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指由多因素引起,因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正常参考值范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儿童肥胖会造成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脂肪肝、血脂异常、高血压等,还会导致自卑、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同时还影响成年后身体健康。随着肥胖程度越严重,并发症严重程度也会加重。
并不完全是。实际上肥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不仅左右着脂肪组织的多少,也掌管着脂肪组织的分布。2022年崔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护理学(第7版)》中指出,父母均肥胖者孩子肥胖的发生率为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孩子肥胖的发生率为40%~50%;双亲均是正常体型者,孩子肥胖的发生率仅为14%。
如果胎儿在母体内出现营养和发育不良,出生时小于胎龄的儿童,容易发生儿童期或成年期肥胖;如果胎儿在母体内出现营养过剩,出生时大于胎龄或巨大儿也容易发生儿童期或成年期肥胖。出生后孩子的生活方式,个人行为模式等都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如进食的量、进食的种类和进食的方式不当,体力活动和户外活动减少等都是造成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此外,睡眠时间不足和血清维生素D缺乏等也是造成儿童肥胖的原因。
肥胖的孩子除了体重增加之外,多数孩子还有一些特点,如食欲旺盛,喜欢甜食和高脂肪食物、不喜欢运动等。严重肥胖的孩子还会出现运动后气短,心慌或者腿痛,甚至还会出现心理障碍等。
孩子2岁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计算孩子的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简称BMI)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肥胖问题。BMI =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2 )。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定期测量身高和体重:1岁以内婴儿每3个月测量一次身高和体重,1~3岁幼儿每6个月测量一次身高和体重。3岁以上儿童每年测量身高和体重,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肥胖。
鉴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以及肥胖治疗的长期性,建议控制食物的总量,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不建议通过节食减重,也不建议短期内(不足3个月)快速减重。首先需要均衡的饮食结构保证生长发育所需,根据《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八准则建议:
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进行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2~3天。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水果每天摄入200~350g,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奶制品每天300ml以上。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控制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足量饮水,少量多次。推荐喝白水或茶水。
以男童为例,中国居民膳食水摄入量4~7岁每日饮水量0.8L,7~11岁每日饮水量1.0L,11~14岁每日饮水量1.3L,14~17岁每日饮水量1.4L。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学习烹饪、传承传统饮食,享受食物天然美味。
讲究卫生,从分餐公筷做起。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运动是减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选择适合年龄和个人能力、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2017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建议,身体健康的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天看屏幕时间限制在2小时内。对于超重肥胖儿童,建议在达到一般儿童推荐量的基础上,在能力范围内,逐步延长每次运动时间、增加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达到每周有氧运动3~5次和抗阻运动2~3次,并形成长期运动的习惯。
睡眠不足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高危因素,因此要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婴儿每天保持14~17小时睡眠;1~2岁幼儿保持11~14小时高质量睡眠,包括小睡和打盹;3~5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间推荐10~13小时;6~12岁学龄期儿童每天9~12小时;13~18岁青少年8~10小时。睡前避免参加较兴奋的活动,避免声、光、不适当温湿度等干扰。
可以采用咀嚼疗法,添加粗纤维食物,鼓励幼儿多吃体积大热量低的蔬菜类食品,细嚼慢咽。家里准备1台体重秤,每周监测体重1次并记录,随时了解体重的变化。还可准备称量餐具,三餐宜定时定量,控制进餐速度在30分钟左右,避免晚餐过饱、不吃夜宵、少吃零食、减慢进餐速度。
不可以过分严格地限制某些食物,如孩子特别喜爱的糖果、冰淇淋等,可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如减少其他食物摄入)适当给予。若过分限制,将导致孩子对某些食品过于渴望而引起暴饮暴食。建议全家共同改变饮食、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而不仅仅对肥胖儿童个人,要切合实际,持之以恒。
(郭剑萍 包杰文 王力 邱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