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第26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员
作为第26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我于2022年1月5日派出,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穆希比利国家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坦桑尼亚小儿外科疾病谱广泛,医生匮乏,常常见到罕见的严重出生缺陷及畸形,肿瘤患者多数就诊较晚,手术时肿瘤常常占满整个腹腔,手术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同时医院医疗设备陈旧缺乏,特别是腹腔镜器械,当地医生迫切想开展小儿腹腔镜手术,却因器械受限,有些工作难以实施。当我展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配备的腹腔镜器械并捐赠给小儿外科手术室时,当地小儿外科主任在说表达谢意的斯瓦希里语的同时,亲切地拥抱了我,真诚地告诉我,从此以后,他们可以不用去其他科室借这些器械了。当得知我可以帮助他们开展腹腔镜手术时,高兴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应当地医院医生要求,我决定从基础的手术操作入手,逐步带动当地医生开展腹腔镜手术。于是选择发病率较高、操作相对简单的小儿腹股沟斜疝为切入点开始腹腔镜手术示教和培训,也成了中国医生和坦桑尼亚医生沟通的切入点。经过带动,当地医生由陌生到熟悉,由需要带教到自主开展,已逐步掌握了这项操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当地医生的合作也更加默契,相继开展了腹腔镜高位隐睾下降固定、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腹腔镜巨结肠根治、腹腔镜肛门闭锁等手术。
工作中的挑战时常出现,一例11个月的男婴腹股沟巨大疝的病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4个月前做过腹腔镜手术,术后1个月复发,现在返院要求再次手术。术前我从当地医生吞吞吐吐的言辞中感受到些许的犹豫,一方面,医生建议患者做腹腔镜手术;另一方面,又怕我拒绝,难以启齿。当看到病历的时候我也闪过犹豫的念头,再次手术会不会复发,内环口的瘢痕组织会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复发疝是否存在腹壁发育薄弱等因素,复发的原因究竟是手术因素还是术后护理因素……这些问题不断地在脑海中闪过。经过请教国内专家,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为患儿再次实施了手术,手术后回访,患儿恢复良好。
另外,一例阑尾炎的病例让我更感受到了来自当地医生的信任。患儿是当地小儿外科退休返聘教授的孙女,反复腹痛3年,加重1个月,查体右下腹压痛,血常规正常,没有其他辅助检查,没有影像资料,教授考虑慢性阑尾炎,但又纠结于开腹手术切口大,一直不忍心手术探查。当了解到中国医生可以做腹腔镜手术时,教授主动要求我为她孙女手术。这让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信任。术中证实慢性阑尾炎,术后患儿腹痛缓解,教授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回首初到医院开展手术的时候,医疗环境不熟悉,治疗理念不同,手术器械不顺手,沟通困难重重,可是国内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让我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援外,我背后有整个科室、整个医院,是这个大家庭与我在一起工作。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周恩来总理当年访非时对医疗队提出的期望和承诺——我们要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除了在受援医院认真做好日常工作,我们还利用其他时间,面向坦桑尼亚普通民众开展义诊,免费送医送药,拉近了当地民众与中国的感情距离。2022年11月,我们参加了由驻坦桑尼亚使馆组织的鲁伏马省松盖阿市“卫生合作惠坦行”义诊活动,提供免费诊疗及体检服务,并向当地民众捐赠药品及防疫物资。3天内共诊治各类患者1000余人次,指导转诊至大区医院300余人次,彰显了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救死扶伤的医者形象,医疗队队员被当地患者亲切称呼为“mjumbe(意为上帝派来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