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帮药业类型有药栈、药行、药店三大类。药行与药栈属于具备一定规模的批发买卖,二者没有明显界限,只是经营方式略有差别;药店则是以零售为主。
“药行”又称行帮,是服务于中药材集散、运输的一类商业机构,主要以代客买卖、收发货物为主,是各药商货物汇集的场所。《郑州市郊区医药志》一书中对药行、药栈有描述“旧社会,药行、药栈俗称行帮、棚帮,是两种业务性质基本相同的行号。多是以转手经营、投机取巧、暗码降价、从中牟利为其共同特点”。
古代运输不便,信息较为闭塞,药材的运输成本较高。药材从一地运输到另一地时往往无法立即成交,需要药行提供卸货、存储的空间。据资料记载,药行一般不收场地租赁费,货物卖出时方收取佣金,一般是收买方佣金2%,收卖方佣金3%,所以药行只需有称量设备和熟悉业务、能洽谈交易的伙计。《安徽省医药志》中记载“药行是指专为各地药商牵线搭桥的中介单位,药行重视信誉,经验丰富,深得买卖双方的信任。药行收取买卖双方的佣金,通常是买方五分,卖方三分”。
从今日视角来看,药行扮演的角色类似于今天的标准化仓库,为长期从事中药物流的商贩提供仓储、信息,撮合交易,乃至开展金融服务。这与现在许多标准化仓库提供的服务类似,依靠长期经验和仓储查验,促进买卖双方达成合作并赚取中间佣金。有资料提到古时药行多具备一定的资金,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些资金支持。时至今日,许多提供中药材仓储物流服务的机构,也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类似于仓单质押金融服务,即对已经入库的中药材进行估值后折价贷款的方式。
建昌帮药业以栈为主,栈多于行。栈、行以面向外地为主,店以面向本地为主。药栈整体与药行相似,业务主要集中在本地药材的收购、加工、批发,一些大药栈还囤积药材,进行低买高卖的囤积买卖。药栈属批发部,性质分生药栈与生熟药栈:生药栈专门经营生药材、原药材,一般不经营熟药(饮片);生熟药栈兼顾药材与饮片,有前店后栈,以栈为主,以饮片店为辅,老板多巨富之商,其库存药材皆为私产。药行以接待外地行商、代客购销、存货为职,资金不多,行中药材大都是过路货。旧时,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行商在南城县旴江码头附近建有会馆。每年将大量白术、茯苓、浙贝、麦冬、白芍等药材运来南城,通过药行中转至各地。药店以门市售中药饮片、丸散膏丹为主,多以前店后坊(加工、炮制、制剂场所)或前店后堂(医生坐堂行医)的形式出现。
老板有独资、合资两种。独资者常是巨富之家,以自家资本独资经营。合资者是几人或几十人合股,聚集庞大资本,联合经营。不少老板本身就是庄客,为采购到上等、道地、紧俏的药材,常年在药材口岸、集散地、原药地坐庄,如汉口、上海、广州、天津、湘潭、重庆、香港、安国、营口、禹县、江油等地,通过书信或口信做买卖。在安国十三帮药交会上,建昌帮每以高价在鹿茸开盘第一天时,整批(几百或几千斤)估价买下。外地药商称“南城客,建昌帮,人参鹿茸用船装”。可见当时采购参茸之多,其他药材亦常通过当地牙人(即经纪人),预付银元,或以钱庄票证(习用汉口的汉票、上海的申票)抵押,包山订购整座药山的药材,如在北方采购上等黄芪,常要在产地等到最佳出土时令(下雪后,融雪前)才挖出来,以确保药材质量。
“店”又被称为“水药店”“某某号”,指零售门市部,多按照处方抓药。《解放前的光泽中医药业》记载:“1935年前后,光泽县城有益源利、吴至德、德为源、泰和春、永盛发等20多家药店。止马、崇仁、司前、华桥等农村集镇,还有不少药店,这些药店多为江西南城人经营。”
顾胜和主编的《抚州市科学技术志》记载:清代乾隆时,建昌药帮盛极一时,至清代后期,建昌城区还有40余家中药店及18家1万~30万银元资本的大药栈。到清末民国初年,南城县中医药从业人员千余人,坐堂及开业中医达百余人,解放初期南城县乡开业中医仅剩三十一人,从业人员不足百人。到1949年6月,建昌帮重新开张的药店和药栈包括张贻生、王启勋等人经营的“义兴生”,邓河汉、邓占祥、廖开园等人经营的“裕成”,黄廷辉经营的“德和源”,王俊经营的“大康”,易祝三经营的“立成”,王金龙经营的“健康”,文镜清经营的“裕昌”,王法良经营的“大成生”,王谦滨经营的“中和祥”,王祐方经营的“长春”,毛开禧经营的“福兴隆”,李炎煌、李寿民经营的“李峰泰”以及“裕兴”“三元信”“永济生”等。
据《兴国县志》记载,兴国县有分散在集镇农村的中、小药店73家,内有樟树帮40家,建昌帮8家。从《闽台中医药文献选编:政协文史资料篇》关于建瓯的资料来看,建昌帮所开药店在建瓯也非常之多,关于同安堂药店(1910—1911年)记述“开业那时是闽省人士首创,也是唯一非江西南城人所开的第一间药店,此后才相继有福州人,个别本地人在瓯经营中药”。
在南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较有名的几家药业为大成生、贻茂仁、豫兴行、义成生(后改名为义兴生)、裕成、立仁、义大成、三元信等。药业经营范围除本县外,主要在福建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和江西铅山河口等地。
