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认知过程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通过记忆、思维、概括、推理、想象而完成对外界事物本质的把握及对其规律性的了解。基于ICF-CY 的理论架构以及作业治疗理论与实践模式,对存在认知功能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以功能为导向的作业治疗,可有效改善儿童的认知功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认知(cognition)是个体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心理过程。认知包括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既包括事物的数量、颜色、形态、重量等具体属性的内容,也包括时间、空间、因果关系、言语等抽象性概念等发育心理学的内容。
儿童认知功能涉及学习能力、智力、记忆及注意等多方面。儿童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推理、判断、抽象思维、排列顺序的障碍等,临床上以注意障碍和记忆障碍多见。认知功能障碍是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认知发育是儿童从出生后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不断失衡后再次寻求平衡的连续阶段。儿童的一切行为动作都建立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认知发育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改变,婴幼儿到青少年期的变化最大。研究认为认知发育是阶段进行和循序渐进的,伴随着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各方面行为的不断发展。详见第一章内容。
各种原因导致儿童的生长发育违背正常发育规律时,会造成发育迟缓、身体功能受限等异常情况,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游戏以及学习,进而导致儿童融入社会困难。认知异常发育主要见于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脑性瘫痪等。
根据智力落后的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不同程度ID 儿童的认知异常发育不同:①轻度智力发育障碍:注意力较难集中和保持,对形状、颜色和大小分辨不清,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易受外界刺激干扰;②中度智力发育障碍:词汇量贫乏,可计算简单的加减法,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意注意占优势;③重度智力发育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记忆速度缓慢而遗忘很快,缺乏概括能力,思维不灵活;④极重度智力发育障碍:不会辨认形状、颜色和大小,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不能交流,不会识别语音,只能发出个别单音节的词,分不清时间。
其损害涉及的领域广泛,对儿童认知发育造成的影响后果严重,对家庭、社会以及医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ASD 儿童大多伴有智力、认知、感知觉和动作障碍。ASD 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和形成概念等方面有较严重的障碍,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在分辨颜色、学习点数、角色游戏、人民币的运算、填词造句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加工能力受限是导致学习障碍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语言理解和分析推理能力偏低,记忆力较差,注意力涣散,阅读、认字、书写、计算能力低下。
发生于儿童学前时期,多动是明显症状,注意缺陷是ADHD 的三大核心症状之一,表现为容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易分散,很难集中精力去完成活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参与能力差,学习困难,多数儿童的智力基本正常。
