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的卫生经济学研究主要运用经济学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思想,针对医院感染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医院和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估算,从而为医院和政府开展感染管理工作以及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最终作用于医院感染管理干预效果的提升。
医院感染管理的卫生经济学研究主要围绕经济损失的概念展开,从不同角度来看,医院感染损失包括以下几种分类。
从测算感染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角度来看,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种,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针对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估算。
(1)直接经济损失:
是指由于医院感染所致的患者各项住院费用的额外增加以及住院天数的额外延长,主要包括床位费,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费,检验费(如血液、生化、微生物学、放射学等检验),抗菌药物及其他药物费,治疗费,外科费用,输血费,输氧费,营养支持费用,以及由于医院感染加重基础疾病导致基础疾病医疗费用增加等直接由感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支出。
(2)间接经济损失:
是指患者因医院感染所造成的误工或劳动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经济损失,患者家属因照顾医院感染患者多留院在陪护、探视、误工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以及医院因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导致病床周转率下降造成的损失等。
(1)由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包括某种疾病医院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人均住院费用的差异和人均住院天数的差异。
(2)由不同科室的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由于不同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不同,诊疗费用不同,不同疾病所造成的医院感染经济损失不同。据有关资料表明,多数医院内科发生医院感染的经济损失最高,外科和妇科次之。
(3)由不同医院感染部位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医院感染经济损失最大的部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医院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如加强对泌尿外科、呼吸内科的感染管理。
目前,在医院感染损失的经济学研究中,针对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和混合性调查方法三种,具体介绍如下。
在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的调查与分析中,主要是利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这些研究中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居多,也有一些研究以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病种、病情等为配对条件,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配对比较经济消耗的情况。
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即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医院中抽取部分医院感染病例,在同一医院中抽选与感染病例同一科室,性别相同,年龄相似,所患疾病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同的非感染病例进行1∶1配对。其中医院感染者为病例组,非感染者为对照组。统计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与住院天数。计算因医院感染而增加的费用与因医院感染而延长的住院天数,其中增加的费用包括因医院感染而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和误工费、伙食费等间接费用,然后检验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有些回顾性调查研究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如感染部位、科室、医院等),调查发生医院感染与未发生感染对象的医疗费用,通过对比分析,继而从医院感染造成医疗费用增加或损失的角度进行论证,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研究及防治工作。
案例一:回顾性研究。某医院开展针对下呼吸道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过程如下。
(1)病例组与对照组选择:
病例组选择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某院内科、外科、血液病科、肿瘤科、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等科室患者,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者,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根据配对条件按照1∶1配比,用计算机进行了选择。
(2)配对条件:
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相差±5岁,入院日期、住院科室、性别、出院诊断、疾病严重程度、付费方式等相近。
(3)诊断标准:
参照原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主要结果:
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组平均住院费用为827.62元,对照组为428.09元,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下呼吸道感染的直接额外费用平均是399.53元。病例组平均住院日是30.59d,对照组为12.7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下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额外住院日平均为17.89d。结果如表7-1所示。
表7-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日(
±s)
即从患者入院即被列入调查对象,由病房医生或监控医生(护士)随访观察,发生医院感染后,即填写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同时记录因医院感染所耗费的超额开支,包括因本次感染所引起的全部直接、间接费用。
案例二:前瞻性研究。某医院针对心脏手术后医院感染经济损失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过程如下。
(1)研究对象:
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某医院收治实施心脏手术且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同期住院未感染的患者为未感染组。
(2)调查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方法,即从患者入院即开始观察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包括是否发生医院感染、手术和治疗情况,记录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和原发病转归,然后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医疗费用、住院时间的差异。
(3)研究结果:
感染组平均住院日为 46.76d,明显高于未感染组的 24.35d( P <0.01)(表7-2)。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药费、检查费、手术费、化验费、治疗费和输血费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表7-3)。
表7-2 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表7-3 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各项平均费用比较
续表
是上述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种方法的结合。在实际操作中,鉴于测算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科室、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合并症及并发症、手术部位、年龄、性别等个体特征等,因此开展前瞻性研究的可行性不足,主要是由于前瞻性研究对于影响因素需要充分考量,很难有效平衡感染组和对照组的病例。相比而言,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对比存在优势,在已有样本中考虑相关影响因素之后进行匹配,可操作性更强。然而,回顾性研究也存在缺陷,如果影响因素考虑数量较少,则作用类似于前瞻性研究,但如果将直接经济损失的各类影响因素考虑非常全面,那么在匹配感染患者或对照样本过程中同样面临困难,测算结果存在偏倚。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感染的实际情况,择优选择研究方法,尽可能减少所选研究方法带来的误差。
案例三: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相结合。某医院针对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经济学损失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过程如下。
(1)调查对象: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某省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年龄≥60岁的患者共1 152例。
(2)调查方法:
对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出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由调查者每日到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资料收集。按要求填写“医院感染经济损失调查表”。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
(3)研究结果:
通过两组平均住院总费用、药费与住院天数比较发现:感染组住院总费用为91 710.67元,对照组总费用为34 021.5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在增加的住院总费用中,药费占据首位,感染组药费为48 717.45元,对照组药费为14 276.8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1.00d,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为7.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见表7-4。
表7-4 两组平均住院总费用、药费和住院天数比较
另外,对医院感染不同部位费用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多部位感染组住院总费用比对照组多支出191 718.75元;多部位感染组药费比对照组额外支出药费102 624.10元;多部位感染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延长住院天数31d。下呼吸道感染组住院总费用比对照组多支出72 086.92元;下呼吸道感染组药费比对照组额外支出34 544.03元;下呼吸道感染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延长10.5d,见表7-5。
表7-5 医院感染不同部位的平均住院总费用、药费、住院天数比较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是由国外发展起来的,17世纪中期,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试图计量人的生命价值,随后一些经济学家陆续开展了疾病经济成本等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美国学者于1958年在华盛顿出版了《公共卫生报告》一书,书上发表的文章中讨论了健康投资的作用。1967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人类生命的经济价值》,总结了计算疾病经济负担的人力资本计算方法。苏联卫生经济学家发表了《防治疾病经济效益的研究方法》一书。20世纪70年代起,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到医疗、预防、计划生育、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各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效用方法开始应用于健康效益产出研究,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和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概念被广泛应用。该方法的出现,使卫生经济学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体系更加完善,推动了该方法的发展和成熟。80年代初,卫生经济学分析与评价方法开始应用于我国疾病防治工作中。
相关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各科室医院感染情况尤以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泌尿科较为严重。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泌尿路感染为主,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最高,居医院感染之首。医院感染不仅会引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还会造成医疗费用的额外增加,导致医保基金的支出增加。2003年SARS疫情暴露了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缺陷。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和流行,更突显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医院感染管理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包括缺乏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研究方法单一、感染后的卫生经济学分析与评价偏多,是滞后的经济监控,无法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等。因此,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越来越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高广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