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洲教授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其是对于风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有独特心得和宝贵经验。谢老提出的“治痹三要(扶正培本、祛湿健脾、利咽解毒)四宜(寒痹宜温肾、热痹宜养阴、寒热错杂宜通、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学术思想已经广为国内外中医风湿界流传并接受应用于临床。
痹证是因风寒湿侵入人体造成气血周流不畅而致,遵经旨“因其实而泻之”,在治疗上应以祛邪为主,但对许多病用通络祛风之剂,并无明显效果。其多失误于忽视扶正。故无论疾病初起或日久、均需治以扶正培本之法。
(1)脾胃虚弱:
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全身乏力,四肢困倦,纳少不香,或肌肉萎缩,或肢体浮肿,或食后腹胀,或大便溏泄,或大便干,面色萎黄、舌淡或胖嫩,苔薄或白腻,脉沉弱无力,治宜健脾益气,化湿和中。方药常用:生黄芪15~30g,白术15g,薏苡仁30g,茯苓30g,甘草10g。
(2)气血不足:
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酸楚不适,屈伸不利或挛急,劳则加重,或关节肿大变形,或肌肉萎缩,或麻木、气短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或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治宜益气养血。方药常用:生黄芪30g,党参15g,五加皮5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黄20g,丹参20g,鸡血藤30g。
(3)肝肾阴虚:
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僵硬,或畸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或关节局部发热,五心烦热,或时有躁烦,口干不欲饮,或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或光剥少苦,脉弦细或弦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方药常用:生地黄15~30g,玄参15~25g,白芍20g,麦冬10g,知母10g,女贞子30g,墨旱莲30g。
(4)肝肾阳虚:
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关节发凉,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腰膝酸软,甚则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舌淡或淡黯体胖,苔薄或腻,脉沉细。治宜温补肝肾。方药常用:鹿角胶10g,补骨脂15g,鹿衔草15g,杜仲10g,续断15g,狗脊15g,巴戟天15g。
妇人产后多虚,罹患痹证者为数不少,对此类患者施以补益气血尤为重要。可用玉屏风散加养血药,或用八珍汤加少量祛风湿之品治之。
在扶正培本的同时还要依据邪气的偏盛选用相应的祛邪药物。湿热胜:当分湿热孰重。热重于湿者选用犀角或水牛角、玄参、丹参、生地黄、木通、薏苡仁、白茅根、青风藤等;湿重于热者,选用薏苡仁、赤小豆、汉防己、藿香、牛膝、地龙等。寒湿胜:选用苍术、防风、麻黄、细辛、附子、羌活、桂枝等。风湿胜:选用独活、桑枝、海桐皮、秦艽、青风藤、羌活、威灵仙等。瘀血偏胜:选用桃仁、乳香、没药、地龙、赤芍、穿山甲、全蝎、乌梢蛇、蜈蚣等。痛甚:偏寒选用附子、细辛、乌头;偏热选用马钱子、白芍。
痹证之所以长期不愈,从病邪的角度来看,是由于湿邪不去。风可骤散,寒亦可速温,唯湿难以快除。无论寒痹、热痹、风痹,每多夹湿,轻者肌肉重着,重者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治疗上除湿之法不可偏废,根据病性和病位,可采用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温通,或敷法等。临证治疗浮肿,关节肿胀者,用防己茯苓汤加薏苡仁30g、白芥子10g,适当配合其他药物,数剂之后,常见肿消痛减。谢老主张把健脾放在首位,如用四君子汤、平胃散、胃苓汤之属加减变化。加苍术、薏苡仁、防己燥湿消肿;羌活、秦艽、防风祛风燥湿,此法为治湿之本,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水湿各有所归。
