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2-12
非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不合理

【关键词】

非急性期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出血风险

【案例简介】

患者,男,60岁,突发言语不能,右侧肢体活动不灵2小时。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在160/90mmHg左右,否认糖尿病、心脏病史。查体:血压170/95mmHg,各血管听诊区未闻及血管杂音。嗜睡状态,不全混合性失语,配合查体。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肌张力低,肌力0级,右侧腱反射较左侧减低。右侧病理反射阳性。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头部CT示:左侧放射冠、额顶颞叶低密度,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无移位。定位诊断:病灶位于左侧基底节和左侧额颞顶叶,大脑中动脉主干供血区。

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性脑梗死

处方:

给予阿替普酶5mg静脉推注,然后将剩余45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1小时内输完。

【药师点评】

患者老年男性,既往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静态发病,表现为言语障碍和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查体:混合性失语和右侧肢体偏瘫。头部CT可见低密度灶。支持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高血压是本患者的危险因素,可产生小动脉玻璃样变和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完整性受到破坏,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形成血栓。血栓形成早期,纤维蛋白处于可溶状态,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可诱导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导致纤维蛋白溶解,血栓溶解。但患者头部CT已经显示低密度病灶,病灶范围较大,累及放射冠、额颞顶叶,说明脑组织坏死已经形成,此时应用溶栓药物,不仅不可以挽救坏死脑组织,还可以加大出血风险。本案患者药物选择不当,建议使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代替溶栓治疗。

【特别提示】

脑血栓形成早期,应用溶栓药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可诱导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导致纤维蛋白溶解,血栓溶解,改善患者愈后;脑血栓形成中晚期,脑组织坏死已形成,应用溶栓药物,不仅不能挽救坏死的脑组织,还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KpykY+18rH9sL+c9bCuckPbf0hIgoqA1YKxT0xuHJcTD+VT9urrQwxDDJ5OHuP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