脑性瘫痪最常见的视觉认知障碍与脑侧室后角扩大、脑侧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有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童容易出现视觉系统障碍,视觉信息传导通路视辐射在脑室后角白质内,白质内通路阻断的部位不同,视觉认知障碍的症状也不同。可能出现学习障碍,动作分析及构成等问题,往往表现为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画画、拼写,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阅读和计算能力差。
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组织损伤时,导致其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影响个体的日常或社会活动能力,又称高级脑功能障碍,是特殊需求儿童常见的神经心理学临床表现。包括感知觉障碍、注意障碍和记忆障碍等。
(1)视觉障碍:
儿童无法通过视觉分辨出物体的颜色(色盲)、形状(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大小;看东西模糊,容易出现高度近视或高度远视。
(2)听觉障碍:
儿童听力较差,对呼唤没有反应或反应缓慢;与人交流时出现要求交流者重复语言内容;儿童由于无法准确模仿正常成人发音,会出现发音不清或发音错误情况,致使儿童语言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
(3)嗅觉和味觉障碍
1)嗅觉功能减退或缺失:
儿童无法分辨气味香臭、对刺激性气味敏感度降低或无反应。
2)味觉功能紊乱或减退:
儿童常感觉嘴内有各种异味,但实际生活中并没有食用该味道食物;进食过程中无法及时分辨食物味道或无法分辨食物味道。
(4)皮肤感觉障碍
1)触觉功能减退或缺失:
儿童出现对触碰、刺痛反应迟缓或没有反应的情况。
2)温度感觉功能减退或缺失:
儿童皮肤对外部温度的变化反应不敏感,无法准确分辨冷热。
(5)空间知觉障碍:
儿童不能理解和判断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如果空间关系出现问题,也会不能判断两物体之间及物体与自身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儿童不能按治疗师的指令将手举过头顶,不能按指令将笔放在本的右边;日常生活活动也会受到影响,穿衣服分不清正反、里外,反穿衣裤、鞋,或衣裤上下颠倒等。
(6)时间知觉障碍
1)无法理解时间“长短”:儿童无法掌握时间量化标准,如每天有24 小时,1 小时有60分钟,1 分钟有60 秒。
2)不清楚时间“顺序”;儿童无法理解时间的往复规律,如一年四季、每日24 小时后重复循环。
(7)颜色知觉障碍:
儿童可能同时出现颜色信息提取障碍和颜色命名障碍,导致适龄儿童不能按指令完成颜色的分类,不能进行颜色的匹配和颜色命名等。
1)单一颜色障碍:
儿童对单一颜色无法做到准确认知,如无法分辨红、蓝、黄等单一颜色。
2)多种颜色障碍:
儿童对多颜色图案无法做到准确辨识,如红绿色盲。
是指注意过程中发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1)注意力减弱:
儿童的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地集中在某件事或某物上,注意力的稳定性也很低。
(2)注意力增强:
儿童特别易于注意其所关注的某物或某事的变化,甚至对某些微小的细节都表现出高度的注意力。
(3)注意力缓慢:
儿童集中注意力较为缓慢,对单独问题的回答较为正常,但对连续提出的问题,反应周期较长且缓慢。
(4)注意力涣散:
儿童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无法集中到某件事上。无法记住学习过的内容,像没学过一样。
(5)注意力转移:
儿童的注意力兴奋性较强,但无法固定在一事或一物上,注意力一直处于转换状态,不断去发现新的事物。
(6)注意力狭窄:
儿童在专注某件事物时,对周围的发生的事情较少关注或完全忽略。
指个人处于一种不能回忆、不能记住信息或者技能的状态。有可能是由于病理、生理性的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记忆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1)识记是信息输入过程,信息输入不到大脑中,会出现输入障碍。表现为记不住新发生的事情、反复问同样的事情、忘记走过的道路等。