治痹过程中,谢老发现部分痹证患者病情时轻时重,关节肿胀反复发作,很多的风湿病都会因为有上呼吸道的感染或者是肺部的炎症而引起疾病加重;也有一些风湿病会影响到呼吸道,出现咽痛、咳嗽咳喘等症,因此要利咽解毒。因而在治痹之剂中要加入玄参、麦冬、桔梗,甚则加入山豆根、板蓝根、牛蒡子、射干、锦灯笼等利咽解毒之品。尤其咽部鲜红肿甚者,更应先治咽再治痹,临床效果方可明显改善而且稳定。
寒痹之作,根本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在治疗上以温肾为要,可选用乌头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胡芦巴、狗脊等品。盖寒痹患者,多为素体阳虚之人,寒邪伏于里,治当温之。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附子温肾壮阳,散寒止痛;细辛走窜经络,通达内外,可祛邪外出,又长于止痛;麻黄开肺气,宣皮毛,且振奋全身阳气。二药合伍,使寒邪由内达外,收效甚捷。若寒甚者,又当易附子为炙川乌、炙草乌,增强散寒之功。更剧者也可用生品,但要注意用量、配伍及煎法。
附子用量一般在5~10g,最多用至15~30g,但必需先煎半小时,以去其毒性而保留有效成分。在四川原产地喜用生品,但需先煎1.5~3小时不等。乌头可用至10~20g,必需配以甘草以解毒,煎法同附子。乌头、附子性燥,易伤阴燥血,故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并要适当加入养血滋阴药,常用当归、丹参、川芎、白芍、生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玄参、玉竹等,根据病情,选择1~2味即可。
对于心悸患者,应慎用麻黄,因麻黄可致心慌、汗出,甚至呕吐。此时应去麻黄,加黄芪、茯苓、五味子、浮小麦等益气固表,养心安神之品。
热痹可见于两种情况,一为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或初期,手足小关节红肿胀痛,局部灼热,皮肤稍红,或脊椎胀痛,四肢活动障碍,持物不便,行动艰难,或伴有全身低热不适,或自觉全身有发热感,烦渴汗出。二为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此类患者多有关节红肿热痛,遇寒痛减,高热、汗出、口渴等表现。
治疗热痹宜清热,用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等。更要加入养阴清热之品,如生地黄、白芍、玄参、麦冬等。热甚者应加入清热解毒之品,如野菊花、重楼、白鲜皮等,具体用量因人而异。
生石膏用于治疗热痹,源于《金匮要略》风引汤治热瘫痫。生石膏不仅是清解气分之要药,且具有明显的凉血消肿作用。临床用于类风湿急性活动期,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全身出汗、烦渴等热证,尤其血沉快,白细胞偏高者,用之效佳。此外,白鲜皮、土茯苓、穿山龙等用于热痹,血沉快者效果亦好。
寒热错杂之痹证,在临床较为多见,其特点为寒热并存,虚实互见,错综复杂。有的表现为手足关节肿痛,局部灼热,下肢发凉,周身恶寒或脊椎疼痛弯曲畸形;有的手足关节畏寒而扪之发热或自觉手足发热而触摸局部发凉,有的上肢发热,下肢发凉,口渴,便溏等。
治疗痹证寒热错杂证时,曾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临床多有效,但也有不验者。因为痹证日久,多为虚实相兼,寒热夹杂之证。一个患者同时表现出热痛与冷痛,如何处理清热与温阳这一矛盾呢?寒痛者,阳气未至也;热肿者,阳气郁积不行也。因皆由于阳气运行障碍所致,所以在治疗上以通为要。可选用桂枝、桑枝、路路通、丝瓜络、老鹳草、徐长卿等,取其能通行血脉,血气和则障碍除,寒热错杂症状缓解。
