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技术历史悠久,分为理筋手法和正骨手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基于筋骨理论,手法以调理局部气血和调整筋骨平衡为主。理筋手法可强壮督脉、振奋阳气,改变筋骨因肝肾亏虚而不能濡养的状态,减轻外感风寒湿热或瘀血阻滞于腰部而带来的疼痛。正骨手法可舒筋活络,有效纠正轻微突出的椎间盘,恢复腰椎内外力学平衡,调整腰椎顺应性,增强腰部周围肌肉、韧带的运动功能。施杞教授提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学术思想,指出LDH是由以“筋”损伤为主的动力性失衡和以“骨”损伤为主的静力性失衡综合导致的。“理筋正骨”手法可恢复“宗筋”主“束骨”的功能,有效纠正“筋出槽”和“骨错缝”。
目前LDH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机械性压迫学说、血液循环障碍学说、自身免疫炎症学说三大类。手法治疗LDH的作用机制直接或间接与这3种学说有关,其主要机制概括如下:
手法可调整局部生物力学结构,增强脊柱稳定性,同时可扩大椎间隙,椎间盘内会形成短暂负压状态,使粘连的神经根松解、突出的髓核回纳,从而减轻脊髓神经的机械性压迫。手法作用于筋、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调理损伤的“筋”,拉长邻近肌群的肌纤维,放松紧张的筋膜和黄韧带;另一方面可以调整腰椎关节突关节的位置,使病变腰椎恢复正常生理位置,从而有效减轻脊髓神经的机械性压迫。手法不仅可以缓解因腰部筋骨失衡而造成的肌肉痉挛,纠正关节突关节紊乱,还可以通过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从而重建筋骨平衡,调整脊柱顺应性,缓解腰部疼痛和改善腰椎活动度。机械性压迫是导致LDH发生的最直接病因,而改善机械性压迫引起的活动受限和放射痛是手法治疗的重点。
推拿理筋手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提拿”手法采用顺筋利节的技巧缓解或消除“筋骨失衡”,通过向上、向外提拿腰部筋肉组织产生“负压力”,而局部“负压力”有利于消除局部瘀血肿胀,促进微循环,加快局部炎症消散和致痛物质消除。手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筋骨组织缺血缺氧状况,有利于损伤神经根、肌肉组织水肿的吸收。目前手法改善局部微循环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来证实。
手法治疗时,应遵循先理筋、后正骨的原则,用理筋手法充分放松腰背部肌肉、韧带,调理气血,改善局部微环境,再用旋转、拔伸、斜扳、整脊等正骨手法调整脊柱顺应性,从而有效促进筋骨平衡,松解受压的神经根,减轻疼痛。手法治疗LDH的疗效明确,但手法治疗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准确辨别患者体质、受损程度及分型,结合现代影像学表现选择最佳手法,才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慢性筋骨疾病。手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其适用指征一直是中医手法发展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佳手法的筛选。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正骨手法治疗适应证范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一般认为增生狭窄型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合并马尾神经受损、腰突症合并黄韧带肥厚或小关节增生或侧隐窝狭窄或椎体滑脱者、多节段腰间盘突出患者,以及伴有腰椎结核、肿瘤者临床上均不适宜用手法治疗。同时,突出形态为巨大型、骨化型、游离型患者也不宜进行推拿,以免引起或加重马尾神经损伤。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独特的优势,能有效地缓解疼痛等症状,临床疗效可靠,操作方法简便,患者容易接受,是保守疗法中的首选。
手法的动作和名称,各家说法不一,有的手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有的名称相同而动作各异。现代临床常用的手法主要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
法、擦法、摇法、扳法、拉法、振法、击法、理法等。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把两种手法结合起来组成复合手法,如按揉法、掐揉法、拿捏法等。
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按法。在临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之分。按法亦可与其他手法结合,如果与压法结合则为按压法,若与揉法结合则为按揉法。指按法:用拇指指面或以指端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称为指按法。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辅以按压。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掌按法:用掌根或全掌着力按压体表的一种方法,称为掌按法。掌按法可单掌亦可双掌交叉重叠按压,也可与揉法相结合使用。
用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为着力点,按压于某一治疗点上,称为点法。点法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属于按法的范畴。具有力点集中、刺激性强等特点。有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示指点法三种。拇指端点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贴于示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端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屈拇指点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示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屈示指点法:是以手握拳并突出示指,用示指近节指间关节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用拇指面、掌面或肘部尺骨鹰嘴突为着力点,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称为压法,在临床上有指压法、掌压法、肘压法之分,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压法的力量较按法要重,目前临床上压法常限于肘压法。
用示、中、环指末节螺纹面或以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为摩法。其中以指面摩动的称指摩法,用掌面摩动的称掌摩法。古代还常辅以药膏,以加强手法治疗效果,称为“膏摩”。摩法的动作与揉法有相似之处,但摩法用力更轻,仅在体表抚摩;揉法用力略沉,要带动皮下组织。①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诸指间关节自然伸直,以示、中、环指末节螺纹面附着于治疗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指螺纹面在所需治疗部位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②掌摩法:腕关节微背伸,诸手指自然伸直,将全手掌平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上,以前臂和腕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掌在所需治疗部位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摩法手法轻柔,压力均匀。指摩法宜稍轻快,每分钟摩动约120次;掌摩宜稍重缓,每分钟摩动80~100次。
