骼)。每周2~3次。

对于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单纯使用岐黄针疗法,但因岐黄针疗法治疗次数每周控制不超过3次,若患者症状较重,往往配合动筋针法进行治疗。对于伴有明显活动受限、局部肌肉高度紧张的患者,贸然使用得气感强的岐黄针针刺局部,可能因酸胀感过强、心理紧张等因素而致患肌进一步挛缩、紧张,加重活动受限程度。可先用动筋针法松解肌肉、筋膜组织,再配合岐黄针针刺穴位,加强通经活络的效果。 FBkZlPa7eM0rLHvUXy31hyTEeY3jcW+4SkOBxD31A73K9nR47TV8KLV5rVYU+cX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