病久则入络,在治疗时除散风祛湿通络外,尚需加入血分药,其中又以虫类药效果为好。常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穿山甲、蜂房、乌梢蛇、蕲蛇、白花蛇、水蛭、土鳖虫等,活血搜风,通络止痛。用此类药物要注意剂量和配伍,虫类药多有毒,不能用大剂量,同时应配伍养血滋阴药,如当归、白芍、丹参、麦冬、玄参等,以防其耗血伤阴之弊。大毒治病,衰其大半则已。用之有效,应适可而止,继用养血活血通络之品以巩固之。
在总结前人治疗痹证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痹痛宁治疗痹证,每获良效。其药物组成:
鹿角霜15g,制附子10g,桂枝10g,细辛5g,羌独活各10g,防己15g,生黄芪30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生地黄30g,薏苡仁30g,广地龙10g,蜈蚣30条,乌梢蛇10g,生甘草10g。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经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壮筋骨。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不利,腰膝疼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痛等。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一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疗程。
脾虚生湿生痰,下流关节,出现肿胀粗大,化痰消肿,白芥子为首选药。
风痛,疼痛呈游走性,宜祛风通络。轻者用独活;重者用蕲蛇,透骨搜风。
寒痛,呈虚寒性疼痛,宜温经散寒,常用川草乌、附子、细辛、麻黄、桂枝之类。桂枝温经;麻黄散表寒;细辛散表之里、里之表的寒气;附子温里寒;川乌、草乌祛里寒,生用效猛,炙过效缓,一般用炙品,可同用。
湿痛,疼痛呈重着感,宜健脾化湿,可选用苍白术、薏苡仁之类。
热痛,若为急性发作,常出现热痛,宜生石膏、知母之类;也有郁痹时久而化热者,可用羚羊角粉冲服。
瘀痛,久病必瘀,久痛入络,宜透骨搜络,可选蜈蚣、全蝎、水蛭、白僵蚕、天南星、白芥子之类。
痰浊瘀血积久不去,僵直变形,肌肉萎缩拘挛,形成“鹤膝”,宜伸筋草、川牛膝、广地龙、薏苡仁等。
麻为木之微,木为麻之甚,状如死肌,麻因痰湿死血,凝滞于肌肤关节;木因气血不足,肌肤关节失养。常用鸡血藤、豨莶草、乌梢蛇等。
屈而不伸,筋缩、抽掣、拘挛;伸而不屈,多见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肿胀,类风湿晚期关节畸形。常用薏苡仁、伸筋草、木瓜、白芍等。
良由湿、水、痰核结成。选药: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升麻与土茯苓并用,薏苡仁与苍术、白芷与天花粉、白芥子、浙贝母与夏枯草、生山楂与生牡蛎、昆布与海藻并用。也可用指迷茯苓丸,包括茯苓、玄明粉、枳实、半夏等,或用对药或用成方,疗效均好于单味应用。
肌肉枯削,肢体痿废不用,关节疼痛。治法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安内攘外,选用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薯蓣丸调理,多获良效。
骨刺、骨关节病,属老年人退行性病变,症见疼痛不适,摩擦音,发僵,实验室检查(-),X线片示骨质增生。余认为属痰瘀毒热。宜软坚、化痰、解毒、清热为治。
病例1:
陈某,女,54岁,工人。
初诊日期:
1984年4月17日,患者于1980年因劳累引起双踝关节肿痛,渐及全身,曾在友谊医院查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经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及散风祛湿中药治疗三年多,症情虽减,但见效不著。观其面容憔悴,面色无华,虚象外露。问及关节肿胀痛甚,以膝、踝、指关节为明显,晨起僵硬,双手指轻度变形,大小鱼际萎缩,双手持物无力,诸关节活动受限,右上肢抬举困难,全身困倦乏力,纳少不香,恶风,舌淡黯,苔微黄腻,脉弦细滑,RF(+),ESR 77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1︰800IU/ml。
辨证:
气血不足,脾虚湿盛,兼有瘀血。
