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时间:2021年4月9日。
主诉:反复头痛3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痛,主要以额部为主,无伴呕吐、抽搐等不适,夜间加重,白天可以自行缓解。未予以具体治疗。9天前于当地人民医院行颅脑CT见右额叶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伴大脑镰下疝,进一步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见右额叶团块异常信号,大小约 50mm×46mm,考虑高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在当地医院予以脱水等治疗后,症状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于今日入住我科。
查体:KPS评分 90分。神清语明,查体合作,自主体位,对答切题。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定向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活动正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全身浅感觉无明显障碍。病理征(-)。
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无吸烟史,偶有饮酒。
2021年4月14日首次术前影像评估,右侧额叶见一肿块,边界模糊,大小约55mm×45mm,内见囊变坏死,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实性成分D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邻近额骨见斑片状稍明显强化影,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周围见片状水肿影,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区稍左移(图5-1)。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显示:与对侧额叶正常脑组织比较,病灶内NAA峰减低明显,Cho峰升高,NAA/Cr减低明显,Cho/Cr、Cho/NAA升高明显,提示病灶区域胆碱代谢活跃,神经元成分明显破坏。DTI:病灶区域胶质纤维束见中断破坏、被推移。右侧额叶肿块,考虑高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
图5-1 2021年4月14日MRI
A. T1平扫;B. T2平扫;C. DTI重建;D. T1增强-轴位;E. T1增强-冠状位;F. T1增强-矢状位。
临床初步判断:该患者右额叶病灶不规则环形强化,可见坏死区域,考虑高级别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可能。
2021年4月15日全麻行经导航和荧光素钠辅助下右额叶胶质瘤显微切除术,病灶位于右额叶,大小约60mm×50mm×50mm,边界欠清,血供丰富,内有液化灶,黄荧光状态下肿瘤显影明显,显微镜下沿肿瘤周边分离,En bloc切除。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提示为:考虑为胶质细胞肿瘤,不排除高级别胶质瘤。术中出血约200ml。
病理组织学诊断: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WHO Ⅳ级。
分子病理结果:
(1)IDH1基因第132位氨基酸为野生型:IDH2基因为野生型。(2104197930-1)(Sanger测序法)。
(2)TERT基因C228为野生型,C250为野生型。(2104197930-2)(Sanger测序法)。
(3)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阴性。(2104197930-3)(荧光定量PCR法)。
(4)1p无缺失、19q无缺失。(2104197930-4)(荧光原位杂交法)。
(5)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阴性。BRAF基因V600K突变检测:阴性。(2104207994-1)(荧光定量PCR法)。
(6)EGFR基因拷贝数检测:无扩增。(2105108933-1)(荧光原位杂交法)。
(7)PTEN基因无缺失。(2105108933-2)(荧光原位杂交法)。
2021年4月17日复查颅脑MRI,肿瘤强化区域完全切除(图5-2)。
2021年5月25日至2021年7月5日行调强放疗(IMRT)(图5-3,图5-4):肿瘤靶区(GTV)60Gy/30F,临床靶区(CTV)50Gy/30F,并同期替莫唑胺(75mg/m 2 )口服化疗。
图5-2 2021年4月17日复查颅脑MRI
A. T1增强 -轴位;B. T2 Flair。
图5-3 2021年5月25日开始行Stupp方案同步放化疗
图5-4 2021年7月3日放疗结束复查颅脑MRI
A:T1增强 -轴位;B:T2 Flair。
2021年 7月14日开始接受肿瘤电场治疗(tumor-treating fields,TTF)(图5-5)。
2021年8月开始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每28天1周期,第1~5天服药,方案为200mg/m 2 ,至2022年8月结束,共12个疗程。
2021年7月14日开始使用肿瘤电场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好,皮肤反应较轻,无严重不良反应(图5-6,图5-7)。肿瘤电场治疗依从性维持在92%以上,至今TTFields已经使用超过18个月(图5-8)。
图5-5 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肿瘤电场治疗使用情况
图5-6 TTF治疗1个月后的头皮情况
图5-7 TTF治疗8个月后的头皮情况
图5-8 患者接受TTF治疗后生活状态
2022年6月2日复查颅脑MRI,术区未见异常强化灶(图5-9),根据RANO标准,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
图5-9 2022年6月2日复查颅脑MRI
A. T2 Flair;B. T1增强-轴位;C. T1增强-矢状位;D. T1增强-冠状位。
这是一例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病灶位于右额叶,通过荧光素钠辅助手术实现了肿瘤强化灶的全切除,病理提示为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WHO Ⅳ级。首次术后行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放疗结束后开始电场治疗,患者接受了12个疗程替莫唑胺辅助化疗,过程中一直保持电场治疗使用时间92%以上,平均每天佩戴时间超过22小时,患者依从性良好,定期随访,治疗后KPS评分 100分,生活质量良好,术后14个月复查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疗效评估CR。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杨学军
该病例为男性患者50岁,2021年4月通过荧光素钠辅助手术实现了肿瘤强化灶的En bloc切除,病理提示为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WHO Ⅳ级。在接受标准同步放化疗后,经过多学科诊疗(MDT)讨论一致推荐在辅助化疗阶段联合电场治疗,患者接受了12个疗程替莫唑胺辅助化疗,过程中一直保持电场治疗使用时间92%以上,平均每天佩戴时间超过22小时,患者依从性良好,定期随访,治疗后KPS评分 100分,无严重头皮不良反应发生,生活质量良好,术后14个月复查颅脑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疗效评估CR。肿瘤电场治疗作为全新的疾病治疗方式,它为治疗恶性肿瘤创造了新的可能,也让恶性肿瘤患者看到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