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WHO成立以来,疟疾一直是其关注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20世纪40年代至今,WHO、全球疟疾流行国、全球疟疾专家和国际合作机构对疟疾的技术策略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防治疟疾策略作出了重大改变。本节通过回顾疟疾技术策略的历史演变,为理解当前的全球消除疟疾策略提供背景。
1630年,生长于南美洲的金鸡纳首次被发现,欧洲医学界围绕其树皮是否具有抗“热病”效果展开争论。直到1820年法国化学家分离出奎宁后,金鸡纳的抗疟作用得以确立。19世纪中叶前,全球约90%的人口居住在疟疾流行地区。19世纪下半叶,据推断,由于农业用地状况的改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欧洲北部、中部和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均成为了无疟地区。19世纪末,在1880年发现疟原虫、1897年明确其传疟模式后,西欧北部国家通过蚊媒控制、广泛开展诊断和治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乎全部消除了疟疾。
在WHO成立前,疟疾就受到泛美卫生组织(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PAHO)和国际联盟卫生组织(Health Organiz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的关注。1907年,在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上,PAHO建议成员国政府普及疟疾信息,向穷人免费分发奎宁,将疟疾列入港口卫生部门的报告体系中,并对用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所有产品免税。此后,疟疾被列入泛美卫生会议议程。1923年,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成立了疟疾委员会,其第一份报告于1924年发表。该委员会与多国权威疟疾专家合作,在组织疟疾学培训的基础上,辅以其他形式的培训,并组织有能力的疟疾专家进行国际考察,研究当地问题并就疟疾防治效果提出建议。该委员会对全球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于其改善了疟疾的治疗方法,推动了抗疟原虫药物的生产。1938年,在第十届泛美卫生会议上,成立了泛美疟疾委员会,研究疟疾的流行病学、化学疗法、媒介控制、立法和专门术语。该委员会的三份报告(1942年、1944年和1947年)全面论述了美洲疟疾的流行病学和控制。
在20世纪30年代,化学品巴黎绿、生物杀幼虫剂食蚊鱼和杀成虫剂除虫菊酯的标准化使用,巩固了抗疟疾的医疗设备。而发现欧洲主要的疟疾媒介五斑按蚊( A.maculipennis ),解决了“没有疟疾的按蚊”的问题,使得在欧洲大规模开展蚊媒控制这一策略得以被接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奎宁的供应被切断,各国开始研制奎宁的替代物或简化化合物。1934年,德国的安德萨博士通过对奎宁结构进行改造,合成了一个结构简化但药效依然显著的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因其廉价、高效、作用持久,治疗效果强于奎宁,自20世纪40年代起成为奎宁的替代品,在全球广泛应用。而有关DDT杀虫剂抗疟的观点早在1916年就被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DT杀虫剂的使用较好地控制了欧洲南部地区疟疾的流行。
尽管在1948年WHO正式成立前,WHO临时委员会就成立了疟疾专家委员会,并在第一份专家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对DDT杀虫剂使用的可行性、成本和潜在的对生态环境威胁表示担忧。然而,随着DDT和氯喹在疟疾控制领域的应用和成效的显现,使得全球疟疾专家提出了根除疟疾的可能性。1954年,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十四届泛美卫生大会通过了一项在美洲大陆根除疟疾的计划;同年,在菲律宾碧瑶召开的第二届亚洲疟疾会议同样建议,全国疟疾控制规划的最终目标应是根除疟疾。
1955年,WHO执行委员会向第八届世界卫生大会推荐了根除疟疾政策。同年5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正式启动全球根除疟疾计划。疟疾专家委员会在第六次报告中,把根除疟疾定义为“在有限时间内,阻断疟疾传播,消除感染病例宿主,当成功执行后,传播将不再继续。”专家委员会认为,根除比控制更可取,因为根除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其成本只是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的资本投资,而残留的杀虫剂可能使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从而难以维持控制成果。
世界卫生大会的决定和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在全球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美洲、欧洲、北非、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均宣布其抗疟疾规划为根除运动。而在大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除埃塞俄比亚、南非和津巴布韦以外),考虑到传播能量高、媒介控制可行性较低,且卫生基础设施有限,因此未开展根除运动。
