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2016年9月上海市松江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以来,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加强财政投入,以惠民利民为原则,全面落实《松江区养老专项规划(2022—2035)》,不断提升医疗能级、倡导健康自管,推进因地制宜、发展幸福养老模式,探索智慧医养、夯实便民养老服务。
松江区常住人口190.97万,其中60岁及以上30.15万,占15.8%;65岁及以上20.83万,占10.9%,2022年人均期望寿命83.81岁,是上海重要的老龄城区之一。区委、区政府通过制定下发专项文件,安排专项经费,优化政策体系,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适宜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医康养老年服务体系。
为发挥政府在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印发《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松江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沪松府〔2017〕55号),完善体制机制,构建起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为促进本区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修订《松江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服务运营扶持办法》《松江区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持续加大对养老服务领域人、财、物的支持。近年来,松江区“幸福老人村”服务模式被国家报道、推广,在优化品牌的同时,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延伸打造涉农镇的示范睦邻点——“幸福老人家”,利用老年人的房屋和民办老年活动室,建成集灶头间、客堂间、吃饭间、卫生间、书房间为一体的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点。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正式揭牌,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项目开工,医院坚持科研、医教结合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加速建设,进一步凸显中医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建立普外科专科联盟,松江区口腔病防治所完成建设并启用,诊疗能力提升、高难度手术范围拓展。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逐年开花,已成功创建8家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7家市级示范性康复中心,3家示范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家慢性病管理支持中心,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全区25家区属医疗机构、4家民营康复、护理医疗机构都成功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直以来是老年健康最亲密的守护人,通过设置智慧健康驿站,优化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实现服务“靠前一步”;通过在社区服务站配置有资质的药师,使延伸处方药物再延伸配送至服务站,实现药品“延伸一步”;通过严格落实重点人群信息梳理,做好与老年人的电话随访和信息校对,完成信息“多核一步”,精细化服务为建立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积极发展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以“乐度”和“热度”为目标,配送“六个一”健康支持工具,鼓励“文体结对”“体医融合”,开展同伴支持项目和多形式健康科普体验实践、创作展示活动,让老年人成为健康生活的传播者、倡导者。
泖港镇黄桥村智慧健康驿站
为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照护体系,2019年,松江区社会福利院联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课题研究,完成《失智老人的护理标准设计研究》,编写《失智老人的护理标准操作手册》,发布《认知症老人评估与照护指南》,建立失智老人照护培训基地,积极推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17个街镇均建立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
2021年,作为上海市民政局在全市的唯一试点,松江区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合作,在4家养老机构建设了互联网医院5G微诊室、互联网医院云诊室、互联网医院移动诊室、互联网医院远程查房和互联网医院远程教学等5个场景,实现在线咨询、预约挂号、复诊续方、药品配送、健康科普等全流程闭环医疗服务,并形成“互联网医院+养老院工作指引”。截至2023年底,本区已有20家养老机构参与试点。
基于互联互通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卫生健康服务信息的整合汇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辖区老年人生成个性化健康评估报告;建立区级多学科诊疗远程会诊平台,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实现区域性医疗中心医疗能力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辐射;利用云计算平台建立全区统一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康复、免疫接种、老年人健康体检等业务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