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争议、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1.TIPS术后的抗凝问题

针对TIPS术后的抗凝有不同意见,重要原因是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各种指南和专家共识也没有明确推荐。门静脉高压患者多数合并肝硬化,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抗凝治疗有一定出血风险,特别是重要器官的出血。笔者的经验是应用直径8mm或以上的支架建立合理的原始分流道,对于不合并门静脉血栓、高凝状态和容易形成血栓的基础疾病,以及门静脉主干直径大于支架分流道直径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的选择:住院期间一般选择低分子量肝素。随访期一般选择华法林抗凝。特殊情况可能选择抗凝和抗血小板同时进行。

2.TIPS分流部位

是否在肝静脉或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左支或右支或分叉或主干之间建立分流道,见仁见智,有不完全相同的意见。但有一基本原则,便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广义分流道,相关章节有详细论述。

3.TIPS术中选择支架和支架直径

选择覆膜支架(特殊情况联合裸支架)建立TIPS分流道已经没有争议,专家共识或指南已经明确。一般选择直径为8mm的支架,但根据患者的整体和个体化情况,可能选择直径10mm或7mm,甚至两个分流道或更小直径的支架。在具体实践中,无论使用何种类型的覆膜支架和多大的分流直径,建立合理的分流道和患者受益最大化,是唯一的目的和目标。

4.TIPS可控支架

支架直径的选择是根据常规和术前的个体化分析和术中情况决定,而且,一般情况在术后短时间内,由于支架的持续膨胀力,都会恢复到原始直径。由于支架直径的选择是预估,最终不可能每个患者的最佳疗效都能与支架直径达到理想的匹配,有些患者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研制术后可控制直径的支架用于临床,由术中小直径开始,随访期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在体外或分流道内,逐渐扩大支架直径到最合适的直径或研制出收放自如的可控制直径大小的支架。

5.尚待解决的其他问题

近些年来,对于TIPS术后肝性脑病和支架再狭窄或闭塞的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基础研究更少。因此,这些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要“打持久战”。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对于门静脉高压患者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等症状的TIPS干预时机还有待研究。根据个体化情况,进行分层次提前干预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占门静脉高压患者20%左右。TIPS治疗的效果已经获得肯定,但总体而言TIPS干预的时机滞后,如果提前干预是否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有待深入研究。

另外,是否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一样,常规应用直径8mm支架建立TIPS分流道,笔者的初步研究获得不一样的结果,建立小的分流道(如直径7mm支架)可能对缓解临床症状效果更好,但是否适合大多数患者,需要大组病例和多中心的研究及更多循证医学的证据。对于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来说,如果处理得当,逆转(恢复正常)的机会可能会更大。

TIPS已经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已经广泛开展,但整体管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直接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标准化培训亟待解决。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和北京医师协会门静脉高压专科医师分会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不同层次TIPS相关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短期和长期培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并获得一致好评,希望这样的培训在未来更多一些。 TMR0tojkQGo4A/G7FqZQoVSEFa8PUWXyO8WTki277EVrayBuOBLIRpp8keOii+e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