(2)保持是信息储存功能,信息得不到储存或储存时间过短,就会出现储存障碍。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经常忘事,见过多次的人也不记得,做过的事不记得顺序等。
(3)再现是信息输出过程,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输出不出去,会出现输出障碍。忘记想要说的话、虚构故事、歪曲记忆等。
(4)再认是大脑对不能再现的事情经过刺激重新出现并认识的过程,再认障碍可以表现在不能再认或错认(把没感知过的事物错认成感知过的事物)两方面。
对认知功能进行科学及客观的评定,需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将多种类型的认知评定方法综合起来,以便多维度、多层次地收集第一手资料。收集资料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等。
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NBAS)是目前年龄最小婴儿使用的行为量表之一,适用于出生0~30 天的新生儿。新生儿期是比较特殊的时期,是儿童认知产生和发育的最初时期,是儿童认知发育史的第1 页。该量表可以诊断和预测新生儿的发育水平和状况。
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DDS)以正常行为模式为标准来评定观察到的行为模式,以年龄来表示,然后与实际年龄相比,计算出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DQ 在85 以下,表明可能有某些器质性损伤,DQ 在75 以下,表明存在发育落后。每次测验约需60 分钟。
丹佛预筛发育问卷(Denver pre-screening developmental questionnaire,DPDQ)由从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的96 个问题构成,主要包括大动作、语言、精细动作、适应性行为、个人-社会行为等方面。适用于3 个月~6 岁的儿童,共分38 个年龄组,针对每个年龄组儿童的情况,要求家长回答10 或11 个问题。
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包括精神发育量表(mental scale)、运动量表(motor scale)和婴儿行为记录(infant behavior record)3 个分量表。其中精神发育量表包括知觉、学习、发育、记忆、初步的语言交流、问题解决等与认知相关的评定内容。BSID 适用于2~30 个月的儿童。
儿童作业疗法认知功能动态评定量表(dynamic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 for children,DOTCA-Ch)是用于评定6~12岁儿童认知功能的一种有效测量工具。共5 个分测验、22 个项目、56 个题目,总分共142分。其中定向包括地点定向、时间定向;空间知觉包括本体位置辨认、实际空间位置辨认、图片空间位置辨认;运用包括动作模仿、物品运用、象征性动作;视运动组织包括几何图形复绘、二维图形复绘、插板拼图、彩色积木设计、单色积木设计、碎图复原、钟图绘画;思维操作包括物品分类、Risk 无组织分类、Risk 有组织分类、图片排序A、图片排序B、几何排序-A、几何排序-B。
作业治疗师应对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儿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采取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法,提高儿童的感知觉及认知功能,有效促进这类儿童融入学校和社会。
通过多层次的认知作业治疗,强化儿童的分类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推理能力及概念形成能力。
通过指导家长对认知功能障碍儿童的理解,改变直系亲属对儿童认知作业治疗的态度,加强辅助器具的干预使用,配合认知训练。
根据作业评定结果,围绕儿童及家庭的需求,制订具体的认知作业治疗目标以及明确的作业治疗方案,促进并提高认知功能恢复,实现儿童活动与参与等方面的需求。
感知觉障碍会影响发育过程中的早期运动、手功能发育、物品操作等能力的获得,适当的感知觉治疗可以改善儿童的认知功能,为儿童的活动与参与提供支持,有助于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学习能力、游戏能力的提高。
(1)视觉认知训练
1)诱导儿童进行视觉追踪:
可以使用色彩鲜艳的玩具,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移动玩具,观察儿童双眼是否注视并追踪。
