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21岁,主因“反复头晕伴手部麻木感5月余”入院。既往史:血压升高5月余,最高血压190/80mmHg。5月余前外院诊断为大动脉炎,余无特殊。
血压:左上肢123/80mmHg,右上肢179/76mmHg。左锁骨上窝可闻及喷射性血管杂音。剑突下、脐上可闻及明显喷射性血管杂音。
未见显著异常。
右侧椎动脉V 1 段4.0mm,V 2 段3.7mm,峰值流速106cm/s;左侧椎动脉V 1 段2.5mm,V 2 段2.5mm,峰值流速76cm/s。右侧椎动脉血流方向正常,左侧椎动脉血流方向逆向。
双侧颈动脉管壁不光滑,右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及中段内中膜节段性增厚,最厚1.2mm;左侧颈总动脉近段后壁内中膜节段性增厚,最厚1.7mm。余管腔内径正常,血流通畅,充盈良好。
右侧锁骨下动脉管壁光滑,管腔内径正常,未见明显狭窄。左侧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因位置太深显示不清,但血流通畅。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内中膜增厚,最厚约1.7mm。
双侧颈内静脉及椎静脉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图15-1)。
图15-1 颈部血管超声图像
横切面及纵切面二维灰阶超声示右侧颈总动脉内中膜节段性增厚(A、B);左侧颈总动脉近段后壁内中膜节段性增厚(C、D);横切面二维灰阶超声示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内中膜增厚(E);CDFI示右侧椎动脉血流方向正常,左侧椎动脉血流方向逆向(F、G)。
腹腔干上方2.0~3.5cm处可见腹主动脉管壁不光滑,内中膜增厚伴管壁散在钙化,管腔狭窄,血流通畅,峰值流速316cm/s。狭窄远段腹主动脉及主要分支: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双侧髂总动脉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减低(图15-2)。
图15-2 腹主动脉狭窄超声图像
纵切面二维灰阶超声及CDFI示腹主动脉内中膜增厚伴管壁散在钙化,管腔狭窄,血流通畅(A);脉冲多普勒超声示腹主动脉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快,峰值流速316cm/s(B);脉冲多普勒超声示腹主动脉狭窄前流速159cm/s(C)。
符合大动脉炎改变。
双侧颈动脉内中膜节段性增厚(左侧颈总动脉近段狭窄50%~75%、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及中段狭窄< 50%)。
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内中膜增厚,狭窄50%~75%,锁骨下动脉中、远段管径正常,血流通畅。
左侧椎动脉血流逆向(完全型),伴左侧椎动脉发育不对称。
余颈部大血管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腹主动脉上段(腹腔干上方2~3.5cm处)内中膜局限性增厚伴钙化,狭窄50%~75%。狭窄远段腹主动脉及主要分支(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双侧髂总动脉)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减低。
年轻女性,既往诊断为大动脉炎。超声发现双侧颈总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节段性内中膜增厚、左侧椎动脉血流逆向、腹主动脉局限性内中膜增厚伴钙化。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引起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有时也可能引起动脉扩张,导致相应部位缺血。本病多见于年轻女性,病因未明。病变主要发生在主动脉分支起始部,从外膜开始并逐渐累及全层,导致管壁增厚、僵硬、顺应性下降,管腔有不同程度狭窄、闭塞或扩张。临床上,可以分为头臂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主-肾动脉型、混合型和肺动脉型。超声检查是大动脉炎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其表现为病变处管壁正常结构消失,管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管腔有不同程度狭窄,纵切面呈“通心粉”样改变。CDFI可见狭窄处血流速度加快,狭窄远端血管血流速度减慢、阻力减低。
该患者为年轻女性,病变累及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腹主动脉,属于混合型。左侧椎动脉血流逆向可能由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引起。患者出现相应部位的缺血症状,如头晕、手部麻木。患者同时出现血压升高,不除外累及肾动脉。尽管该患者的超声表现不是典型的大动脉炎早期“通心粉”样表现,但结合病史基本可以考虑为大动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