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病例16

【病史】

患者,男性,58岁。因“下腹痛半个月伴发热”入院,体温最高达39℃。一年前因冠心病在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近段球囊扩张,左旋支(LCX)中段置入支架一枚。8个月前因腹痛20余天诊断为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行Y型支架植入术。门诊拟“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收住院。病程中无咳嗽、咳痰,饮食尚可。心功能情况:平地快行时有心慌、气急表现,慢行有限制,可行300m。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11.21×10 9 /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1.4%。红细胞计数3.38×10 12 /L,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计数181.0×10 9 /L。C反应蛋白68.6mg/L(参考范围0~8.0mg/L)。

【超声表现】

见图16-1。

图16-1 超声图像

腹主动脉纵切面超声图像可见支架局部受压变形,其前方可见一低回声腔隙(A);CDFI显示低回声腔隙位于腹主动脉瘤前壁与支架之间,内见红蓝相间的彩色血流信号;动态扫查可见血流部分来源于动脉瘤前壁的动脉分支逆流(内漏Ⅱ型依据),部分来自支架外溢(内漏Ⅲ型依据),自前壁裂隙流向瘤腔(B);腹主动脉横切面同样可见支架局部有变形,其前方可见一低回声腔隙(C);CDFI显示低回声腔隙内有朝向探头方向的红色血流信号,提示支架内血流外溢(D,内漏Ⅲ型依据)。

【超声诊断】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Ⅱ型合并Ⅲ型。

【超声诊断依据】

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局部受压变形,其前方可见一低回声腔隙,CDFI内可探及朝向探头的红色血流信号,提示是支架内血流外溢。

【其他影像学检查】

CTA检查见图16-2。

图16-2 CTA检查图像

CTA腹部横断面与矢状面显示支架与动脉瘤前壁之间可见云雾状造影剂图像,强度低于血管腔内(A、B,白箭头);三维重建显示支架前方瘤腔造影剂溢出,支架的左侧有断裂(C、D,白箭头)。

【点评】

随着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技术的成熟及移植物的改进,目前腔内修复术已成为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而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如内漏、支架移位、支架狭窄或血栓形成及远端动脉栓塞等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内漏是腔内修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使动脉瘤增大,如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动脉瘤破裂。CTA是传统的腔内修复术后随访手段,但具有电离辐射,且检查费用较高。近年来较多学者将超声用于腔内修复术后随访。

内漏是指移植物植入后仍有血液持续流入被封闭的动脉瘤囊内,提示未能完全将动脉瘤隔绝于主动脉循环之外。内漏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Ⅰ型内漏指由于近段或远段锚定区封闭失败导致血流进入瘤腔。Ⅰ型内漏引起的瘤腔内压力较高,容易导致瘤体破裂。

Ⅱ型内漏指通过分支动脉(如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髂内动脉和副肾动脉等)返血进入瘤腔,发生率约20%~40%。

Ⅲ型内漏指来自支架血管的破损或移植物接口。

Ⅳ型内漏指由于移植物通透性不良引起的血液渗漏。

此外,还发现部分病人EVAR术后瘤腔持续增大,但常规CT扫描未发现明显的内漏,有研究称其为内张力,即Ⅴ型内漏。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查腹主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体成分及移植物形态。CDFI可观察管腔移植物内血流是否通畅,有无异常血流,并可依据异常血流起源(可从CDFI的颜色来判断血流方向,从而推断其来源)确定内漏部位并进行分型。与CT增强检查相比,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便、可实时显示,并可反复观察的特点,在筛查和随访中优势明显;但对某些肥胖及肠道积气的患者显示差,受超声检查者技术水平影响较大,容易漏诊。本例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并发症就是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所发现,并从血流的方向上判断既有来自腹主动脉分支的反流,又有支架内来源的血流,从而判断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Ⅱ型合并Ⅲ型。其诊断进一步得到CTA的证实。但超声难以判断支架是否断裂,且易受腹部肠管积气的干扰;CTA三维重建图像整体观好,对支架的显示也很直观,但不能判断内漏血流的来源和方向,因此,对于腹主动脉瘤及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应将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进行结合以作出准确分型,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IK3MxeZoJWFWCWzYziMtZNcFNHixdo0ZpAcU1omzwsAYYu0LlAE0BwCzFU5EDZ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