用大鱼际、掌根,或手指螺纹面吸附于一定的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称之为揉法。以大鱼际为力点,称鱼际揉法;以掌根为力点,称掌根揉法;以手指螺纹面为力点,称指揉法。其中以鱼际揉法的技巧性较高。临床上指揉法常与按法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单指揉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双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小儿推拿乳旁、乳根穴或双侧天枢穴;三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等。
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称用力做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或做顺时针回环搓揉,即双掌对揉的动作,称为搓法。此法属推拿手法中一种辅助手法,常作为四肢、胁肋部、腰背部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等作用。腰背部搓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位于其后,双手放置上背部做水平的搓揉动作自上而下至下腰部,再上下往返搓揉3~5遍,用于腰背痛。
用拇指的螺纹面与示指的螺纹面或桡侧缘相对捏住所需治疗部位,稍用力做对称的如捻线状的快速捻动,称为捻法。
推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不同的学术流派已将推法衍化出许多不同的动作和名称。按其原意,“推者,一指推去而不返……”也就是说用拇指或手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某一穴位或某一部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称之为推法。推法在成人推拿的应用主要是平推法,在小儿推拿的应用有直推、分推、旋推等多种方法。
用手掌紧贴皮肤,稍用力下压并做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称为擦法。擦法以皮肤有温热感即止,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有掌擦、鱼际擦和侧擦之分。行擦法注意事项:①室内要保持暖和,以免患者着凉。②擦法是在体表直接摩擦,为保护皮肤,防止擦破,所以在施术前治疗部位要涂抹少量油类润滑剂。③擦法在临床上常作为最后使用之手法,一般在擦法之后,就不再在该部使用其他手法,以免皮肤破损。但擦法之后可辅以湿热敷,能增强疗效。
用拇指螺纹面在体表做上下、左右或弧线呈单向或任意往返移动,称为抹法。
用拇指和示、中二指或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某一部位或穴位,称为拿法。拿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在临床上有三指拿(拇指与示、中指相对用力)和五指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之分。
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微微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使患肢关节、肌肉有松动感,称为抖法。抖法在临床上常作为辅助或结束手法,有抖上肢和抖下肢之分。
五指自然微屈、分开呈休息位状,以腕关节的屈伸为动力,以诸指指端为着力点,轻快而有节律地击打治疗部位,如鸡啄米状,称为啄法。本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操作,但以双手操作为多。
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然后以虚掌有节律地拍击治疗部位,称为拍法。拍法要以腕力为主,灵活自如。一般拍打3~5次即可,对肌肤感觉迟钝麻木者,可拍打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用拇指深按于治疗部位,做如弹拨琴弦样的往返拨动,称为弹拨法。本法有广泛的适应性,若能掌握得好,可用于肢体一切的痛症。
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摇关节的近端肢体(有时起固定肢体的作用);另一手握住关节的远端肢体,做缓和的环转运动,使关节产生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称为摇法。摇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属被动活动类,用来防治各部关节酸痛或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由于摇法可广泛地用于脊柱及四肢诸关节,为了提高手法的正确性,避免医源性创伤(被动活动)的发生,需要注意摇法的方向和幅度一定要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而且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强;用力要柔而稳,速度要缓而匀,动作要因势利导。
摇腰法是摇法的重要手法之一。摇腰法患者取坐位,腰部放松。医者坐于其后,用一手按住其一侧腰部(拇指与四指分开,拇指按住腰间,其余四指按放于腰侧季肋部),另一手扶住对侧肩部,两手协调用力,将腰部缓缓摇晃。另一种摇腰法可嘱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医者用一手掌按住腰部;另一手以前臂托于双下肢股前远端,并用力将下肢抬起,然后做过伸位的腰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此法对医者的体力要求较高,而且仅限于腰部运动障碍恢复期应用。一般以坐位摇腰法即可。
医者将患者反背起,双足离地,使腰部脊椎得以牵伸,称为背法,亦称为“反背法”。手法要领:医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医者双足分开与肩等宽站稳,用双肘去勾套住患者的肘窝部,两臂用力紧紧勾住患者的双臂,然后屈膝、弯腰、挺臀,将患者反背起来,使其双脚离地悬空。此时患者头应后仰,贴靠于医者背部,除双臂勾紧外,应全身放松,服从医者的操作。先利用患者自身重量,使腰段脊椎得以牵伸;然后医者可通过身体的左右晃动或臀部挺起等动作使错位的小关节得以纠正。本法能缓解腰肌痉挛,整复腰间小关节错位。常用于腰椎后关节功能紊乱、急性腰肌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
法是“
法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具有体表接触面积大、刺激力量强而且又十分柔和的特征,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整个手法动作是由两部分协调来共同完成的:一是前臂的旋转;二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而组成的复合式手部动作;其受力部位为小鱼际肌至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