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指各种有害因子持续反复作用于胃黏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的形成与孩子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比如贪食冷饮、挑食、爱吃油煎食品等。由于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和长期无节制进食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导致胃黏膜水肿和糜烂。或者过量的冷饮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和黏膜层变薄,就更容易使胃受到伤害,进而发展成慢性胃炎。
此外,孩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及一些精神因素(如持续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或者受慢性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肝胆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影响,都可能引起慢性胃炎。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引起儿童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最常见的症状是反复腹痛。由于小儿不能精确表达疼痛部位,会泛指脐周或脐上。这时父母往往认为孩子患了肠虫病或肠痉挛,就给孩子服用驱虫药或缓解肠痉挛的药物,但是用药后腹痛仍未消失。
小儿慢性胃炎的腹痛多为持续隐痛或阵发性痉挛腹痛,可发生在餐前后或夜间,部分表现毫无规律。孩子还可伴有呕吐、上腹痛、贫血、消瘦甚至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家长若发现孩子有原因不明的腹痛,需要带孩子就医,进一步检查是否为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主要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建议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要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注意营养搭配,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挑食、偏食,不要过饥或过饱,不吃过多的冷饮,不要零食或糖果等不离口。这些都容易使胃肠功能紊乱、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而患慢性胃炎。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寄居在人体胃部的螺旋状杆菌,预防重点是把好“进口”关,建议进食最好实行分餐,即使是自家人也要分餐具,餐具要定时消毒。同时教育孩子在幼儿园也不要跟其他小朋友互相借用餐具。还要减少孩子情绪劳累等因素,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注意休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加强体格锻炼。
让患儿口服一定量核素C 13 标记的尿素,如果患儿消化道内含有幽门螺杆菌,则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产生CO 2 ,由肺呼出。通过测定呼出气体中C 13 含量即可判断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90%以上。
慢性胃炎以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谷氨酰胺胶囊、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等胃黏膜保护剂,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宜直接吞服,避免用水冲服;奥美拉唑等抗酸剂,宜清晨顿服。还可服用复方消化酶片、胰酶片等帮助消化,缓解不适,消化酶宜饭后服用。
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选择的药物有限,治疗较成人更具挑战性。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考虑既往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向家长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努力提高首次根除成功率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并降低后续的医疗费用。常用含铋剂的三联疗法: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疗程14天。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和预防慢性胃炎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幽门螺杆菌可反复感染。反复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反酸、打嗝(嗳气)则提示可能复发。
食物应选择软、烂、易消化吸收的主食、蔬菜及鱼肉等荤菜,特别是豆类、花生米等硬果类都要煮透、烧熟使之软烂,便于消化吸收。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避免食用过酸、过辣及生冷等不易消化食物。饮食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并减少胃部负担。
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建议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4周复查C 13 呼气试验,如有不适,及时复查。
(杨芸 林静 邱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