治则:
健脾化湿,养血活血,佐散风通络。
方药:
生黄芪30g,薏苡仁30g,茯苓24g,党参15g,当归15g,赤芍18g,丹参24g,青风藤30g,防己12g,乌梢蛇15g,甘草6g。
6月14日复诊:
服上药35剂后,症情减轻,体力有增,纳食好转,上方黄芪量加至60g继服。
9月24日复诊,自述黄芪加量后症状明显好转。以上方出入,汤丸交替服用半年,诸关节肿痛除右膝关节夜间时微痛外,余皆消失,双手指持物有力,右上臂已能正常抬举,指关节微有变形,大小鱼际萎缩较前好转,ESR降至35mm/h,抗“O”降至1︰300IU/ml,病情基本控制,症状明显好转,继服丸药巩固前效。
此患者病起劳累,由虚致痹,罹病数载,久治不愈,更伤正气,虽见关节肿胀痛甚标实之症,更有身困体倦,四肢无力,面色无华,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气血不足之候。脾虚生湿,留滞关节,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则致关节肿痛。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湿虽胜,未多用散风除湿之品,经健脾胜湿,使脾气复而化湿,疼痛虽剧,未多用散寒止痛之剂,经益气养血,使筋骨荣而痛止。经半年多守法守方治疗,病情控制,效果满意。
病例2:
陈某,男,35岁。
初诊日期:
1983年12月28日,患者患类风湿关节炎10余年。现四肢关节疼痛,无红肿,腰脊酸痛强硬不适,行则偻俯,不能屈伸,步履艰难,恶寒明显,天阴加重,遇寒痛剧,得热则缓,倦怠乏力,寐差多梦,小便频数,舌淡黯体胖,苔薄腻,脉沉弦。
辨证:
肝肾阳虚,气血不足。
治则:
温补肝肾,壮腰强脊,益气养血,佐化湿通络。
方药:
补骨脂10g,巴戟天10g,桑寄生30g,杜仲15g,续断15g,淫羊藿10g,牛膝12g,独活12g,狗脊12g,当归10g,白芍15g,生地黄24g,制附子9g,薏苡仁28g,蜈蚣3条,乌梢蛇15g,羌活6g,豨莶草30g。
1984年3月20日复诊:
经上方出入服用30剂诸关节疼痛、恶寒好转。上方减附子、蜈蚣并嘱患者,因病程日久,难以速效,需坚持治疗,经半年多治疗,诸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关节活动明显好转,腰已能挺起并可弯曲,自感柔和,已能行走较长路程,余症皆除,配丸药缓图。
病例3:
徐某,女,40岁,干部。
初诊日期:
1984年6月22日,患者于1983年5月感受风寒湿之后,遂出现四肢诸关节、上颌及肩背关节肿胀疼痛,天气阴霾、劳累、逢寒则疼痛加重,关节活动不便,腰膝酸软,畏寒喜暖,全身乏力,头晕,多梦眠差。舌淡黯,苔薄白,脉弦细,ESR 46mm/h,RF(+),双手X线拍片示“骨质疏松”。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辨证:
肝肾不足,气血亏损。
治则:
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佐以散寒湿、通经络。
方药:
生黄芪24g,党参12g,苍术12g,白术12g,当归15g,鸡血藤30g,白芍15g,熟地黄13g,鹿角(镑)9g,骨碎补12g,乌梢蛇9g,炙穿山甲9g,薏苡仁18g,豨莶草30g,汉防己15g,地龙12g,甘草9g。
以上方出入治疗5个多月,诸关节肿胀消失,除阴雨天稍感不适外,已无疼痛,各关节活动恢复正常,ESR由40mm/h降至4mm/h,RF转阴。病情基本痊愈。
病例4:
刘某,37岁,工人。
初诊日期:
1984年12月10日,患者于同年元月因过度劳累再受寒湿之邪,引起腰痛,渐至双膝,又延及肘、腕、指关节肿胀疼痛,麻木酸楚,疼痛游走不定,晨起指关节僵硬,恶寒喜暖,天阴加重,纳少不香,疲倦乏力,舌淡黯苔白腻,脉沉细弦,RF(+),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辨证:
血虚生风,气虚血瘀,肝肾不足。
治则:
养血熄风,益气行瘀,温补肝肾,佐散风通络。
方药:
当归18g,赤白芍各15g,熟地黄15g,鸡血藤30g,丹参12g,生黄芪30g,牛膝15g,薏苡仁30g,青风藤30g,防己12g,生甘草10g,全蝎6g。
经上方增损治疗4月余,血复而风祛,气旺则瘀化,气血充盈,筋骨得养,除RF(+)外,诸症皆除,近日随访,未有复发。
病例5:
苏某,男,51岁,水泥工。1963年10月8日。
病史:
1周来从右臀至腘、小腿外侧、外踝作痛,日益严重,近日来痛势加重,夜间尤剧,疼痛难忍,痛如灼热之锥刺。病史已11年,冬季遇冷则发病,此次不仅提前发作,且痛势剧不可挡。口服及注射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和止痛药少效。6年前某医院确诊为“坐骨神经痛”。刻下畏风寒,无汗,不思饮食,痛不成寐,二便少。
诊查:
望之痛苦病容,向左侧卧于床,右膝关节微屈,右腿不敢动,外观无红肿、畸形等。眼周发黑,舌黯淡苔白,闻之不断呻吟,切之右股后、腘窝、外踝有压痛,右腿皮温正常,脉弦紧。
辨证:
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痛痹。
治法:
散寒止痛,祛风除湿。
处方:
制附子10g(先煎),地龙12g,牛膝10g,木瓜16g,秦艽15g,麻黄6g,白芍15g,没药5g,独活10g,水煎服,2剂。
针刺风市、环跳、委中。
二诊:
1963年10月10日。步行前来就诊。药后痛势大减,已能下地行走,昨夜入睡约6小时,可进食。右腿可抬至30°,但牵及臀部作痛。舌黯淡苔白,脉弦,面带笑容。续散寒止痛、祛风除湿。
处方:
制附子6g(先煎),木瓜10g,牛膝10g,秦艽12g,没药3g,桑枝10g,白芍12g,地龙10g,水煎服,3剂。
针刺环跳、风市、委中。
随访:
15年未发。
病例6:
于某,女,30岁,职员。1997年3月10日。
病史:
患者5年前双手、足、膝关节肿痛,逐步加重,渐至右膝关节变形,弯曲受限,不能步履,在北京某医院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屡治少效,坐轮椅由其父陪诊。
诊查:
体形消瘦,面色萎黄,双手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红肿疼痛,双踝关节肿胀,双膝关节肿大变形,不能弯曲,活动受限,怕风畏寒,五心烦热,凉汗自出,动则益甚,急躁易怒,觉痛发热,阴雨天加重,纳谷不馨,腹胀肠鸣,大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尿黄而短,月经量多,带下色黄,舌体胖大,质黯,尖红,苔薄黄,舌下脉络紫滞,脉沉细。
辨证:
气血肝肾亏虚,邪郁化热,痰瘀阻络。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病。
治法:
寒温并用,清化温通;气血双补,肝脾肾同治;化痰祛痰,健步缓痛。
处方:
黄芪30g,党参15g,炙甘草10g,熟地黄20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10g,苍术15g,黄柏10g,薏苡仁30g,辽细辛3g,乌梢蛇15g,地龙10g,净全蝎5g,白僵蚕10g,炙乳没各3g,香附12g,益母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30剂。
二诊:
1997年4月11日。服药后关节疼痛有减,肿胀见消,右膝关节活动幅度增大,痛处热减,怕风感轻,汗出少,动时仍多,舌脉进步,前方有效,稍作增损,加桂枝10g、牛膝10g,减香附、益母草。30剂。水煎服,每日1剂,效不更方继续服。
三诊:
1997年6月5日。患者持拐前来,步行缓慢,显吃力,余症进步显著,前方继进。尔后复诊时稍作调整,继服2个月,来诊时已能独立行走,且较为自如。
病例7:
覃某,女,12岁,学生。1978年6月13日。
病史:
患者于数日前外感,右腕关节肿痛,1个月后疼痛加重,继而左手腕关节也肿大疼痛,且全身其他关节呈游走性窜痛,初在某医院就诊。血沉88mm/h,胸透示心影向两侧扩大,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诊为“风湿热”而收住院。曾用青霉素、阿司匹林、激素等治疗4个月,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复查血沉25mm/h,类风湿因子弱阳性,血浆脂蛋白80mg/dl,疑为“类风湿关节炎”,转请中医治疗。
诊查:
患者两踝、腕、指、趾关节肿大畸形,疼痛剧烈。舌胖嫩,苔薄白,脉弦结,此属中医“历节风”。
辨证: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
治法:
疏风散寒胜湿,益气活血。
处方:
当归8g,黄芪15g,丹参15g,牛膝15g,桂枝6g,羌活6g,防风9g,秦艽9g,伸筋草9g,木瓜9g,白蒺藜9g,水煎服,6剂。