2)利用颜色区分身体部位:
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记衣服左右袖口,便于儿童区分左右上肢,进行穿衣活动训练。
3)七彩瓶子:
将不同颜色的液体倒入透明塑料瓶中,来回晃动,训练儿童用双眼跟踪塑料瓶子,改善操作物品的能力。
(2)听觉认知训练
1)听声寻找发声的方向:
多次变换声音的音量、距离、方向和强度,提高儿童对声音的敏感性以及寻找声源的反应速度。
2)听声音模仿:
治疗师可以用手拍打出不同节奏的声音,唱出简单的音符,引导儿童模仿。
3)听声音做动作:
治疗师可以发出指令,儿童按照听到的指令做对应的动作。儿童模拟开车的游戏活动:保持安全的坐姿,手握类似方向盘的圆圈,按照治疗师说出的一系列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手握方向盘准备开车、直行、前方路口红灯准备刹车;绿灯亮起,嘀嘀嘀继续前行;前方路口右转,注意行人;前方到达目的地,找到停车位准备停车。
4)听声音找物品:
治疗师播放音频,儿童根据音频里听到的声音,找到对应的图片。如治疗师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准备好动物的图片,让儿童仔细听并能找出发声动物的图片,同时引导儿童做出相应动物的代表动作。这种将听、看、感受三种方式结合起来的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
(3)触觉训练
1)制作简单的手指或手套玩偶:
选择比较容易引起儿童注视、触摸和主动伸手抓取的想法和兴趣。
2)触碰不同质地的物品:
如软毛巾、带摩擦刺的球、较硬的积木块等让儿童触摸,来分辨物品的软硬、轻重、大小等。
(4)空间知觉训练
1)上下:
对儿童身体部位的上下关系进行训练,如眉毛在眼睛的“上面”,鼻子在眼睛的“下面”等。让儿童在桌子的“上面”或“下面”放东西,从柜子的“上面”或“下面”取东西等。
2)前后:
让儿童将物品放在某处的“前面”或“后面”。如将一个小球放在前面,一个小玩偶放在小球的后面,让其说出小球的位置,如果儿童答对了,用小手拍拍球。如果说对了小玩偶的位置,可以与玩偶拥抱作为鼓励。
3)左右:
以儿童身体为中心训练左右,先训练左手、右手,然后训练左脚、右脚。应结合穿、脱衣服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
4)距离:
让儿童触摸各种位于不同距离的玩具或物品,提高儿童估计空间距离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儿童理解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物体之间的距离并且逐步精准化。
(5)时间知觉训练:
训练时间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和儿童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帮助训练时间知觉。
1)理解早晨、中午、傍晚、白天与黑夜:
理解时间的概念可以与儿童每日的日常生活活动相关联。儿童起床后需要完成穿衣、洗漱和吃早饭的日常生活活动,这个时间概念就是“早晨”;早饭结束之后,可以进行一些作业活动,比如学习、游戏或训练,这段时间就是“上午”;再次进行进食活动的时间就是“中午”;儿童吃完午饭后可以稍作休息,完成其他作业活动或者进行体育运动,这个时间段就是“下午”;最后进行进食活动的时间就是“傍晚”,完成洗漱和脱衣活动后,就可以休息了。让儿童理解“白天”和“黑夜”的概念,可以与太阳和月亮相结合,太阳出来了,天亮了就是“白天”;月亮出来了,天黑了就是“黑夜”。
2)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
这些时间观念对于儿童很难理解,治疗师应先让儿童掌握今天的概念,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是“今天”,可以简单总结今天发生的事情和完成的作业活动,间接帮助儿童更好地掌握早晨、中午、傍晚、白天与黑夜的概念;然后,治疗师可以引导儿童回忆“昨天”进行的作业活动,并且告知昨天的活动都是已经完成和发生的事情;最后可以和儿童一起制订“明天”的活动计划和内容,让儿童明白这些都是计划明天要进行的,还未开展的活动。可以逐渐推导星期几的概念,再逐渐掌握“去年”“今年”和“明年”的概念。
3)理解春、夏、秋、冬:
让儿童理解4 个季节的概念,治疗师可以从天气、穿衣和人们的生活起居来进行推导学习与掌握,让儿童知道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产生相应的变化,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小树发出了新芽,气候温和,儿童户外活动随之增多;“夏天”气候炎热,儿童可以在大树下乘凉,亦可在水里畅快游泳;“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并纷纷凋落,治疗师可以带领儿童捡落叶制作一幅幅画作;“冬天”万物凋零,天寒地冷,治疗师可以与儿童一起观察冰的形状。
