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癌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大家都觉得癌症非常可怕、一旦确诊似乎就宣告生命即将终结,陌生的是不知道从确诊到生命终结自己会经历什么样的痛苦。
事实上,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患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很多肿瘤在良好治疗的基础上是可以治愈的!当然,这个过程确实没有说起来那么轻松,患者可能会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不是增加患者的不安,而是希望患者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来迎接这些挑战,因为当对“未知”了如指掌时,我们便不再恐惧。
患者出院之后应该观察有没有发热的情况、是否存在免疫缺陷性疾病、是否留置各种导管,同时要了解最近使用的药物,是否出现了药物热等。持续性发热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若不能退热或体温超过了38.5℃,应该做一些合理的检查,合理地使用药物。若是有明确的心脏病史,则必须尽快降温,防止出现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
几乎所有的患者在病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以用数字分级法和疼痛面容评分表来评估自己疼痛的级别。如果疼痛不能耐受,应向医生寻求帮助,同时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掌握使用镇痛药物的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说明: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瘤体出血或咯血、便血等情况,此时应保持镇静,避免惊慌。在确保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做必要的止血处理再及时送医就诊。
接受放疗或者化疗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可向医生寻求帮助。
患者一般会经历五个心理变化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绝望期、接受期。否认期:刚刚确诊,患者很难接受,可能会否认得病的事实,去多家医院检查;愤怒期:由于事实不能改变,会出现愤怒的情绪,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得病,表现出暴躁的言行;协议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愤怒和发泄,慢慢变得平静,求生欲望很强,希望得到好的治疗;绝望期:由于癌痛、治疗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导致身体不适,变得悲伤、沉默、忧郁;接受期:接受现实,接受疾病与治疗造成的改变。若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避免擅自处理,或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