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前列腺穿刺发展的简要历程

通过前列腺穿刺技术来获取前列腺组织,是完成前列腺疾患病理诊断的基础。1926年,Young报道了第1例经会阴开放前列腺活检术,开创了前列腺组织获取的先河。20世纪30年代,Astraldi实施了第1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并成功获取肿瘤组织,为患者明确诊断前列腺癌。对于直肠指诊异常的前列腺,医师们只能通过手指在直肠指诊的辅助下才能完成经直肠或经会阴的前列腺穿刺手术。直到1983年,TRUS被尝试性应用到前列腺穿刺中,并在1987年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穿刺。TRUS引导下前列腺穿刺在有效提高穿刺准确性的同时,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成为前列腺系统穿刺的标准方案。

起初,Hodge等人提出在两侧叶的底部、中部和尖部分别取一针样本,共6针的穿刺方案作为前列腺穿刺的标准方案,但是由于遗漏了较多前列腺癌高发外周带的组织,导致穿刺阳性率仅为20%~30%,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的10年内,研究者们在原先6针的基础上加上了两侧叶外周带以及靠近尖部组织的穿刺,组合成为10针法、11针法、12针法和13针法的穿刺方案均被证实能有效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率。

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着前列腺穿刺手术的发展,1983年Rifikin首次报道了3例使用矢状面超声探头进行前列腺穿刺手术的病例报道,大大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MRI,因其能有效区分软组织而被应用在医学影像领域。在早期,MRI不被广泛应用在前列腺癌的影像诊断,而且被普遍认为诊断的灵敏度低于TRUS。直到2000年,D’Amico等人首次在1例无肛门患者中实施了MRI引导下经会阴的前列腺穿刺术,术后证实了在MRI图像上明显异常信号位置点的穿刺病理为前列腺癌。自那以后,不断有MRI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技术开展的研究取得良好的穿刺效能。其中,mpMRI中的T 2 WI、DWI、ADC以及DCE-MRI被认为是辅助诊断前列腺癌的有效影像学指标。随后有报道称mpMRI不但能辅助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将诊断效能达到0.94,而且csPCa的诊断率上尤为突出。2012年,ESUR在前列腺MRI的指南中首次提出了PI-RADS评分,根据多参数图像将可疑位点从不考虑肿瘤到高度怀疑肿瘤评为1~5分,指导医师进行穿刺的临床决策。2015年,ESUR在美国放射学院的帮助下出版了PI-RADS评分第2版。相比于第1版,第2版的目标更加明确,旨在减少图像采集(如:淘汰了第1版本中的MRI光谱成像)、解释和报告(如:重新定义了高 b 值,而非 b 值≥800等)的差异,促进MRI技术全球标准化。自此,mpMRI成为前列腺癌辅助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而前列腺穿刺也进入了靶向穿刺时代。 BDw76guQG6Yh4jMePmSjETVuDO2tHQN6hwG/r+G52yNM1O4QV+x6vvXTlP4VqR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