二诊:
1978年6月21日。四肢关节疼痛稍缓,仍肿大畸形,低烧37.2℃左右,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风寒湿邪郁留阴分,久则化热,宜以祛风清热、敛阴养血为主,以白虎汤合大秦艽汤加减。
处方:
生石膏12g,知母6g,苍术6g,秦艽9g,当归9g,威灵仙15g,赤芍9g,木瓜9g,薏苡仁15g,鸡血藤20g,水煎服,3剂。
三诊:
1978年6月25日。服上方肿痛减轻,热退。守方续服月余,至症状消除。最后以滋阴清热、益气补血、健脾利湿为治,选用秦艽鳖甲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处方:
银柴胡12g,地骨皮12g,汉防己12g,生黄芪12g,威灵仙15g,白茅根15g,秦艽15g,鸡血藤24g,千年健9g,赤白芍各9g,苍白术各9g,水煎服,6剂。
另服金鸡虎补丸1瓶,按说明服用。
经随访,药后完全恢复健康。
病例8:
王某,女,18岁,学生。1981年3月16日就诊。
病史:
患者周身关节游走性刺痛已5年,以双手指、双腕、双膝、双足趾尤著,对称性肿胀疼痛难忍,关节变形,呈典型梭形指,晨起僵硬难屈,气候变化时诸症加重。北京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服西药仍不能控制病情。因生活不能自理,被迫停学。望之舌胖大紫黯,边有瘀点,脉弦涩无力。
辨证:
风寒湿痹,痰瘀互结。
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化痰,活血通络。
处方:
防风10g,全蝎10g,蜈蚣3条,制川乌、制草乌各4.5g,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2g,薏苡仁30g,当归15g,川芎15g,制马钱子0.5g(分冲),麝香0.3g(分冲),金钱白花蛇1条,甘草6g。水煎服,14剂。
二诊:
1981年4月1日。药后病情稍减,药已中病。上方继服,制马钱子增至0.7g(分冲),已服激素减半。进药30剂,文火水煎服,早晚分服,每日1剂。
三诊:
1981年4月30日。服药30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改善,效不更方,继进药30剂,制马钱子再增至0.9g(分冲),停激素。
四诊:
1981年6月2日。患者疼痛肿胀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行走自如,生活自理。上方制马钱子减至0.6g(分冲),上方续服30剂后,诸症皆除,学业恢复。
五诊:
1981年7月3日。ESR 5mm/h,抗“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摄片提示,未见明显骨质改变。原类风湿关节炎诸症消失,舌脉正常,为巩固疗效,上方不变,易汤为丸,每年初冬连服30天,连服3年。3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病例9:
生某,男,13岁。初诊:2002年5月13日。
半年前患者出现腹泻,每日4~5次,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肠炎”,经治疗腹泻缓解,半月后出现左膝关节肿胀疼痛,发热,体温38.5℃,逐渐发展为双侧肩、髋、膝关节及腰背疼痛,先后在北京儿童医院和301医院查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诊断为“反应性关节炎”,经过治疗关节肿痛减轻。目前左膝肿痛,不能屈曲,行走缓慢不稳,右膝、双肩、双髋疼痛,活动有声响,腰背疼痛,弯腰困难,不能后仰,夜间疼痛加重,久坐久卧后腰部僵硬,晨僵10分钟,恶风寒,手心热,咽部干痛,咽红。舌淡苔薄白,脉细小弦。此气血亏虚,风湿阻络,寒热错杂。治宜益气养血,散风通络法,以利关节,清湿热。当归四逆汤加味。
处方:
当归12g,桂枝10g,白芍18g,黄芪30g,细辛3g,通草10g,炙甘草10g,羌活6g,川芎10g,姜黄12g,地龙10g,狗脊15g,桔梗12g,玄参15g,射干6g,马勃9g,鱼腥草15g,连翘12g,锦灯笼9g,藁本9g,防风6g。15剂,水煎服。
药后诸恙皆安,再服30剂后停药,3月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