大成生药店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在南城有很好的口碑。《王氏宗谱》记载:王庆寿的祖父王廷富“家风勤俭,起自小康,幼习药业,注意岐黄,适至独自经营一店,名遂术扬”。大成生药店最早由王廷富所开,字号“大成生”,王法良作为传承人于1935年自立门户,其儿子与孙子在体制改革下传承家业,也开药店名“大成生”。大成生药店最早开在南街,后转移到了西街储蓄所靠东边的隔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1950年南城县人民政府工商科商业登记申请表》对王法良先生有这样的一段记录:“自幼随父学习医药方案,1925年执行中医业务十年,1935年在东街开‘大成生’药号八年,至1942年被日寇焚毁。”同年《王世家谱》还记载:“南城古塘王氏是王安石弟弟王安国的一脉后裔,锦文公(南城一世)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临川迁至南城北乡十都古塘里,至今十九代。”根据《古塘王氏宗谱》,廷富公的父辈、祖父辈基本与药业贸易有关,地区包含南城及福建建宁、建瓯、顺昌洋口、崇安(现武夷山市崇安街道)、长汀等地,时间跨度从清代道光年间一直到民国时期,可以称为南城医药世家。王泉章的祖父王清福在道光年间就跟着王泉章曾祖父王玉礼开始在福建崇安的赤石街做药材生意。像这样一家几代都在福建做药材生意还有许多。
“贻茂仁”药栈商号,在清末民初影响较大。根据刘信元《简要家谱世系》记载,刘家先祖刘柏户是这个家族的发迹人,刘柏户在南城做生意,依据时间推算,大概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事。其三个儿子刘紫墀、刘金墀、刘玉墀继承父业,在县城商界很有名气。刘家在北街一带产业多,在乡下也购置田产,他的三个儿子与五个孙子创造了当时县城闻名的“刘半街”佳话。因为刘紫墀、刘金墀两人去世较早,贻茂仁药栈由三弟刘玉墀掌控,刘玉墀去世后,实际家产又由刘玉墀的长子刘贻孙掌控,经营药栈。刘祝三是刘金墀的儿子,分家前参与经营堂兄弟刘贻孙掌控的贻茂仁药栈,分家后,遵三、祝三两兄弟也自立门户开药店,生意很不错,而且还把业务扩展到金溪浒湾,在那里也开设药店。遵三比祝三去世早,后来药店由刘祝三维持。刘家当年药材进货渠道很广,指派得力的人员常驻四川、湖北、广东、浙江等地采购,多由长江航运到九江,再由民船运到南城。20世纪20年代,刘荫孙在汉口经商,可能就与贻茂仁药栈的药材进货有关。
“豫兴行”的前身是“豫发行”,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烧毁,后来多人合伙开店,改名“豫兴行”。当年“豫兴行”生意做得不错,云南、贵州、四川、两广都有客商光顾,福建和抚州府以及省内的客商更是常客。“豫兴行”的药材生意主要是做批发业务,不管是云贵还是两广,货到了这里后存入仓库,然后再由“豫兴行”批发给下面的零售药栈或药店。由于靠近旴江,离码头近,药材进出搬运都很方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城东、西、南、北四街都遍布药房药店,其中“义成生”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以及价廉道地的药材,赢得了广大药商的青睐,创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成为遐迩闻名的老牌药店。
“义成生”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店址在西街(现西街储蓄所位置),首任经理张贻生。创办时只有三四人,专营药材批发。1943年,日寇入侵南城,放火烧毁药店。1944年,吴荣鰲、谭假仂、王启勋等十余人邀集合伙,共集资二十一股半,每股500元,在当时县国营照相馆隔壁重建药店,改名“义兴生”。重建后的药店除药材批发外,还兼营门市,经理吴荣鰲,店员10人左右。直至1956年“义兴生”改为南城药材公司公私合营第一门市部,王启勋任经理。
刘福谦在外县(未说明何处)药店做学徒,当伙计。后来,由药业同仁介绍到九江“日生东”转运行做店员,接触和熟悉货运转运行当。“日生东”关闭后,刘福谦和朋友一起开办转运栈,商号“合兴公”,自立门户经商,娶了新丰街李寿山的女儿。恰巧当时南城的建昌帮药业市场发展不错,刘福谦的转运业务多为长江流域的药物转运,还根据南城药行的需要经常去成都采购药材。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昌、九江相继沦陷,刘福谦带全家回到南城,和王真瑞、周作兴、王宣廷开设“合兴隆”转运行,刘福谦任经理。这时,南城的药物转运生意主要是运往赣南、福建,外地的药材进入主要还是通过旴江运输。不久,南城又沦陷,刘福谦带着家眷逃往黎川横村,在那里待了几个月,行医为业,维持生活。南城光复后,刘福谦又回到南城,再次开办转运行,取名“通达转运商栈”,地点在河东的桂花馆。这个时期的业务量大不如前,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南城县的药业市场经过日军的轰炸、洗劫,有点资本的人都远走他乡,刘福谦也离开南城去了樟树,在樟树做药材生意,直至在樟树病逝。从刘福谦药业转运栈的兴衰,可以看出南城建昌帮药业的兴衰历史。
此外,还有赞育堂等其他由南城人士依建昌帮药业而发展起来的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