根除运动在亚洲和南美洲的亚热带地区的发达国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低估了媒介传播的复杂性,且根除需要细致的规划(根据当地流行和生态、社会条件等)、高效的实施机构,以及完善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而多数高度疟疾流行国家尚未具备这些能力和条件,因此这些因素导致诸多国家在停止项目后,遭遇了疟疾的卷土重来。
1969年,意识到根除运动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后,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各成员国重新审视了该运动,并重申彻底消除疟疾是最终目标的同时,也认识到在消除疟疾尚不可行的地区,应鼓励利用现有手段控制疟疾。在得知疟疾根治无法短期实现后,全球的资金纷纷撤回,加之20世纪70年代杀虫剂和运输费用增加,全球疟疾控制士气低落。
1978年,在阿拉木图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WHO借此机遇,寄希望将疟疾控制作为基础医疗保健的一部分,推动疟疾的预防和治疗。然而,由于部分国家不愿从疟疾根除措施转型,或在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后,难以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导致这一策略未能有力地推动全球疟疾的控制。1980—1990年间,因资金或人力资源不足、气候变化、土地使用或流动人口等问题,致使部分地区疟疾负担增加。据估计,20世纪90年代初期,每年有3亿~5亿疟疾病例,150万~270万人死于疟疾。
鉴于此疟疾恶化趋势,WHO执委会于1990年提出召开疟疾部长级会议,调动疟疾流行国和国际社会资源,加强疟疾控制行动。199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疟疾部长级会议上,各疟疾流行国通过了《控制疟疾世界宣言》( World Declaration on the Control of Malaria )与《全球疟疾控制策略》( Global Malaria Control Strategy ),并于1993年在世界卫生大会、199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受到肯定。该全球策略的目标是通过逐步改善和加强地方和国家控制疟疾的能力,防止死亡和减少发病率以及疾病造成的社会和经济损失。该策略包含四个基本技术要素:一是早诊断、早治疗;二是规划和实施有选择性和可持续的预防措施,包括病媒控制;三是发现、控制或预防流行病;四是加强当地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能力,以便能够和促进对一个国家的疟疾状况,特别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状况进行定期评估疾病的决定因素。该策略认识到,疟疾问题在流行病学、生态、社会和实施层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可持续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控制必须基于地方实际情况。该策略基于初级保健方法,要求加强地方和国家控制疾病的能力,建立社区伙伴关系和赋权,将疟疾控制活动与相关疾病规划结合,要求教育、农业、社会发展和环境有关的部门参与,并强调研究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该策略不同于根除疟疾时期所采用的方法,将重点从高度固定的集中控制方案转变为适应当地条件和响应当地需要的灵活、具有成本效益和可持续的方案。
为了1995—2000年期间全球策略的执行提供目标、指标和活动时间表,WHO与联合国其他机构共同制定了《防治疟疾行动计划》( Action Plan for Malaria Control ),并于1995年由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审议通过。该计划优先考虑国家支持,在评估需求和优先事项后,制定现实的、负担得起的国家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强调培训和实施性研究应成为国家计划的一部分,呼吁将疟疾控制活动纳入其他保健服务,加强社区的预防和控制作用。该计划重点关注撒哈拉以南非洲疟疾流行国家,通过加强在保健服务设施和社区提供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管理严重和复杂疾病,发现和管理疟疾流行病,制定强有力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疟疾预防和控制方案。在世界其他地区,根据全球策略的原则重新调整现有疟疾控制方案,包括加强各级卫生保健系统的治疗服务、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卫生信息,以及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控制等预防措施。在这些优先事项中,确定了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到1997年,至少90%的疟疾流行国家应实施适当的疟疾控制规划;二是到2000年,至少75%的受影响国家的疟疾死亡率应比1995年的水平至少降低20%。
为实现上述目标,1998年,WHO于发起遏制疟疾倡议(Roll Back Malaria initiative),刺激了疟疾控制的投资增长,推动了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治疗疟疾患者、大规模分发驱虫蚊帐,以及在较小程度上使用室内喷药作为蚊虫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