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医药起源可追溯到秦汉甚至更早的时期,建昌帮则与明清商帮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早在唐宋,我国货运领域,如盐、茶、粮领域便有了“纲”的概念,即指成批运送的货物。现代人对“纲”的理解大多数源自《水浒传》杨志丢失的“生辰纲”,“生辰纲”指成批的生日礼物。“纲”的组织形式使得松散的商业活动开始秩序化。明万历后期,政府开始推行盐业“纲运法”,盐业纲商开始与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商业群体融合,清代前期被称为“商帮”。根据现有资料,商帮之名较早出现在福建盐运,建昌府作为闽赣的连接线,受福建盐运的影响深远,作为建昌府中药商业活动代表——建昌帮受益无穷。
与商帮类似的机构还有商行,顾名思义商行侧重品种,商帮则重地缘,有的行业也冠以帮,如盐帮、茶帮等。商行与商帮都是商业团体组织,二者无本质区别。中药材经营需维持行业秩序,形成寡头竞争的优势,因此容易形成商帮。古代中药帮常以地域命名,如江西帮、川帮等。较为著名的药帮是古祁州(今为安国市)的十三帮,包括:以东北药材为主的关东帮、以天津和北京为主的京通卫帮、以张家口和古北口等为主的口帮、以山西为主的山西帮、以陕甘宁为主的陕西帮、以四大怀药为主的怀帮、以两广为主的广帮、以云贵川鄂为主的川汉帮、以山东为主的山东帮、以安徽为主的亳州帮、以禹州为主的禹州帮、以彰德和武安为主的彰武帮、以浙八味为主的宁波帮。但也不乏以品种命名,如专营茯苓的茯苓帮、专营甘草的甘草帮等。
建昌帮是否必然从事中药,这就涉及古代行业和商帮的关系,有人称为“行中有帮,帮中有行”,帮多以地理区域划分,但是兼具行业的属性。例如,建昌帮许多老字号都是以药闻名。关于建昌帮起源,《江西省医药志》记载“明末清初,建昌宋氏后裔及药商豪客,为躲避清军的洗劫,纷纷隐姓埋名逃往福建,以医药为生,代代相传,在闽入籍者不计其数,江西会馆(或建昌会馆)遍布福建。建昌城内的药业人员为适应药材交易中日益激烈的竞争,对付药材运输中的困难与强人掠夺,自然形成一个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药帮——建昌帮”。清乾隆年间,建昌帮盛极一时,江南商帮大兴,每逢药王庙会,省内外药商云集,热闹非凡,此后的300年内,建昌药业基本垄断赣东与闽西的40多个州县的商帮贸易。
如《昆明商业团体组织及活动概略》中描述“外商来昆开设店铺的,有川货、京货、广货的区分。约1991年前后,店铺增加,为了彼此联络一致,便利业务,先后组成了川帮、京帮、江西帮、浙江帮、湖南帮、贵州帮、成都帮、建昌帮、安徽帮、福建帮”,由此可见其经商地域之广。
雷元江等在《厚德实干,义利天下:赣商精神研究》中写道,江西商帮又称江右商帮。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崭露头角,称雄商海,药帮、木帮、茶帮、粮帮、瓷帮、布帮、纸帮等商帮影响最大。其中药帮由樟树帮和建昌帮组成。建昌帮在江右商帮之中应属于实力较为突出的地方商帮,徐观潮在著作中称“江右商帮按地域分有地域商帮,比较有实力的地方商帮有瑞州帮、奉新帮、南昌帮、建昌帮、饶州帮和都昌帮”。
民国时期《江西财政纪要会计》的“江西各商帮概况”一节记载了江西的吉安帮、奉靖帮、赣州帮、南昌帮、临江帮(以药材为业,今天的樟树帮)、万载帮、建昌帮、广信帮、九江帮等,其中建昌帮“在省会以广货为业。外出营业,以福建为主”,由此可进一步确认建昌帮作为商帮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