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儿童关节活动的特点

关节活动是人体运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当一个人运动时,引起或调节运动肌肉活动的复杂控制来自中枢神经系统。关节的结构及构成关节的软组织的完整性和灵活性影响其可能发生的运动范围,这一可能的运动范围称为关节活动度。人体为了以最小的力实现最有效的运动,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是必不可少的。关节活动技术在康复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活动度不但是其他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必要条件。

一、基础知识

(一)关节活动度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1.定义

关节活动度(ROM)或关节活动范围是指一个关节的运动弧度。关节活动度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的尺度,包括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两种形式。

2.运动平面

(1)矢状面:

关节围绕冠状轴在矢状面内完成屈曲、伸展运动。

(2)额状面:

关节围绕矢状轴在额状面内完成内收、外展运动。

(3)水平面:

关节围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完成旋转运动。

3.关节的分类

根据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可将关节分为单轴、双轴和多轴关节。

(1)单轴关节:

只有一个运动轴,关节仅能沿此轴作一组运动,包括屈戌关节和车轴关节两种。①屈戌关节:又称滑车关节。关节头呈滑车状。通常只能绕冠状轴做屈、伸运动,如指间关节;②车轴关节:关节头呈圆柱状,运动时可绕垂直轴或自身的长轴做回旋运动,如寰枢正中关节及桡尺近侧关节。

(2)双轴关节:

有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关节可沿此两轴做两组运动,并可进行环转运动。双轴关节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①椭圆关节:关节头和关节窝都呈椭圆形。运动环节能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如桡腕关节;②鞍状关节:两关节面均呈马鞍形,呈十字交叉结合。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如拇指腕掌关节。

4.运动方向

关节运动包括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和环转等。各关节根据自身结构的不同有不同的运动形式。

(二)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1.生理因素

限制关节活动范围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肌肉的张力、软组织的限制、韧带的张力及骨性限制等。

(1)拮抗肌的肌张力:

如髋关节的外展受到内收肌张力的限制,同样的,髋屈肌也会限制髋部的伸展动作。又如在膝关节伸展时进行屈髋,将受到腘绳肌的限制。

(2)软组织的限制:

如髋关节的屈曲受到腹部软组织的抵抗。

(3)关节的韧带张力:

关节韧带强,则活动的幅度就小。如髋伸展受髋部韧带的限制,膝关节的伸展会受到前交叉韧带、侧副韧带等的限制。

(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

关节囊薄而松弛,关节的活动度较大,如盂肱关节与胸锁关节同属轴关节,但因盂肱关节的关节囊较胸锁关节更为松弛,故活动度较大。

(5)骨组织的限制:

如伸展肘关节时,尺骨鹰嘴与肱骨鹰嘴窝的碰撞,限制肘关节过伸展。

2.病理性因素

(1)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

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挛缩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影响关节的主、被动运动范围。临床上常见于由关节长期制动、卧床、创伤、烫伤等造成肌肉及皮肤短缩,形成瘢痕而导致挛缩。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是由网硬蛋白和胶原组成,这是一种疏松的网状组织,关节损伤后制动将使胶原纤维和网硬蛋白沉积,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受伤后的关节固定两个星期后会使结缔组织纤维融合,导致关节运动功能受限。

(2)神经性肌肉挛缩:

包括①反射性挛缩:为了减少疼痛,长时间将肢体置于某一种强制体位造成的挛缩;②痉挛性挛缩:中枢神经系统原因所致的痉挛性疾患,因肌张力亢进造成的挛缩为痉挛性挛缩,如关节的主动肌进行运动时,因拮抗肌不能放松而限制关节的运动范围;③失神经支配性挛缩:因末梢神经疾患,肌肉失神经支配所致的弛缓性瘫痪造成的挛缩。由于肌张力低下,患者身体在抗重力、阻力的情况下不能完成某种动作,因此影响关节的主动运动,不能达到全关节的活动范围。

(3)粘连组织的形成:

发生于关节内、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以及引起该关节活动的主要肌肉的粘连。如关节组织受损伤后,大量的浆液纤维组织渗出,局部出现胶原纤维,导致粘连形成,又因疼痛,关节活动少、不充分,使韧带、肌腱等被胶体液粘在一起,一旦形成组织粘连,将影响关节的运动范围。同样,关节的周围组织烧伤、烫伤后形成的瘢痕也将与皮下软组织粘连,减小关节的活动范围,影响关节的主动、被动运动。因此,应在不加重患者损伤及不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的条件下,尽早做轻柔的关节被动或主动活动,维持关节周围组织的灵活性,防止粘连的发生,以缩短功能恢复的时间,增大关节活动范围。

(4)关节疾患:

如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僵硬、异位骨化和骨性关节炎等,将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关节外伤后,关节腔内纤维软骨撕裂,使关节内产生异物,也会造成关节活动受限。

(5)疼痛/保护性肌痉挛:

关节损伤后,由于疼痛或为了防止进一步的损伤而常常限制关节局部的活动,疼痛还常引发保护性痉挛,其后会产生继发性粘连和挛缩。这将影响关节的主动运动,偶尔也影响被动运动。

二、儿童关节活动的生理特点

(一)婴幼儿关节活动特点

婴幼儿关节的伸展性及柔韧性大,活动幅度大,如足背屈角正常1~3个月为60°;3~6个月为 30°~45°;7~12 个月为 0~20°。腘窝角也会有一些变化,正常 4 月龄后大于 90°(1~3 个月为 80°~100°;4~6 个月为 90°~120°;7~9 个月为 110°~160°;10~12 个月为 150°~170°)。但婴幼儿关节的牢固性较差,要合理锻炼,促进韧带的发育,增加关节的牢固性,不宜用力过猛牵拉幼儿的手臂,防止脱臼。婴幼儿骨关节还有如下特点:

1.骨骼生长迅速

婴幼儿正处于身高迅速增长时期,其骨骼不断地生长、加粗。同时,骨骼外层的骨膜比较厚,血管丰富,有利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和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骨骼数量多于成年人

婴幼儿一些骨骼尚未融合连接成一个整体,如成人的髋骨是一块整骨,而婴幼儿的髋骨则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块骨头连接在一起的,到7岁左右才逐渐骨化融合成为一块完整的骨头。

3.骨骼柔软易弯曲

婴幼儿骨骼含较多的骨胶原蛋白等有机物,骨骼柔软,弹性大,可塑性强。因此,婴幼儿可以做许多成人无法做的动作,如婴幼儿能吃到自己的脚指头,但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变形、弯曲。

4.头部骨骼尚未发育好

新生儿出生时头部骨头之间有很大的缝隙。在颅顶前方和后方有两处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覆盖,分别称前囟和后囟。婴幼儿的骨缝要到4~6个月才能闭合,后囟在3个月左右闭合,前囟到1.5岁左右才闭合。

5.脊柱的生理弯曲

孩子出生时脊柱是直的,弯曲是随着动作发育逐渐形成的。一般婴幼儿在3个月左右抬头时出现颈曲,6个月能坐时出现胸曲,10~12个月学走路时出现腰曲。7岁前形成的弯曲还不是很固定,当儿童躺下时弯曲可消失。7岁后随着韧带发育完善后,弯曲才固定下来。

6.腕骨的钙化

孩子出生时腕部骨骼均是软骨,约6个月才逐渐出现骨化中心,约10岁腕骨才全部钙化完成。因此,婴幼儿的手部力量小,不能拿重物。

7.关节发育不全

婴幼儿关节窝浅,关节韧带松弛,容易发生关节脱臼。

8.足弓尚未形成

婴幼儿的脚没有脚弓。到了站立和行走时,才开始出现脚弓。由于婴幼儿的肌肉力度小、韧带发育不完善,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负重,或经常不活动可导致脚底的肌肉疲劳,韧带松弛,出现扁平脚,影响行走和运动。

(二)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关节活动的特点

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关节活动的特点主要在于柔韧性较好,稳定性逐渐增强,负重能力逐渐增强,损伤后恢复较快等。

1.柔韧性较好

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通常关节周围肌肉不是特别紧张,且关节缝隙相对较宽,所以关节的柔韧性比较好,通常关节较灵活,活动范围较大。

2.稳定性逐渐增强

随着肌肉力量、运动能力的增强,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等组织逐渐发育稳定,关节的结构会进一步发生改变,关节结构逐渐定型,所以关节的稳定性也慢慢增强。

3.负重能力增强

因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的关节及周围组织发育逐渐稳定,肌肉力量增强,所以关节负重能力也有所增强。

4.损伤后恢复较快

因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如果关节发生损伤,通常恢复较快。

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关节的损伤,要及时治疗,以免后期产生功能异常或畸形改变。

三、临床常见儿童关节活动障碍

(一)关节活动障碍定义

关节活动障碍是骨关节与肌肉伤病、卧床制动或神经系统疾病肢体瘫痪后,关节内外或周围的纤维组织紧缩或缩短,并进一步引起该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常见于骨骼、关节和肌肉系统损伤,以及由于疾病而缺乏活动能力的儿童,各种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脊柱裂、痉挛型脑瘫、肌肉萎缩症等,以及长期卧床、长期坐轮椅的儿童。轻度关节活动受限,指的是肢体处于短缩位置,但关节尚存在小范围的活动;重度关节活动障碍则意味着肢体完全不能活动。临床常见的关节活动障碍主要包括:

1.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即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少,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制动导致的。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分为挛缩(contracture)与强直(ankylosis)。前者是指由于关节囊外软组织所致的关节限制,而后者则主要是由关节内的骨、软骨所引起的。强直的关节对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最舒适、最方便的体位即是良好肢位,也称之为功能位。各关节功能位见下文。

2.关节活动范围过大

即关节的活动范围大于正常的活动范围,主要原因包括外伤导致的韧带断裂,由于炎症所致关节囊处于伸张状态及脊髓性小儿麻痹、查科特(Charcot)关节等。

3.关节变形

主要是先天性和后天性原因造成。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过伸展是一种关节变形,主要与内翻尖足挛缩(跖屈),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腘绳肌肌力低下,且对侧髋、膝关节屈曲挛缩及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弛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分类及发生机制

1.分类

(1)骨性关节活动障碍是由骨骼因素造成,主要由于骨质相互卡阻或骨性强直所致。此种类型关节活动障碍较为少见,通常康复治疗效果不佳。

(2)纤维性关节活动障碍是由于关节内外纤维组织挛缩或瘢痕组织粘连所致。包括关节内与关节外纤维组织挛缩与粘连两大类。此类型较为多见。

2.发生机制

关节活动度的保持与关节囊的柔软和弹性密切相关。当创伤部位被固定受制,关节囊组织转化为致密结缔组织,局部将变得僵硬,弹性下降,尤其是跨关节肌肉、肌腱及周围滑液囊的挛缩和粘连,将会使肌腱上下滑移的程度缩小,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儿童的物理治疗中早期采用的运动疗法就是促进致密结缔组织逆转为疏松结缔组织,从而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

关节内韧带损伤、创伤后挛缩;关节内外瘢痕粘连及挛缩;关节内外骨折后制动带来的失用性肌肉、肌腱及关节囊的挛缩;关节挛缩于非功能位会造成关节畸形;关节、肌肉肌腱本身损伤或炎症时,可使关节结构破坏,从而导致更多的纤维组织损伤与修复,产生更严重的挛缩,引起更为广泛致密的瘢痕粘连。

(三)关节活动障碍对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关节活动障碍涉及上肢,将会影响儿童的个人卫生、进食、穿衣和写字等日常生活和学习;而涉及下肢障碍时则将影响其步行、上下楼梯和下蹲等日常生活中所要频繁发生的动作和行为。

1.肌肉萎缩和肌力减退

关节活动受限较为明显的患者,很难产生理想的肢体摆动,这将导致关节附近肌群长期处于收缩不充分的状态,肌萎缩明显。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需要通过大量的主动活动牵伸肌肉使之与骨骼的生长同步。然而,脑损伤后儿童,其主动活动存在困难,往往缺乏这种主动的牵伸,故其肌肉生长速度跟不上骨骼的生长速度,肌肉长期处于相对短缩的状态,最终导致关节活动范围丧失。在损伤初期,关节活动减少可引起明显的肌肉变短,但是关节的被动运动未受限。此种异常的永久性抵抗是一种动态挛缩。如果不正确处理,纤维化和最终的骨畸形可将关节锁住形成固定挛缩。另外,某些原始反射持续存在,使受影响的患儿经常固定在不对称和不良的姿态,久而久之即出现挛缩导致的中至重度关节受限,甚至导致骨骼变形,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ATNR)导致特定肌群挛缩而出现关节活动障碍,长期足尖行走导致跟腱挛缩出现踝关节活动障碍。

2.骨生长扭曲变形

是由于短缩肌肉的异常抵抗力而造成的。骨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到持续压力而较易扭曲变形。未治疗的关节活动受限会对骨产生过度压力而使之发生异常扭转,或抑制长骨的生理性反旋。如果早期阶段压力得不到释放,骨畸形将产生。由于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后肌痉挛而导致的长期马蹄内翻足,则有可能将胫骨向内旋转,这将抑制儿童股骨前倾的生理性反旋过程。

3.日常生活能力低下

骨折术后,儿童在原发性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其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将有所下降,但制动或直接创伤所致的关节受限产生的影响较原发性疾病所造成的影响严重。另外,所有的关节功能障碍将对个人形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加重瘫痪后肢体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损伤后所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肉痉挛会引起肌肉、肌腱、关节内外结缔组织挛缩,从而加重瘫痪肢体的功能障碍。

5.心理障碍

长期的肌肉肌腱及关节的挛缩对以上功能产生的问题对患者均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治疗进展缓慢的儿童往往会放弃治疗。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 /fqb1DCvgdD4lRQRkmBgKjuHgpRMWTcz+pIrm2rrf8m0k6lHPOc3WnyNm+jeV6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