4)理解节日:
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治疗师可以按照顺序排列的方式让儿童掌握一年之中的重要节日、纪念日以及自己和照顾者的生日。开始可结合自然顺序让儿童回答“××之后是什么节日?”,如“元旦→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世界孤独症日→国际劳动节”或“妈妈的生日→姥姥的生日→爸爸的生日→宝宝的生日”,然后将这些节日的图片给儿童看,让儿童按先后顺序排列,开始可只给儿童图片中的头尾2 张,再给中间的几张;待儿童会排列生活中的节日事件顺序后,可出示自然的顺序性图片,要求儿童进行排列。
(6)形状知觉训练:
治疗师可以结合实物,训练认识圆形,三角形,方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五角形,菱形,圆柱形等(图3-36)。
1)认识形状:
训练儿童认识不同形状,通过观察各种形状,提高儿童的辨别能力和空间感;通过摆放不同形状,提高儿童的精细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可以从2 种简单形状开始,治疗师可以采用看、触摸和对比的方法,可以先进行圆形和三角形的训练。应选择质地简单、颜色相同的实物,如套圈、积木块、卡片等,把2 种形状的物体混在一起,要求儿童按形状进行分类。儿童能分辨圆形和三角形后,再进行其他图形的辨别。治疗师选用实物图片配合实物进行训练。虽然有些障碍儿童在抓住或拿起物体时会感到困难,但他们仍然具备学习形状的能力。
常用方法举例:①观察形状:治疗师准备一套不同几何形状的图形镶嵌板,先把各个形状的子板取下,让儿童观察并在母板上找相同;②摆放形状:让儿童把不同形状的子板对应放到母板中;治疗师说出形状,儿童按照治疗师的指令,找到对应形状子板把它放回母板中(图3-37)。
图3-36 形状识别
图3-37 形状子板放入母板
2)命名形状:
在辨别形状的基础上,治疗师可以训练儿童对某种形状命名。当儿童对4 种图形的匹配成功,即可进行对形状的命名训练,先进行简单形状的命名训练。如对圆形进行命名训练,可以引导儿童先画圆,并让儿童边涂色边说出“圆形”。训练应由易到难,形状的数量逐渐增加。当儿童能够识别形状后,再结合常见食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图形的匹配和命名训练。
(7)颜色知觉训练
1)认识颜色:
治疗师教儿童认识颜色时,可以使用一些玩教具,举例这个颜色对应的物品,反复进行,帮助儿童快速学会并认识。如教“黑色”时用黑色纸板作为教具,反复教“这是黑色的”,黑袜子、黑积木、黑芝麻、黑头发、黑衣服也可作为教具,让儿童体会黑色。
2)辨认颜色:
从2 种颜色开始,治疗师拿出2 种颜色的卡片让儿童辨认,治疗师说出一种颜色,儿童需正确指出对应的颜色(见书末彩图3-38)。最先训练的颜色可为黑与白或红与白,只要儿童能按指令指出对应颜色即可,不必说出名称。反复进行,直到儿童能够正确地挑出这种颜色为止。能够辨认以后再训练蓝色,然后是黄色,逐渐增加训练颜色的种类。
3)命名颜色:
能分辨出4 种颜色后即可训练儿童对颜色进行命名。说出颜色名称,治疗师选用2 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如“黑色”和“白色”,先告诉儿童其中一种颜色的命名,然后让儿童按指令从2 种颜色中指出并说出颜色的名称,即“黑色”或“白色”等。儿童能说出颜色的名称后,对于理解颜色有很大帮助。
4)联系实物:
最常联系食物、衣服、玩具等进行训练。例如,儿童已从颜色板上认识了黑色、白色,就可以把“黑色”的帽子、积木块、鞋子、芝麻、头发等,和“白色”的雪花、裙子、米饭、窗帘等的图片给儿童看,并摆出黑色和白色的圆板,让儿童说到“黑芝麻”时拿黑色圆板,说到“白裙子”时拿白色圆板。
5)颜色涂色:
进行涂色训练,将需要涂的颜色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如选用水果的图片,让儿童根据水果的颜色涂色,香蕉是黄色的,草莓是红色的,芝麻是黑色的,葡萄是紫色的等。
注意是其他认知功能的基础,也是最重要且最基本的认知功能之一。治疗师可以先从无意注意开始训练,如视觉跟踪、视觉注视、分辨各种声音和听觉捕捉,逐渐扩大注意的训练范围和时间。
(1)重复数字:
治疗师以每秒一个字的速度说出几个随机排列的数字,让儿童立即重复。从1 位数开始,逐渐增加数字距。如“3”“8”“1~5”“1~5~7”“9~5~6”“2~6~1”“7~4~2~9”“1~9~4~3”“2~6~9~4~7~1”“8~3~4~9~6~1”。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儿童的注意力,适用于注意障碍的脑瘫儿童。
