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禽类和哺乳动物之中,以其电镜下特征性皇冠样外观而得名。目前已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4种为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另外3种分别是SARS 冠状病毒(SARSCoV-1)、MERS 冠状病毒(MERS-CoV)以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后3种是近20年来陆续出现的几种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因可引起地区或全球人际传播,造成严重危害,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为β 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nm。病毒颗粒中包含4种结构蛋白:刺突蛋白(spike,S)、包膜蛋白(envelope,E)、膜蛋白(membrane,M)、核壳蛋白(nucleocapsid,N)。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29.9kb,基因组所包含的开放读码框架依次排列为5'-复制酶(ORF1a/ORF1b)-S-ORF3a-ORF3b-E-M-ORF6-ORF7a-ORF7b-ORF8-N-ORF9a-ORF9b-ORF10-3'。核壳蛋白N 包裹着病毒RNA 形成病毒颗粒的核心结构——核衣壳,核衣壳再由双层脂膜包裹,双层脂膜上镶嵌有新型冠状病毒的S、M、E 蛋白。
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呼吸道后,主要依靠其表面的S 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RBD)识别宿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并与之结合,从而感染宿主细胞。
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流行和传播过程中基因频繁发生突变,当新型冠状病毒不同的亚型或子代分支同时感染人体时,还会发生重组,产生重组病毒株。绝大多数的突变对病毒功能没有影响,而某些突变或重组则会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如S 蛋白上特定的氨基酸突变后,导致新型冠状病毒与ACE2亲和力增强,在细胞内复制和传播力增强;S 蛋白一些氨基酸突变也会增加对疫苗的免疫逃逸能力和降低不同亚分支变异株之间的交叉保护能力,导致突破感染和一定比例的再次感染。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①临床疾病表现加重。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流行病学方面的改变,对医疗系统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的能力造成严重影响,需要采取重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③现有疫苗在预防重症方面的有效性显著下降。新冠疫情以来WHO 提出的VOC 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马(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阿尔法、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都造成了广泛的全球传播。2021年11月,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人群中出现,相比德尔塔等其他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在2022年初迅速取代德尔塔变异株成为全球绝对优势流行株,是目前唯一存在的需要关注的变异株。
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播力显著增强,但国内外证据显示其肺部致病力明显减弱,临床表现已由肺炎为主演变为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我国境内常规使用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性未受到影响,但一些已研发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其中和作用已明显降低。
奥密克戎变异株仍处于不断演变之中。截至2023年初,奥密克戎5个亚型(BA.1、BA.2、BA.3、BA.4、BA.5)已经先后演变成系列子代亚分支750多个,其中重组分支72个。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持续传播,新的奥密克戎亚分支和重组分支将会持续出现。WHO 将其中具有传播优势,可能引起流行病学变化的亚型列为“监视下的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2022年10月以来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力更强的BF.7、BQ.1等亚分支及重组变异株XBB 的传播优势迅速增加,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取代BA.5.2成为优势流行株。当前,BQ.1亚分支和XBB 重组变异株尤为受到关注。
这是奥密克戎BA.5的亚谱系,2022年6月在尼日利亚感染者中发现,9月开始在欧美国家流行,占比逐月升高,10月中旬在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流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向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提交的序列中,BQ.1及其后代分支占比最高,达53.4%。10月份以来我国已检出BQ.1及其亚分支本土病例56例,以BQ.1.1为主。BQ.1虽然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但未见任何国家报道BQ.1及其亚分支感染者的致病力增加,也无住院率和病死率增加的报道。近期日本的一项动物研究显示,BQ.1.1的致病性可能与BA.5相同或更低。
XBB 是新冠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2022年8月在印度被首次发现。XBB.1.5为其衍生子分支,被认为是目前已知免疫逃逸能力最强的新冠变异株。截至2023年2月21日,XBB.1.5已在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被监测发现。在美国,XBB.1.5在新增患者中占比迅速上升,已成为美国现阶段最优势毒株。随着XBB 系列子代亚分支在美国等国家流行比例的逐渐增加,其可能成为全球新的主导毒株,导致新一轮疫情传播。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3月9日,我国共检出14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目前未见任何国家报道XBB.1.5感染者的致病力增加,也无感染者住院比例和病死比例增加的报道,也未见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的差异。2022年年底开始,随着我国防控政策的调整,我们已经经历了一次疫情高峰,人群抗体水平暂时相对较高,预期对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包括XBB)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短期内,由XBB 系列变异株包括XBB.1.5引发国内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低。
传染源主要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感染,潜伏期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但致病力减弱。
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后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接种疫苗后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现有疫苗对预防该变异株所致的重症和死亡仍有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2020年我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即“乙类甲管”。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流行毒株,其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感染者中轻症和无症状者占多数。同时,我国3岁以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率超过90%,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
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旦诊断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后,应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王芳 杨晓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