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9岁,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1年余,返院复查。
原腹主动脉瘤体内见强回声支架,支架内血流通畅,PSV=137cm/s。瘤体大小6.6cm(前后径)×6.3cm(横径)。瘤体内支架旁见低回声区,其内伴少许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无回声区有血流信号充盈。频谱多普勒超声可在瘤体内支架后方探及双期双向血流频谱,PSV 20cm/s(图18-1)。
图18-1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超声图像
二维灰阶超声示原腹主动脉瘤体内见强回声支架(A);多普勒超声示支架内血流通畅(B、C);二维灰阶超声示瘤体内支架旁见低回声区,其内伴少许无回声区(D);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无回声区有血流信号充盈(E);脉冲多普勒超声示瘤体内支架后方探及双期双向血流频谱(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内及近远端血流通畅;支架外可见内漏。
二维灰阶超声示原腹主动脉瘤体内见强回声支架。多普勒超声在瘤体内支架外局部示异常血流信号,可探及双期双向血流频谱,支架内血流通畅。
腹部CTA提示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内见支架影,支架外见低密度区。支架内造影剂充盈良好,瘤腔内支架后方可见少量高密度造影剂漏出(图18-2)。
图18-2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CTA图像
CTA三维影像示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内见支架影(A);瘤腔内、支架后方可见少量高密度造影剂漏出(B、C)。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该手术经非治疗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通过介入技术将支架置于腹主动脉瘤的适当位置,使血流经支架内通过,隔绝瘤腔血流,减少血流对原血管壁的冲击,从而降低动脉瘤增大进而破裂的风险。其常见的并发症有内漏、支架移位、支架血栓形成或狭窄、动脉瘤继续增大、感染、破裂等。术后超声随访应注意测量动脉瘤体大小、支架位置、支架内血流是否通畅(是否存在狭窄或闭塞)、瘤体内支架外是否有额外的血流信号(内漏)。
内漏是指腔内修复术后血管腔内支架外的动脉瘤囊内存在血流流入,约1/3的腔内修复术后患者会出现内漏。大约一半患者的内漏可自行消退,不需再次介入。不同类型的内漏处理方法不同,内漏分型参见病例16。内漏在超声上的主要表现有:二维灰阶超声显示在瘤体内支架外可见低回声区,其内见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无回声区可见红蓝相间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双期双向血流频谱。根据血流信号的来源可对内漏进行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