(2)听认数字:
治疗师念无规则排列的数字,其中有1 个为指定的数字,让儿童每听到此数字时举一下手。适用于语言障碍的脑瘫儿童。
(3)视追踪:
让儿童看着一个光源,将光源向儿童上、下、左、右4 个方向移动,训练儿童视觉追踪的能力。
(4)听跟踪:
让儿童闭目听铃声,将铃在儿童前、后、左、右和头上方摇动,让其指出铃声的方向。
(5)声辨认:
向儿童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让其分辨声音。如播放有雨声、风声、鸟叫声、流水声的录音,当儿童听到治疗师指定的声音时,举手告知。
(6)找出缺失部分:
指着拼图并提问:“这张拼图还缺哪部分?你仔细观察看看,请你用手指出缺失的拼图。”让儿童去寻找缺失的部分(图3-39)。
(7)舒尔特方格:
治疗师与儿童对坐在桌前,画一张有25 个小方格的表格,将1~25 的数字顺序打乱,填在表格里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 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儿童指读,治疗师帮忙计时(图3-40)。
图3-39 寻找缺失部分
图3-40 舒尔特方格
对于存在注意力狭窄的儿童,正在做的事情容易被周围的声音或刺激打断,治疗师在训练过程中应选择环境布置简单、较为安静的训练室,尽量减少周围的干扰刺激,减少儿童的视线范围内与治疗无关的训练教具,也要避免训练过程中使用的教具过多。
治疗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反复练习,形成暂时联系,从而提高儿童的记忆速度。要求儿童根据治疗师的口头指令立即执行,采用反复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增加儿童的记忆力。
(1)视觉记忆训练
1)图像法:
也称之为视觉意象,即把将要学习的字词或概念幻想成图像。如教儿童学习“篮球”这个词语,可以给儿童提供实物或篮球的图片,让儿童通过观察进行记忆;也可以让儿童模仿画出篮球的图像,加强记忆。
2)层叠法:
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成图像,然后层叠起来,变成一幅画,让儿童记住这幅图画。如想要让儿童记住太阳、蓝天、白云、大树、小草、小花、蝴蝶这组词语,治疗师可以让儿童观察实物或者照片,通过观察将图像组合成的画,然后帮助记住这组词语。
3)看图说物:
治疗师给儿童准备一组物品的卡片,将这组卡片依次给儿童看,每隔1 秒换1 张卡片,看完后,让儿童马上说出都看到了什么物品。
(2)听觉记忆训练
1)分辨物品训练:
给儿童一组同类物品的卡片,这些物品要在他认知的范围内,如水果、玩具、衣物等。一组约5~7 张图片,治疗师说出卡片对应物品的名称,儿童按照听的顺序摆出卡片的顺序。遮住儿童视线后混进1 张不同种类的卡片,看儿童能否分辨出哪张不同。
2)广度训练:
治疗师依次给儿童念一些字词,每隔1 秒念1 个字,念完让儿童立即复述出来,观察儿童是否能复述完整。如第1 组:花、鸟;第2 组:火、天、车;第3 组:红、水、床、书;第4 组:蓝天、大树、蝴蝶、椅子。
认知作业治疗训练是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训练过程要突出以儿童为中心原则。根据儿童的认知功能水平进行治疗难度的调整,循序渐进。
认知功能障碍的儿童,可能不仅存在单一方面的问题,而是多种障碍同时存在。因此,需要在精准评定的基础上,对儿童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分析和分类,制订符合儿童实际需要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活动应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且内容的难易程度应与儿童的发育水平相当,从基础性训练逐步提高到高级认知能力训练。在训练中,要多给予儿童鼓励,尽量让儿童可以独立完成,以提高及维持儿童治疗的积极性。
制订的治疗方案应重点选择与儿童日常生活动作和学习密切相关、急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为了使儿童能够回归家庭和学校,治疗师要及时对环境做出调整,训练环境和场景应尽量与家庭、幼儿园及学校的环境相似,强化环境结构的模式化,通过成功的体验,建立儿童的自信心,使儿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中。
(单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