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述

一、儿童肌力特点

儿童肌肉中含水量较多,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与成人相比,收缩能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但恢复较成人快。儿童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躯干肌先于四肢肌,屈肌先于伸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大肌肉群先于小肌肉群。肌力的逐年增长也是不均匀的,在生长加速期,肌肉纵向发展较快,但仍然落后于骨骼的增长,其肌力和耐力均较差。生长加速期后,肌肉横向发展较快,肌纤维明显增粗,肌力显著增加。女孩在15~17岁,男孩在18~19岁时肌力增长最为明显。

二、基本概念

1.肌力(muscle strength)

指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2.肌肉耐力(muscle endurance)

指肌肉持续地维持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

3.助力训练(assisted exercise)

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或动作的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肌力1~3级的患者进行肌力训练。

4.主动训练(active exercise)

指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的训练方法。

5.抗阻训练(resistance exercise)

指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运动的训练方法。

6.悬吊训练(suspension exercise)

是助力训练的一种,指利用绳索、挂钩和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7.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

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

8.等张训练(isotonic exercise)

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张力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训练方法。

9.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

指利用等速仪器,根据运动过程中患者肌力大小的变化,由机器提供相匹配的阻力,使整个关节按照预先设定的速度进行运动的训练方法,又称可调节抗阻训练或恒定速度训练。

三、影响肌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横截面积是每条肌纤维横截面积之和,反映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而肌力是全体肌纤维收缩力量的总和,所以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大,产生肌力也越大。

2.肌肉的初长度

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每块肌肉都有最佳长度以产生最大的肌力。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

3.肌肉的募集

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构成一个运动单位,是肌肉的最小功能单位,所以一次肌肉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的数量越多,肌力越大。运动单位募集的数量与肌肉的收缩速度有关,收缩速度越慢,运动单位募集的数量越多。在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时产生较大力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一般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相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如在一些较大的肌肉中,部分肌纤维与肌腱形成一定的角度而呈羽状连接。这种羽状连接纤维越多,成角也较大,肌肉较粗,能产生较大的力,如腓肠肌或其他快肌纤维,具有较强的收缩力。

5.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的速度

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肌肉的收缩方式不同,产生的力也不同,如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通常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要大于向心性收缩肌力;收缩速度越慢,肌肉的募集量越多,产生的肌力越大。

6.杠杆效率

骨杠杆的机械效率对肌肉收缩的力量有直接影响,骨杠杆的效率主要随肌肉的拉力角、阻力臂和运动臂的相对长度变化而变化。生物力学虽不是肌力大小的直接因素,但会影响力量的表现和动作的发挥。

7.肌纤维类型

人体肌肉纤维分为两大类型:Ⅰ型肌纤维和Ⅱ型肌纤维。Ⅰ型肌纤维又称为慢肌纤维或慢收缩氧化型纤维肌,收缩较慢、产生的张力较低,但持续时间长、不易疲劳,是低强度运动及休息时维持姿势的主要动力;Ⅱ型肌纤维又称为快肌纤维,主要是Ⅱb型纤维(又称快收缩酵解型纤维),收缩快、产生张力高、易疲劳,是高强度运动的主要动力。就一块肌肉而言,其中有快肌也有慢肌,比例由基因决定,因人而异。以维持姿势为主的骨骼肌中慢肌纤维所占比例较高,如比目鱼肌,慢肌纤维约占89%;以动力性工作为主的骨骼肌中慢肌纤维的比例较低,如肱三头肌,慢肌纤维只占45%。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积大的人,肌肉收缩力量也大。一般情况下,人体四肢肌肉的快、慢肌纤维类型百分比构成大致相等,但受肌力训练的影响,快肌和慢肌的纤维横断面积和收缩力量可以发生相应的改变。

8.个体状况

肌力的大小还与年龄、性别、心理因素和健康水平等个体状况有关。肌力开始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一般在20~25岁时个人的肌力水平达到峰值。在此之后,肌力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肌力与性别有关,女性的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2/3,男性肌力通常与雄激素有关。肌力在受到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训练目的时,受检者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当机体健康水平下降时,肌力同样受到影响。

四、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

1.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损伤,都会影响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运动募集,导致肌力下降。

2.失用性肌萎缩

肌肉萎缩是由于肌原纤维的减少而导致的肌纤维萎缩。主要原因为失用性肌肉萎缩、去神经性肌肉萎缩、缺血性肌肉萎缩、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以生理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失用性肌萎缩,如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后保持安静而导致运动减少所产生的一系列障碍。

3.肌源性疾病

主要是因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疾病所致。进行性肌营养性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的对称性肌力下降,多发性肌炎出现肌力下降的肌肉主要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和咽喉肌群等。

4.年龄增加

儿童及少年时期肌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强,20~25岁达最高水平,25岁后随年龄的增大肌力将逐渐下降,其中下肢较上肢下降更快。 eOR4cLBi29nbIjucat/YtmHfVQM/Z6v9Y6ZChILsKuH+OBu84uNTeKC26mCJbd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