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需要综合血脂基础、流行病学、遗传学和临床干预等研究证据,提出血脂管理的首要干预靶点、次要干预靶点及管理建议(表6)。
表6 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建议
评估ASCVD风险的常规血脂指标包括TC、LDL-C、HDL-C和TG。在绝大多数降脂干预研究中,均采用LDL-C作为观察降脂效果与ASCVD风险下降关系的指标。荟萃分析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ASCVD事件风险降低20%~23% [49-50,84] 。因此,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血脂管理指南均推荐LDL-C作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
所有含Apo B的脂蛋白颗粒都具有潜在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TRL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如高TG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极低LDL-C等,LDL-C作为首要靶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非HDL-C代表全部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颗粒中的胆固醇。有研究证实,无论是否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非HDL-C较LDL-C能更好地预测ASCVD风险 [85-86] 。虽然他汀类药物研究中关注的降脂目标是LDL-C,他汀类药物可轻度降低TG和升高HDL-C,在他汀类药物研究的荟萃分析中发现,ASCVD风险降低幅度与非HDL-C降低幅度的相关性较与LDL-C降低的相关性更好。此外,非HDL-C计算简单,且结果稳定,受TG波动和进餐影响较小。非HDL-C适合作为TG轻度或中度升高、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和极低LDL-C等特殊人群的降脂目标。
无论颗粒大小,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颗粒均含1分子Apo B。因此,理论上而言,Apo B检测能更准确反映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颗粒的数量。也有研究提示,Apo B较LDL-C或非HDL-C可更好预测ASCVD风险 [85-86] 。但目前Apo B测量尚未推广,检测成本相对较高,且相关临床干预研究的证据缺乏,主要作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TG血症、极低LDL-C患者ASCVD风险干预的次要靶点。
TG是ASCVD的危险因素,危险分层时也作为ASCVD风险增强因素。LDL-C达标而TG仍高的患者,为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应同时进行降TG治疗。此外,严重高TG患者,降低TG可降低胰腺炎发生风险。
大量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显示,Lp(a)与ASCVD及主动脉瓣钙化密切相关 [69,89] 。目前Lp(a)主要作为ASCVD风险增强因素,降低Lp(a)的心血管结局大型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低HDL-C是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通过药物治疗升高HDL-C并未降低ASCVD风险,因此目前认为HDL-C不是血脂干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